新闻动态
2018年5月17日,中共温州市委党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温州共同发布了《温州蓝皮书:2018年温州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本书是中共温州市委党校和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合作推出的第十一本温州蓝皮书,由总报告、经济篇、社会篇、生态篇、文化篇、专题篇和附录7个部分构成,共31篇研究报告。以翔实的数据和调查材料为依据,由党校、高校、政府研究机构、行业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撰写。
2017年温州经济社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三大需求均衡,经济稳步增长,发展质量向好,经济新动能不断集聚,不良贷款继续下降。财政对民生事业的支出持续加大,民生社会事业供给侧改革进展顺利,社会事业发展亮点纷呈。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经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新的变化,温州要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还存在经济新动能不足、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个别方面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城市管理能力滞后等矛盾和问题。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和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进入新时代的温州,将继续深化改革,积极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把全部工作重心转向高质量发展,努力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行者和探路者。预计2018年温州经济增长在7.5%~8%。
本书经济篇共10篇报告,全面分析了温州经济运行的态势,非常系统地分析了经济各领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对问题的解决给出了合理的建议。社会篇共4篇报告,主要聚焦社会治安,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居民收入与支出及基层党建情况。生态篇共4篇报告,涉及“土十条”土壤污染调查、工业企业污染场地修复等。文化篇共4篇报告,对年度文化领域发展总体形势、水乡文化遗产、网络文艺、文化驿站进行了调查分析。专题篇共8篇报告,围绕领导干部问卷调查、“最多跑一次”改革、特色小镇建设、电子商务发展、民间融资监管、企业上市、新三板挂牌企业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政府决策提出了对策性建议。
温州出口扭转下降局面,实现恢复性增长
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增长均衡,投资增长平稳,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出口扭转了连续两年下降的局面,实现恢复性增长经济运行总体企稳向好,四个季度GDP增速均为8.4%,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状态,县(市、区)经济增长态势良好,除鹿城区增速较上年回落外,其余县(市、区)增速均高于等于全市平均增速,其中永嘉以9.3%列各县(市、区)生产总值增速首位,乐清市以总量947.45亿元超过鹿城区列各县(市、区)生产总值第一位。
蓝皮书指出,世界经济温和复苏,带动国际需求明显回升。2017年1月进口依然下跌,增长-1.3%,2月即开始回升,2017年1~2月出口呈现下降,3月以后,出口开始“V”形反转并保持平稳增长势头。全年进出口在连续两年下降后迎来恢复性增长,实现进出口总值1327.1亿元,其中出口额为1157.9亿元,占比87%,同比增长9.2%,进口额169.2亿元,同比增长27.31%。由于上年进出口基数较低,进出口增速分别比上年提高36.8个和9.3个百分点。欧美依然是出口主要地区,“一带一路”国家贸易稳定增长,2017年向“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总值达420.2亿元,同比增长13.2%,民营企业依然占出口主导地位。出口商品结构有所优化,鞋类、服装及衣着附件、通断及保护电路、眼镜、汽车配件、纺织纱线及制品依然为主要出口商品;高新技术商品出口增长较快,全年出口30.3亿元,同比增长13.2%。从进口看,依然以原材料进口为主,铁合金、液化石油气、牛皮革及马皮革、原木、矿产品为五大进口商品。进口产品分化明显,铁合金、液化石油气分别同比增长56.2%、104.4%,牛皮革及马皮革、矿产品则同比下降1.9个和9.8个百分点。
预计2018年温州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为7.5%~8%
据权威机构预测,2018年世界经济有望继续复苏。同时,种种迹象表明,由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地缘政治摩擦加剧,贸易冲突的风险正在累积,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较大。2018年中国政府将经济增长目标定为6.5%,比2017年实际增长速度降了0.4个百分点,表明未来经济更加谋求高质量的发展,把发展质量放在更突出、更优先的位置上。
