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新闻动态

报告精读 | “三农”互联网金融蓝皮书:中国“三农”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7)
来源:皮书说  作者:本网转载   发布时间:2018-05-31

  2018年5月1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三农”互联网金融蓝皮书:中国“三农”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7)》。

 

微信图片_20180816091042

  蓝皮书以 “三农”互联网金融的社会经济贡献研究为主题,研究的重点包括“三农”互联网金融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与作用,“三农”互联网金融对农村地区就业、创业、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变迁等诸多方面的影响。

  蓝皮书对翼龙贷等数十家“三农”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数据进行观察与分析,对2016~2017年“三农”互联网金融发展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解读,独家提供了关于“三农”互联网金融的翔实而丰富的数据,并整理了“三农”互联网金融领域的重要事件,还对“三农”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政策、“三农”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社会责任体系建设、基于农村借款人视角的金融消费者保护、“三农”互联网金融与农村征信体系整合等重要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

  蓝皮书指出,2016年,“三农”互联网金融仍保持较快增长速度。据不完全统计,已有29家P2P平台号称专注于“三农”领域,全年网络借贷交易额达到400亿~450亿元,较2015年增长250%以上,占全部网络借贷交易额的比重达到2%以上。从业务模式看,由生产金融开始向消费金融、供应链(产业链)金融、融资租赁、分期购买、公益型助农金融产品等各个领域切入;以翼龙贷为代表的行业企业根据政策以及发展环境变化开始战略升级。进入2017年后,互联网金融政策环境趋紧,增长率有所下降。到2020年,预计我国“三农”互联网金融仍保持较快的增长,在“三农”金融领域占比将继续上升。

  “三农”互联网金融领域发展条件日益成熟,健康发展政策环境发生变化

  蓝皮书指出, 2016~2017年,“三农”互联网金融领域发展条件日益成熟,给行业快速发展带来了很多有利条件,同时,由于互联网金融行业整体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三农”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政策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

       1. 我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庞大,农村网络使用基础条件日益成熟,为“三农”互联网金融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条件

  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51亿人,互联网用户数量高居全球第一,互联网渗透率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及亚洲平均水平。2016年至2017年6月网民数量增长6291万人,增长率为9.2%。用手机上网的网民数量为6.95亿人,手机网民占比达到95%以上,手机网民成为网民数量增长的最重要来源。

  根据中国宽带发展联盟发布的2017年二季度《中国宽带普及状况报告》提供的数据,截至2017年二季度,我国固定宽带家庭用户数累计达到30607.3万户,普及率达到69.1%;较上年同期提高12.5个百分点,移动宽带(3G和4G)用户数累计达到108266.2万户(包含基础电信企业和移动转售业务服务提供商的移动宽带用户),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超过3/4,达到78.3%,和发达国家水平接近,较上年同期提升了14.5个百分点。

        2. “三农”领域互联网应用快速普及,为“三农”互联网金融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用户基础与氛围

  农村地区的网民数量在快速提升,基础设施在不断完善,促进了“三农”领域互联网应用快速普及。截至2017年6月,我国农村网民数量达到2.01亿人,网民占全体农村居民的比重达到34%。预计2018年中国农村网民规模将达2.4亿人。

  在农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快速发展的同时,各类互联网应用也在“三农”领域快速普及。2016年,农村网购用户超过1亿人,网络消费支出金额为4823亿元。抽样调查显示,在农村居民中,超过4/5(84.4%)的受调查者接受网购,并愿意在网上购买服装、日用品等,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居民愿意在网上购买大件商品,这说明互联网的应用已在农村区域获得认可。根据商务部提供的数据,2016年,我国农村网上零售销售规模达到8945.4亿元,增长速度超过50%,远远超过全部网购市场的增长率(26.2%)。农村网络零售额在全国网络零售额中的占比持续提升,达到17.34%。2017年1~9月农村实现网络零售额8361.4亿元,约占全国网络零售额的17.14%,同比增长38.3%。其中实物型网络零售额5072.1亿元,服务型网络零售额3289.4亿元。另外,2015年,我国农产品网络销售约为1000亿元,占全部农产品市场总额的比重不到5%(4.5%),2016年达到1588.7亿元,占比约为6%,增长率超过50%。农村网店达832万家,占全网的25.8%,带动就业人数超过2000万人。

