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新闻动态

报告精读 | 上海蓝皮书:上海经济发展报告(2018)
来源:皮书说  作者:本网转载   发布时间:2018-04-30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上海蓝皮书:上海经济发展报告(2018)》。

  2017年,为推动上海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上海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持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基于此,《上海蓝皮书:上海经济发展报告(2018)》的主题定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全书共分为1篇总报告和11篇分报告,主要从自贸试验区建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战略、实体经济发展等角度展现、分析2017年上海在构建“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为核心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方面的实践和探索。

 

微信图片_20180815153641

  上海经济增长动能日益多元化

  蓝皮书分析指出,新经济持续为上海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随着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创新引领作用不断强化,“四新”经济不断涌现,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与网络相关的社会服务业发展迅猛。2017年前三季度,社会服务业同期增速为9.4%,远高于第三产业和GDP的增速。其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速最快,为19.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比最高;其他与互联网相关的行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均实现了较快增长。

  以网络经济为代表的各类新兴业态蓬勃发展。2017年前三季度,无店铺零售额1463.0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2%,增速高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个百分点。另据上海市商务委统计,2017年1~5月,上海市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7937.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3%。其中,B2B交易额5433.5亿元,增长18.3%;网络购物交易额(B2C/C2C)2503.7亿元,增长28.5%。在网络购物交易中,商品类交易额1259.9亿元,增长22.0%;服务类交易额1243.8亿元,增长35.8%,增幅高于商品类网购13.8个百分点。各类分享经济广泛渗透到传统行业,“互联网+”旅游、交通、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产业蓬勃发展。

  预计2018年上海经济增速保持在6.9%的水平

  蓝皮书指出,经济运行除了遵循自身的规律外,还受到诸多外部环境和内部结构的影响。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不同,蓝皮书把2018年上海宏观经济增长趋势划分为基准、乐观和悲观三种情景。在不同的情景下笔者综合运用多个计量经济模型进行模拟预测。

  在基准情景下,外部环境设定为:发达经济体的GDP增速与2017年前三季度持平;净出口保持平稳增长,美联储缩表加息,资本外流增大。内部环境设定为:消费稳步增加,工业投资和利润增速稳定。在乐观情景下,发达经济体的GDP增速好于预期,人民币汇率坚挺,受“一带一路”投资和全球市场回暖影响,净出口呈现增长态势。消费仍然是扩大内需的主动力,三产投资稳步提升。在悲观情景下,发达经济体的GDP增速低于预期,全球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净出口呈现负增长。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继续下滑,房地产调控力度加大,防止实体经济脱实向虚,货币政策从紧。

  通过采用马尔可夫状态转移等计量模型,结合三种情景下变量参数的不同设定,笔者大致判断,基准情形是大概率事件,发生的概率为72.5%,其经济增速保持在6.9%的水平。乐观情景和悲观情景发生的概率分别为15.2%和12.3%。

  上海自贸区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定位与推进措施尚需明确

  上海自贸试验区自设立以来,始终坚持以建设开放度最高的自由贸易园区为目标,把制度创新作为核心任务,在构建逐渐与全球贸易规则并轨的贸易体系、深化金融创新与监管、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随着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迈入第四个年头,各地自贸试验区纷纷建成,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发展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蓝皮书认为,上海自贸试验区未来发展必须立足自身特征,以更大的勇气和力度推进制度创新,使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与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高度协同,以有效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目前,上海自贸区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定位与推进措施尚需明确

       1. 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的准确定位尚不清晰

  上海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市场主体走出去的“桥头堡”地位的确立面临挑战。首先,这一明确的功能定位提出时间较晚。《上海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挥桥头堡作用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目前已经发布,但由于《行动方案》出台较晚,暂不具备如福建、浙江乃至香港所享受的来自中央的政策扶持,使上海失去一定的先发优势。其次,与兄弟自贸试验区省份相比,“桥头堡”概念的内涵仍然缺乏清晰的界定。