从投资来看,温州正处于基础设施、房地产的投资增长期,工业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期和农村振兴战略的起步期。温州城市“大建大美”、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投资需求依然强劲,工业经济的结构性需求导致以传统产业为支柱的工业投资趋于萎缩。在国家农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农村、农业将迎来历史发展的新机遇。受前期增长过快和调控的影响,房地产供求关系取得较大改善,投资和销售将面临下行趋势,房价将处于合理波动区间。预计2018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将保持不低于10%的水平。
从消费来看,就业情况良好,居民收入有望继续保持稳定增长,CPI略有上涨、总体平稳,消费增长基础较好。发展型、享受型消费正处于上升时期,旅游业将保持较快增长,房地产旺销带来的后续消费可观。消费总体上会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从进出口来看,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如果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将影响世界经济复苏,导致外需下降,但温州进出口比例不高,总体影响可控。乐观来看,进出口将有所增长。
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为7.5%~8%。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过40年改革开放,温州已经具备了较好的物质基础,城市发展进入了后城市化阶段,城市化速度将逐渐放慢,城市品质提升成为发展重点。社会保障不断完善,进一步激发了社会消费潜力,内需消费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能。2018年是温州高质量发展的元年,经济社会发展将更趋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温州农村改革取得新突破
一是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到2017年底,全市已开展土地确权村数4662个,占100%;完成实测承包耕地181.67万亩,占100.07%;完成审核公示村4662个,占100.00%;签订承包合同116.64万份,占94%。按照“三权分置”要求,进一步拓展土地经营权权能,全市流转面积126.08万亩,流转率63.22%,开展股份合作2.06万亩,开展抵押贷款35笔1250万元。开展农业生产托管,形成集约规模效应,全市土地托管服务面积79.22万亩,包括耕、种、防、收四个环节,接收托管服务农户近16万人。
二是积极推进集体资产股权赋权显能改革试点。在全面完成集体资产产权改革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集体资产股权赋权显能改革试点,如瓯海区开展股权质押试点,乐清市长虹村、苍南县河底高村等经济强村开展股权内部流转交易试点,在鹿城区丰收村开展继承权试点,在洞头县大王殿村、泰顺县中宇村开展股权参与资本运营试点。目前全市有稳定经营收入的村社累计股金分红14.7亿元,股权质押33宗1304万元,股权村内流转近100宗。
三是全面推进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近两年温州着重在做好交易业务拓展、加强监督管理、完善服务机制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积极引导产权公开交易,引导村级资产资源进场交易,全市2017年新增交易额24.15亿元,交易宗数2936宗。永嘉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作为民营资本承建平台的试点,自2015年9月成立至今,累计完成农村产权交易861宗、金额7.22亿元,2017年5月交易中心成功入驻淘宝资产处置平台“交易所”板块,通过淘宝网的网络竞价服务端口,增加线上交易模式,保证市场服务功能的最大限度发挥,目前完成交易31宗、金额7343万元。
四是继续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2015年12月,乐清、瑞安两地获批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国家级试点。近两年来,全市围绕农房抵押贷款产品和服务创新以及确权颁证、价值评估、风险补偿和抵押物处置等配套政策建设,稳妥有序推进试点工作,初步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抵押贷款模式和配套政策体系,试点示范效应日益显现。截至11月底,全市农房抵押贷款余额114.96亿元(占全省8成以上),比2015年末增加32.13亿元,其中乐清、瑞安两个试点地区农房抵押贷款余额101.15亿元,比2015年末增加25.93亿元。
五是开展“农民资产授托代管融资”试点。2015年10月,瓯海区农村商业银行率先开展“农民资产授托代管融资”改革试点,农户用自有的动产、不动产及其他经济权益,经评估和托管,获得银行授信和贷款。目前,“农民资产授托代管融资”业务涉及204个村,累计共放贷6842户、金额23.65亿元,受理资产7703宗。这一创新受到中农办、农业部的关注,中农办韩俊主任于2017年6月对瓯海农民资产授托贷款融资改革试点作了肯定批示,并在《农村要情》上进行刊发。