        3. 互联网金融的规范发展,以及互联网金融本身的属性,使其能够在“三农”领域获得高速成长

  2016年以来,随着对互联网金融的整顿,其发展环境大大优化,这将使互联网金融在“三农”领域保持持续快速发展。从中央的政策精神看,要求互联网、金融等虚拟经济形态都要通过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实现服务于实体经济的目标,“三农”互联网金融的资金需求方大多数都从事农业及相关产业,是互联网、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典型表现,也是“三农”互联网金融未来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重要原因。

  从支付领域看,截至2017年6月,我国使用网上支付的用户规模达到5.11亿人,半年内增加了3654万人,渗透率为68%,半年提升了3.1个百分点。手机支付用户快速增长,达到5.02亿人,渗透率达到69.4%。手机支付向线下支付领域的快速渗透,极大地丰富了支付场景,有61.6%的网民在线下实体店购物时使用手机支付结算。而且,手机支付在农村地区也快速普及,使用率达到31.7%。从整体上看,农村地区在信用卡支付等方面,受限于设备、用户体验等诸多因素,与城市地区有着一定的差距。而手机支付应用,突破了现有物理限制,在农村地区将获得较快发展。

  从发展迅速的P2P网络借贷看,在2016年国家对其进行规范与整治的大背景下,其仍保持着快速发展的趋势。根据网贷天眼发布的《2016年网贷年度报告》数据,2016年,全国累计网贷平台达到4624家,截至年末,保持正常运营的平台为1914家,较2015年末有所下降,从整体上看,遭到淘汰的平台超过平台总数的一半。全年累计成交额达到20213亿元,较上一年增长超过100%。网贷投资人数达到2350万人,较上一年增长74%。在国家大力规范与整治的情况下,问题平台数量较2015年大幅度增加,达1297家。而根据一些研究机构的预测,到2017年底,平台数量仍大幅度减少,或跌至1200家。截至2017年10月底,P2P网贷行业历史累计成交量达到57812.89亿元,上年同期历史累计成交量为29650.33亿元,上升幅度达到94.98%。

  众筹作为互联网金融重要业态,2016年也保持较高增长速度。据人创咨询统计,截至2016年12月底,我国处于运营状态的众筹平台共有543家,较2015年底增加了260家,增长率为92%。物权型平台有163家,权益型平台有154家,互联网非公开股权融资型平台有134家,综合型平台有80家,公益型平台有12家。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以来,物权型平台发展异军突起,其家数超过权益型平台。截至2016年6月底,众筹总项目数为22434个,成功项目数为15256个,成功项目融资额达到79.76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在股权型融资项目中,农业板块的融资成功率非常低,2016年上半年,农业类股权众筹项目成功了4个,失败了9个,成功率为30.77%。预期总融资额为2.06亿元,成功项目实际总融资额为0.13亿元,融资完成率为6.31%。可见,农业类众筹项目并不适用于股权型众筹。而在权益型筹资项目中,共有2851个项目进行了众筹,占全部项目的比重为29%,共筹集资金2.38亿元。从项目整体看,农业众筹项目已获得市场的青睐,成为权益型众筹中项目最多的一个产业门类。

        4. 国家对互联网金融进行规范与整治,使“三农”互联网金融有了一个更好的政策法治环境

  从整体看,2016年是国家对互联网金融进行全面规范与整治的元年,这一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大量互联网金融企业开始转型,以P2P网络借贷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平台绝对数量开始减少。

  在行业整治方面,从2016年4月开始,相关部委就对互联网金融进行全面摸底。总体路线是先摸底,再整治。其目的是防止错杀,为合规经营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与平台创造一个更好的发展环境,因此特别强调了“分类处置”的思路。