       2. 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措施统筹推进存在困难

  第二批兄弟自贸试验区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方面由于规划较早,目前正在逐步落实中。福建自贸试验区提出加快建设“海丝”开放合作新高地,打造“一带一路”建设的排头兵,具体措施包括:推进互联互通,开辟中欧(厦门)国际班列新通道和东南亚集装箱、邮轮航线等。

       3. 对接“一带一路”的运作平台需要增强针对性

  与“一带一路”沿线节点地区各领域开展深化合作的针对性还不十分突出。尽管当前上海市已经搭建国际工业博览会、浦江创新论坛、上海交易博览会、陆家嘴金融论坛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功能性平台,但这些平台并不完全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而设计,难以满足参与“一带一路”经贸投资活动的特定需求。比较而言,其他省份的核心城市都已经充分发挥承办各类论坛、博览会、贸易洽谈等会议的积极作用,比如,云南昆明承办中国—南亚博览会、吉林长春承办中国—东北亚博览会、宁夏银川承办中国—阿拉伯博览会、福建福州承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陕西西安承办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广东广州承办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福建厦门承办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黑龙江哈尔滨承办中俄博览会、内蒙古呼和浩特承办中蒙博览会等,成为当地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的最佳载体。

  同时,有关“一带一路”的专业服务机构和数据信息中心需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尽管上海已经成为享誉国内外的开放性大都市,但能够掌握沿线国家语言、制度、法律的国际化人才极其匮乏,极大制约了本土企业大踏步地“走出去”。

       4. 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抓手不够突出

  吉林、云南、新疆等许多沿边省份,以及重庆、宁夏等内陆省份,已经与临近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起稳定的经贸合作框架和合作园区。例如,重庆借助由我国与新加坡共同组织设立的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管理局挂牌运营的机会,紧紧抓住了“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实施的大好机遇。不少沿海开放省份通过建设境外经贸产业合作区,积极开拓对接“一带一路”的路径。例如,浙江已经在“一带一路”沿线布局5个境外经贸合作区,其中运营最为成功的泰中罗勇工业园,已经使泰国成为浙江辐射“一带一路”的重要跳板。

  在“一带一路”建设初期,重点项目仍然是地方政府推动国家级规划落地的主要抓手。兄弟省市积极利用自贸试验区这一载体,制订了多项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关的计划。例如,广东首批主导的项目共计68个;陕西西安紧紧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推出了60个首批项目,预计投资规模高达1155亿元,单项投资超出百亿元规模的项目共计4个,单基础建设项目就占据了50多个。

  与各地的做法相比,上海在对接“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以及项目方面,在提出原则要求的情况下,还需要更明确的目标导向,引导企业主动寻求“一带一路”沿线新的发展机遇。

       5. 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缺乏对自身优势的挖掘

  在中央的统筹管理下,“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初期的地区间同质化竞争局面得到了有效改善,各地政府开始发挥地区特色优势来打造核心竞争力。比如,东部沿海及重要港口城市依托区位优势,加大港口建设力度,重点发展临港产业,未来集中发展海上合作项目。沿边省市及地区以主动积极的开放性态度向周边国家及地区寻求更深层的合作,强化和巩固与次区域间的合作。浙江、广东、福建等地借助海外华人群体的地缘、亲缘优势,鼓励更多的海外华人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陕甘地区深挖丝绸之路的经济发展潜力,以丰富的历史遗产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海南以构建“国际旅游岛”为战略目标,加快推进旅游合作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反观上海,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往甚多,是国际公认的重要港口,贸易、航运、金融发达的国际性城市,却缺乏对自身优势的系统梳理。

  上海商务空间环境建设的四点思路

  商务空间环境建设不能局限于商业活动和商务本身,而是为整个城市的战略发展服务。上海要建成全球科创中心城市,需要为科创中心建设的商务空间环境提供支撑和保障。蓝皮书分析了未来上海商务空间环境建设的思路与重点。