六是温州的“三位一体”农村合作体系建设成全国样本。2017年6月21~23日,全国发展“三位一体”合作暨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现场交流会在温州瑞安成功召开。全力实施农民合作组织改造提升行动,引导发展集生产、供销、信用合作于一体的“三位一体”合作组织。农民合作社从2006年的591家发展为2017年的1.2万家,其中,分别培育国家、省、市级示范社46家、78家、323家,居全省首位。全市共组建市、县、乡(镇、街)三级农合联136家,服务全面覆盖各涉农乡(镇、街)。拓展金融服务,全市农村资金互助会正式营业并纳入监管的有60家,会员3.7万户,入会金3.2亿元,吸收互助金2.4亿元,2017年发放互助金4500笔6亿元;历年累计发放1.9万笔30亿元。2015年成立温州市农村资金互助会联合会,积极引领农村互助金融发展。瑞安兴民农村保险互助社,为全国首家财险农村保险互助社试点。全市9家县级农合联农信担保公司已累计为会员提供34.3亿元贷款担保服务。
2018年温州保持投资平稳增长任务十分艰巨
相比2017年,2018年温州市固定资产投资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加,保持投资平稳增长的工作任务十分艰巨,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不足”。
1. 保持投资高增长的预期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保持年均近10%的高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国际经验看,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高增长之后的“增速换挡”是一种必然趋势。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投资增速也伴随着GDP增速一同回落。5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2012年的20.6%回落至2017年的7.2%,同期浙江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则从21.4%回落至8.6%,从面上看全国、全省投资高增长态势已经难以为继,整体进入了“换挡降速提质”的新阶段。温州市投资面临增速下滑的压力也日益增大,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2012年的37.0%回落至2017年的11.9%。投资减速换挡,我们的目光更加聚焦到提质增效上来,调整投资结构,从“规模红利”转向“效率红利”,补齐基础设施短板、补齐民生服务短板、补齐西部欠发达山区短板。
2. 区域投资总量支撑不足
近年来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极大地推动了温州经济发展,建成或正在建设一批促进产业发展、惠及民生福祉的重大项目。与此同时,投资基数也在迅速变大,保持高速增长的压力倍增。2018年各县(市、区)反馈的投资计划预安排表明,预计全市投资同比增长8.7%,投资额、增速均与全市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3. 投资项目储备不足
一是政府性投资支撑性不足。2018年市级政府投资项目中实施类275个,较上年减少5个;年度计划投资自报数340.6亿元,较上年减少7.6亿元。其中,续建项目71个,年度计划投资数216亿元,较上年减少39.7亿元。二是重点建设项目谋划减少。2017年温州市安排市级重点建设项目386个,比杭州、宁波、台州等地分别少177个、96个和44个。2018年,预计温州市重点建设实施项目353个(其中新增项目92个),比上年减少30个,年度计划投资815.4亿元,比上年减少106.7亿元,且年需农转用指标20254亩。
2017年温州商品住房成交量创历史新高
2017年温州市区住房成交面积和套数分别为468.4万平方米和42870套,同比分别增长5.8%和11.4%,再创历史新高。温州市区新建商品住房成交面积、套数和金额分别为208.53万平方米、16193套和428.88亿元,同比分别减少5.87%、6%和4.75%,虽然较上年减少,但是2017年新建商品住房成交量也处于历史高位。2017年温州市区存量住房成交面积和套数分别为259.98万平方米和26677套,同比分别增长17.5%和25.6%,从成交量上看,存量住房市场表现得更为活跃。由于2017年市区存量住房成交量的增长幅度更大,存量住房的市场份额为62.23%,较2016年同期提高了7个百分点。
1. 从区域来看,鹿城区的住房成交量最活跃
成交住房的区域分布,鹿城区、龙湾区、瓯海区以及经开区分别占58.37%、14.89%、23.04%以及3.70%。2017年新建商品住房成交的区域结构方面,鹿城区、龙湾区、瓯海区和经开区分别占34.55%、24.94%、34.74%和5.77%,按套数来计算。与上年同期基本一致,主要源于这两年土地供应区域结构的相对一致。按套数来计算。存量住房成交量中,鹿城区占72.83%,与往年基本一致。近几年存量住房成交量的区域结构方面一直以鹿城区为主,相对稳定,一方面反映了鹿城区的核心经济圈地位,经济集聚以及相对完善的城市公共配套带来了人口集聚,市区人口的50%分布于占市区土地面积27%的鹿城区,要素的集聚支撑着住房交易量;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区域间协同发展的不充分,区域间的融合度不够,都市圈经济的发展仍任重道远。