  2017年“三农”互联网金融在政策趋紧的背景下,仍然持续增长

  蓝皮书指出,2017年,“三农”互联网金融在政策趋紧的背景下,仍然持续增长。

       1. 进入“三农”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平台持续增加

  2015年,据蓝皮书的观察,专注“三农”互联网金融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大约有15家。到2016年,大量互联网金融平台开始涉足“三农”业务。据第三方机构的数据,其业务范围内包括“三农”业务的P2P网贷平台达到335家,而专注“三农”领域的P2P网贷平台有29家。据蓝皮书估算,这29家公司在2016年的交易额为600亿元左右,其中行业代表企业翼龙贷的交易额为252亿元,占全部市场份额的40%左右。另外,2015年,除了翼龙贷外,没有其他互联网金融平台在“三农”领域的交易额超过10亿元,而到2016年,据蓝皮书观察,至少有9家互联网金融平台在“三农”领域的交易额超过10亿元。

        2. 支持的产业日趋多元化

  2015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3号),该意见指出,农村地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将是未来农业繁荣、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因此,“三农”领域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其业务也由单纯的农林牧渔等农业产业,向农村二三产转型。以翼龙贷为例,2016年,该平台撮合借款新增金额中,42%的直接投向传统的种植业,其余部分大都投向了农村地区的二三产业,尤其是便利农村居民生活的一些服务业态。2015年,翼龙贷的100多亿元交易额中,98%以上投向“三农”领域,在2016年的252亿元交易额中,投向“三农”领域的比重下降到90%以下,这说明平台服务产业多元化是一种普遍的趋势。

        3. 业态持续进化

  “三农”互联网金融通过前几年在农村地区的摸索发展,到2016年时,其业态开始持续进化,除了原来占主导地位的农业生产性资金融通、临时资金周转等业态外,互联网消费金融、供应链(产业链)金融、融资租赁、分期购买、公益型助农金融产品等也开始发力,其成长速度加快。

  互联网支付加大了向农村领域渗透的力度。第三方支付平台如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在农村地区的渗透率正在快速增加。

  除了信用借贷外,由于农村各类财产权利的确权、相关政策的破冰,抵押类借贷开始增加。自2015年开始的“两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由传统金融领域向互联网金融领域拓展。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以“两权”抵押为核心的各种创新抵押模式将会在农村地区获得快速增长。

       4. 在扶贫等领域开始发挥更大作用

  2016年是“十三五”扶贫攻坚的第一年。诸多互联网金融平台也开始进入扶贫领域。除了以宜信宜农贷为代表的公益型互联网金融扶贫模式外,以翼龙贷为代表的商业性互联网金融平台,开始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全面进入扶贫领域,为扶贫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翼龙贷的业务共覆盖180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向42627个借款户(次)输送资金25.16亿元,平均利率为15.83%,平均借款规模为59026.14元。

  传统金融机构开始利用互联网技术在农村地区发力

  蓝皮书指出,2016年G20杭州峰会通过了《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其重点是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技术结合发展数字普惠金融。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小额存贷款、支付结算和保险等金融服务。作为中央赋予面向“三农”总体定位的国有控股大型上市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正抓住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机遇,积极创新产品、渠道和商业模式,不断提升农村普惠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重点是抓住互联网在县域农村普及推广机遇,积极创新线上金融服务平台,深入实施金穗惠农通工程,大力构建物理网点、自助银行、惠农通工程和互联网平台“四位一体”的农村服务渠道体系。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采取的办法是借鉴互联网思维,打造“三个银行”,构建“三个体系”,利用互联网的特点,为“三农”领域提供更为便捷与适用的金融服务。网商银行作为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结合的代表,依托“三农”电子商务数据,在“三农”领域发力,据估计,其在“三农”领域的借款余额超过100亿元。