       1. 战略布局产业和商务空间,为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预留发展空间

  伴随经济转型和科技的巨大进步,未来城市创新的形式将不再以制造业环境下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为主,而是围绕生产部门的管理、组织、设计,以及传统服务业和智力服务业等开展创新活动,开发新的服务方法、服务途径、服务对象、服务市场;不断将新的商业模式引入社会的生产体系,引入新的商业模式,在构成要素、要素间关系和动力机制方面创新商业模式,并创造更高的价值。考虑到新技术革命可能带来的产业演进变化,特别是信息化、智能化可能对生产、制造、研发、销售等带来颠覆性影响,绿色、环保、新兴产业将不断兴起,与传统商务办公和传统商业零售不同的商业模式正在涌现,因此,未来上海的发展应有战略性和前瞻性的眼光,战略布局产业空间,建设有利于城市发展和创新的新型商务空间。

       2. 着力打造有利于创新的人文、艺术空间和有利于生活的绿色生态空间

  未来的经济发展和创新的内在动力和支撑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群。商务人群作为就业人群中平均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的群体,其不仅对工作有着较高的要求,对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也有较高的要求。城市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发展”,以人为本的城市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口集聚。国际大都市的创新发展则表明,创新人口更加重视一个城市的人文、艺术空间和有利于生活的绿色生态空间,因此,要建设有利于经济发展和创新的商务环境必须重视和最大限度满足商务人口的需求,着力打造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人文、艺术空间和有利于生活的绿色生态空间。

       3. 重视商务环境中创新文化环境的塑造

  通过对文化资源的利用,影响科技的生成、发展与传播,影响创新的进程和结果,使城市创新烙上城市文化的印记,从而更具特色而不易被模仿,形成难以被复制的创新模式和难以被超越的竞争力。对于上海内部的不同区域,应使各城区的创新与该区的商业文化、市民文化一脉相承,使创新永远立足于自身的资源禀赋,培育一种差别化的“都市创新模式”,走目标、结构、模式各异的科技创新之路。

       4. 关注信息和互联网技术对商务活动发展的空间影响

  信息化和互联网技术可能会颠覆传统的商务区模式。未来上海的发展必须关注这种发展趋势和动向。当前,一些国际大都市正在打造E-CBD(Electronic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根据笔者掌握的资料,东京、伦敦、纽约都已经提出建设E-CBD的计划),作为对传统CBD的扬弃和发展,E-CBD的概念虽然在2000年初就开始提出,但是,2011年以来,E-CBD正在从概念走向实践,特别是欧美国家的城市走在前列,E-CBD已经开始成为世界中心城市角逐的新目标。与传统CBD重视商务建筑等物质空间不同,E-CBD重视“信息”建设,通过通信和电子网络空间的建设,抢占电子商务、服务贸易、金融保险以及新兴智能化产业发展的平台和入口,抢占未来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决策影响力的制高点,非常值得关注。

  研究显示上海航运业国际竞争力依然较强,贸易竞争力呈现下降趋势

  蓝皮书指出,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上海已成为全球性的国际航运中心。蓝皮书结合产业国际竞争力常用指标及体现航运业服务范围、服务能级和服务效率的相关指标,在可得数据基础上分析当前上海航运产业国际竞争力。通过把产业国际竞争力分解为产业竞争力、贸易竞争力、科技竞争力和核心产品竞争力四大类:

 (1)产业竞争力。通常是指竞争主体在一定竞争环境下将竞争潜力转化为竞争优势的能力,包括盈利能力、生产效率、产业集中度等。本报告的航运业盈利能力主要通过远洋运输企业的净利润/净资产表示;生产效率指标为营业收入/从业人员数量;产业集中度指标为进出口贸易额/全国进出口贸易额。按照国际惯例,远洋运输货物需要投保航运保险,因此在本地的进出口货物贸易额数据不全的情况下,进出口贸易额/全国进出口贸易额以航运保险额/全国航运保险额替代。