2. 从成交的户型来看,90~144平方米户型比重最高
2017年温州市区成交的商品住房中,90平方米以下、90~144平方米和144平方米以上户型占比分别为39.5%、42.8%和17.7%,其中90~144平方米户型所占比重最大。新建商品住房与存量住房市场户型的成交结构呈现了不同的特点。新建商品住房市场以大中户型为主的供应结构导致了相应的成交结构,2017年批准预售商品住房中90平方米以上户型占86.1%,90~144平方米户型占60%,相应的,成交的新建商品住房中90平方米以上户型占84.3%,90~144平方米户型占60.3%,较上年提高5.8个百分点。按套数来计算。
存量住房成交的户型结构以144平方米以下户型为主,占比86%,90平方米以下户型和90~144平方米户型的占比分别为53.9%和32.1%。2017年成交的存量住房中,90~144平方米户型的35.6%分布于非主城区(瓯海和龙湾),与2016年持平,144平方米以上户型的28%分布于非主城区(瓯海和龙湾),较2016年下降3个百分点,2011~2015年的均值分别是25.6%和23.8%,这两个比例在2016年出现了明显的提升后,2017年没有出现明显的回落,要素集聚以及货币化安置政策共同推动了非主城区改善性需求的释放。
“人才缺乏”仍然被认为是温州经济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
作为温州经济社会具体政策的决策者和执行者,当地的领导干部是温州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影响主体之一。他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评价与预测,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地方政府对温州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与变化趋势的判断。为了较好地研究与分析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课题组对在温州市委党校主体班次学习的领导干部进行了问卷调查。
蓝皮书调查指出,“人才缺乏”仍然被认为是温州2017年经济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在292份有效问卷中,就温州经济发展突出问题而言,位列前三的是“人才缺乏”“企业低、小、散”“资金外流”。
“人才缺乏”仍然被认为是温州经济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在对温州领导干部问卷调查中,“人才缺乏”问题连续三年被认为是温州经济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人才缺乏已然成为制约温州经济发展的一大不利因素。随着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温州人才不足问题,尤其是高级人才不足问题,越来越明显。“企业低、小、散”在2017年温州经济发展突出问题中位于第2名。传统轻工业是温州产业的主体,但产业层次较低、设计研发能力不足、产品技术含量不高等问题突出。与此同时,温州企业规模较小,中小企业占到企业总数的99%;产业布局比较分散,难以管理。“企业低、小、散”问题显然已经成为困扰温州转型发展的重要因素。“资金外流”在2017年温州经济发展突出问题中位于第3名。近年来,温州出现越来越多的企业外迁与民间资金外流的现象,是温州经济发展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民间资本的外流带来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温州制造业萎缩,甚至出现“产业空心化”,从而导致温州本土经济增长潜力下降。
温州民间融资呈现利率走势下行趋稳、以短中期小额融资为主、借贷规模下降并逐步向契约化转变等特点
民间融资利率走势下行趋稳,与正规金融联动变化。从年度数据来看,利率水平已经从金融改革前的阶段性高位呈现回落,逐步趋于理性,并与正规金融体系利率走势趋于一致。民间融资以短中期小额融资为主,市场活跃度有所下降。2017年四季度,短中期融资的比重为74.44%。从市场活跃度看,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典当行等几类传统民间金融组织的业务却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实施后,民间借贷公共服务平台因其信息公开和风险救济措施而逐步得到借贷双方的认同。民间借贷逐步突破了“亲缘、地缘、业缘”的三缘关系,向契约化转变。借贷双方在“交易”时往往手续齐全,借款协议或借条逐步格式化。民间融资从原来的信用为主,日益转化为信用、保证、抵押多元增信的方式,保证融资已经成为民间融资的主要方式。同时,随着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民间融资呈现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相结合、形态多元的特征。
温州在制度设计、监管对象、监管方式等方面探索构建起了民间融资监管的有效模式
起草出台《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对民间融资管理的对象、重点、执法主体等进行独创性的探索,通过引导民间融资备案,强化地方金融监管执法等,逐步构建地方金融监管的有效框架和机制,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借鉴的地方金融监管路径。