  传统金融机构也借助互联网快速发展支付业务。据不完全统计,共有4037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和41家非银行支付机构在农村地区提供互联网支付服务。央行发布的《2016年农村地区支付业务发展总体情况》显示,农村网银用户达到4.29亿户,其中,手机银行用户数达到3.73亿户,全年手机支付达到23.40万亿元,增长率超过70%;从整体上看,在农村互联网支付业务中,手机支付业务一枝独秀。

  “三农”互联网金融仍然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处于良性增长轨道

  蓝皮书指出, 虽然互联网金融在2016年遇到了一定波折,但是,“三农”互联网金融由于更能体现互联网“低价、普惠、分享”等特点,也符合“三农”金融发展的需求,仍然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仍处于良性增长轨道。

  第一,“三农”互联网金融领域并没有出现大型平台倒闭等情况。2015年底,交易量位居2015年安徽P2P行业第一的“三农资本”被合肥警方刑事立案调查,这是“三农”互联网金融领域最大的一起恶性事件。2016~2017年,虽然有一些“三农”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平台关闭,但均未酿成严重的恶性事件。

  第二,“三农”互联网金融领域的融资持续增加,说明该领域越来越受到资本的重视。在“三农”互联网金融领域,获得融资的平台并不少。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有9家“三农”领域的互联网金融平台进行了11轮次的融资,占全年网贷行业融资总次数的15%。2016年是互联网金融的资本寒冬,但“三农”互联网金融领域的融资事件有着快速的增长,这说明资本对“三农”互联网金融前景看好。从融资者所从事的领域看,“三农”领域的综合性理财、分期付款、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等细分领域均有资本介入,这说明未来“三农”领域的互联网金融仍将会多点开花,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第三,“三农”互联网金融交易额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一般互联网金融。2016年,P2P网络借贷交易金额大约为2万亿元,增长率约为100%。而在“三农”领域,P2P网络借贷交易金额为400亿~450亿元,其增长率为250%。“三农”互联网金融的交易额增长速度大幅度提升,一方面是因为“三农”领域金融缺口巨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现有的监管框架下,“三农”互联网金融的分散小额、服务实体的特性,符合政策监管的方向。从实际调研看,在“三农”领域,平均每增加3万元的资金流入,即可解决1个农村居民的就业问题,2016年,按照P2P网络借贷交易额400亿元计算,可以解决农村130万人的就业问题。这对我国农村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各种互联网金融模式均已进入“三农”领域,行业内平台企业数量也有所增长。2016年,“三农”互联网金融进入良性发展期,不但增长速度快,而且专注于该领域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数量大幅度增加,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助力。从具体发展模式看,融资租赁、消费金融、供应链(产业链)金融、众筹等模式都在农村获得了较好的发展基础,这为未来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助力。而进入2017年之后,由于政策环境趋紧,“三农”互联网金融的增长速度有所趋缓。但是,这种政策环境的趋紧,有利于将这个领域内的一些不合规平台清理出去,为行业发展创造一个稳定的、可预期的环境。

  到2020年,“三农”领域的互联网金融总体规模(不含互联网理财)将达到2400亿元

  蓝皮书指出,从长期看,“三农”金融所存在的缺口需要多种金融模式予以填补,“三农”互联网金融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在《中国“三农”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6)》中,曾提出,“到2020年,我国‘三农’互联网金融的总体规模将达到3200亿元。在‘三农’金融领域的占比提高到4%~5%。具体而言,农产品生产、流通领域,其互联网金融规模将达到2500亿元,其中包括直接生产方面的金融支持2000亿元,以农产品供应链模式衍生的互联网金融产品规模(如三农众筹、互联网农产品订单质押贷款、互联网票据融资)达到500亿元,农村消费类互联网金融达到200亿元,农资互联网金融达到500亿元”。考虑到互联网金融政策的不确定性,蓝皮书在本年度适度下调前述预测。

  蓝皮书预测,到2020年,“三农”领域的互联网金融总体规模(不含互联网理财)将达到2400亿元。长期来看,“三农”互联网金融发展将呈现以下特点。

        1. 互联网金融监管政策体系已基本形成,行业发展外部环境进一步规范化

  从2016年出台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政策可以看出,监管政策的目标是将互联网金融在普惠金融、“三农”金融等领域的独特作用发挥出来,将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的“越线”行为纠正。监管环境的规范化,有利于激浊扬清,对不规范、高风险的平台起到驱逐作用,对“三农”互联网金融长期发展是有利的。

        2. “三农”金融的缺口在短期内难以弥补,“三农”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将持续创新

  我国“三农”金融缺口仍然非常大。从全国看,据蓝皮书测算,我国“三农”金融的缺口约为3.05万亿元。这一缺口的存在,为“三农”互联网金融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

        3. 各个代表企业将持续发力,推动“三农”互联网金融保持快速增长

  随着“三农”互联网金融的深入发展,各个代表企业正通过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数据积累,打造出更适合农业生产经营与农村生活及农民特性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并对其商业模式持续进行迭代。例如,翼龙贷在2016年从业务合规、服务实体多维度服务借款人等方面对产品进行迭代升级。随着翼龙贷在农村领域的数据不断积累,合作机构持续增加,渠道下沉全面实现,未来仍将保持在“三农”互联网金融领域的领跑地位。互联网金融的代表企业蚂蚁金服在“三农”领域加大了投入力度,在2016年底时提出“三年谷雨计划”,计划三年内在“三农”领域带动10000亿元的信贷。而京东拟以电商平台为依托,将京农贷、小额信贷、白条、理财、众筹等产品进行整合,为“三农”领域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另外,京东还发布了京东金融云,加速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为“三农”互联网金融提供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技术支持。

        4. “三农”互联网金融对社会经济的作用获得了各界的肯定

  随着行业规模的扩大,“三农”互联网金融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蓝皮书的调查数据表明,在农村地区每增加3万元的资金注入,就能解决1个农村居民的就业需求(全时或者季节性)。而据《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16)》,平均每贷款1元,可以增加其人均收入0.2018元,贷款1.1万元,其收入增长相当于增加1个外出务工人员给家庭带来的人均纯收入,或人均增加3.2亩耕地带来的纯收入。因此,互联网金融在“三农”领域的作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肯定,也有越来越多的政策关注此方面。

        5. 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将对“三农”互联网金融的持续发展起到支撑作用

  人工智能的发展,使金融跨越时空成为可能。在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金融能够实现广覆盖、高效率、个性化、高安全。这为互联网金融在“三农”领域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动力。尤其是对农村居民而言,大量农村居民因为缺乏相应的信用记录而无法被央行的征信系统覆盖。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能够帮助互联网金融平台突破现有的限制,为这些未被征信覆盖的农户提供金融服务。在“三农”领域,面对在传统金融机构缺少征信数据却又渴求获得信贷等金融服务的人群,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庞大的互联网数据基础,精准反映用户人群画像、行为偏好,并预测未来征信状况,从而扩大授信范围。

  人工智能与“三农”大数据进行迭代,能够为互联网金融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例如,利用农业大数据,对各类种植业的风险能够进行更科学的评估,以提供更符合农业生产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

  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在线化、互助金融、农村消费金融或成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点

  蓝皮书指出,以下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创新值得关注。

  第一,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在线化。农业供应链与一般供应链有着很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周期长,价格波动风险较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有着较大的作用空间。因此,将农业供应链与互联网金融进行深度融合,开发出更多的具有三农特色的供应链金融产品,是未来“三农”互联网金融的一个重要方向。

  第二,将互联网技术与农村原有的社区风控模式结合起来,积极试点基于互联网的互助金融。基于在线网络的资金合作社,能够打破局部知识的限制。农村领域金融发展的一个大问题是,农村各类主体的数据化程度不高,互联网难以将其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将互联网与农村的局部知识结合起来,有利于将农村社区基于局部知识的风控优势发挥出来。

  第三,随着农村消费持续升级,农村消费金融将获得发展空间。利用互联网优势,拓展消费金融空间,将是“三农”互联网金融的一个亮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