初步构建分层有序的监管制度。完善《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配套政策。制定出台《条例》配套实施细则和民间借贷备案、定向债券融资、定向集合资金等三个操作指引的补充文件,为民间融资提供指引。市中院制定《关于贯彻实施<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的纪要》,为民间融资纠纷提供审判指导。完善地方金融监管制度体系。修改完善《关于加强地方金融监管的实施意见》“1+7”文件体系,补充制定融资租赁、票据服务公司、商业保理公司、应急转贷资金、从业人员管理等配套子文件,完善监管制度体系。
初步构建全面立体的监管框架。逐步搭建横向到边的监管组织框架。温州市设立市、县两级地方金融管理局、金融犯罪侦查支(大)队、金融审判庭、金融仲裁院,初步搭建了地方金融监管组织框架。初步构建纵向到底的监管网络。率先在全省实行“市-县-镇(街)-村(社区)”四级风险管控,将地方金融风险防控纳入基层社会综合治理网格管理体系,实现监管层级、干部力量、工作职能“三下沉”,排查效率、防范能力、监管成效“三提升”,走出了一条整合基层力量、创新监管的新路子。
逐步创设科学分类的监管方式。监管方式方面,“非现系统和+现场检查”提高效能。开发应用地方金融组织非现场监管系统,完成对16类民间金融组织及9类统计模块的开发,近500家平台企业纳入非现场动态监管。同时,联合公安、市场监管管理局等部门,并借助专业中介机构力量,开展专项检查活动,每年检查面20%以上,与非现场监管系统互为补充,提升监管效能。市场准入方面,“负面清单+黑名单”筑牢底线。率先试行地方金融市场主体监管的“负面清单”机制,对主体进入市场前要求预先承诺,在明确违法边界、守住监管“底线”的基础上,给予市场主体更大的自主经营权,最大限度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
中国首个网络文学全产业链双创平台-墨客工场在温州启用
近年来,网络文学异军突起,成为文学领域的重要现象,温州本土有百余网络文学作家,涌现出了蒋胜男、善水、紫钗恨等一批有影响力的网络作家。墨客工场将提供从文字到影视化、游戏化、动漫化及周边衍生产品等一条龙服务,具备原创作品发布、推广、改编、版权代理、法律维权、融资服务等多种功能。与咪咕、掌阅文化、爱阅读、十音文学等多家影视娱乐及网络文学平台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是新型文化业态一种创新探索。
公共文化服务创新亮点纷呈
2017年,温州市积极探索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规范管理”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路子,在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方面锐意创新,精彩纷呈,较好地破解了有限的公共财力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之间的矛盾,为我国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贡献了温州智慧和温州经验。
继续深化温州市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组建新一届理事会。温州市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改革于7月份获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高度肯定,中宣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的实施方案》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图书馆法》均吸收了其改革经验,并作为国家文化体制改革样榜入镜央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及入选十九大“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
继续推进城市书房建设。城市书房是以推广全民阅读为目标的24小时自助实体街区图书馆,广受社会各界欢迎。全年新建城市书房23家(总数达48家),接待读者量206万余人次,流通图书144.7万余册次。出台《温州城市书房服务规范》并成为省级标准,全国180多个城市到温州学习城市书房建设经验,60多个城市正在兴建城市书房,入选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同时,建成百姓书屋21家,作为城市书房的延伸版、农家书屋的提升版。
全力打造“文化驿站”。“文化驿站”整合了剧场演出、文艺培训课堂、休闲茶座的功能,是时尚化、体验版、文艺范、互动型的新型休闲空间。全市共建成40家,并初步形成了“1+10+N”的建设模式,即突出1家龙头文化驿站,建设10家各具特色的文化驿站,带动县(市、区)文化部门自办和社会参与合作建设的N个驿站,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集聚效应。“文化驿站”成为继城市书房之后温州又一大公共文化创新品牌。
2017年12月,作为浙江省唯一推荐申报的城市,温州以全国第三的成绩取得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其“多轮驱动”、“连锁供给”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模式受到充分肯定。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