 (2)贸易竞争力。贸易竞争力主要由出口竞争力和远航能力两个指标衡量,前者代表某地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出口能力,使用货物吞吐量及集装箱吞吐量两个指标来计算,表示该地区航运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后者使用远洋航线数指标来计算,体现运输服务的覆盖面,是一个空间概念。

 (3)科技竞争力。研发投入和人才数量通常被认为是产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表现。本报告使用高级人才数量作为指标。考虑到航运业服务种类众多、各地侧重点有不同,本报告仅使用远洋运输企业的高级人才数量(大学本科以上)指标来衡量。

 (4)核心产品竞争力。服务业提供的是服务。本报告参照当前国际最高水平的国际航运中心提供的主要服务,设置了航运金融服务能力和信息服务能力两个三级指标。在设置这两个指标时,尽管理论上航运金融服务能力包括航运保险、船舶融资和国际资金结算等方面,但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报告仅设置了与航运保险相关的指标,即航运保险费规模。航运信息服力则以各中心提供的航运指数个数为指标。

  本报告主要采用等量赋权法,即四个二级指标,每个指标的权重都是25%,以此类推。另外,本报告对数据进行了无量纲化处理,新数据=(原始数据-均值)/方差+2。

  蓝皮书采用的数据主要来自证券市场、中国航运数据库、港口网站、航交所网站及保险协会。数据统计年份为2014~2016年。分析结论如下:

       1. 上海航运业国际竞争力依然较强

  上海航运业国际竞争力指数遥遥领先于国内其他港口城市,但近年来略有下降。

  造成上海航运业国际竞争力指数略有下降的原因有:①宁波、深圳等城市航运产业的快速发展。比如宁波港和舟山港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两大天然良港,其超大型国际枢纽港建港条件为全球少有。2016年,宁波港货物吞吐量突破9亿吨,成为全球首个9亿吨港口,连续5年居世界首位。近年来,宁波积极推进航运服务业发展,如为推进航运供给侧改革,宁波市政府在2016年首推航运发展扶持政策,目前宁波现代航运服务业发展已初显成效。深圳则依托政策优势、地缘优势和气候优势,积极探索航运企业与金融业联动发展,集装箱吞吐量快速提升。②经过前几年的快速发展,上海航运业处于转型发展过程中,保持优势的难度更大。另外,受多式联运、内河水运航运能力限制,上海港航运能力提升仍面临瓶颈。

       2. 贸易竞争力呈现下降趋势

  近年来,上海航运贸易竞争力基本保持稳定,指数均在150以上,但呈现略微下降趋势。这也成为影响上海航运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最大不利因素。

       3. 核心产品竞争力相对比较稳定

  2012年以来,上海大力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航运核心产品竞争力指数相对比较稳定,航运金融发展卓有成效。2014年航运业核心产品竞争力指数高达190左右,2015年略有回落,但2016年又呈现上升趋势。不可否认的是,深圳、广州和天津航运金融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突破,竞争加剧,上海领先的优势略有缩小。

       4. 科技竞争力优势比较明显

  上海航运科技竞争力优势也比较明显,且出现2015年和2016年该项指数保持在高位的良好态势,比2014年有较大提升。出现此种情况,一方面得益于大型航运企业总部落户上海,另一方面也源于上海航运科技人才的集聚。

       5. 产业竞争力稳中上升

  2015年和2016年上海航运产业竞争力指数均在175以上,保持稳中上升的趋势。

  2017年上海上市公司综合景气指数升至107.96,预计2018年或进一步上升

  蓝皮书对2017年上海上市公司景气状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上市公司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传统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四大类为主。2017年上海上市公司综合景气指数为107.96,比2016年的107.83上升了0.13,表明了上海上市公司2017年的总体景气状况持续上升。七个分类指数中有四个处于“较为景气”区间,一个处于“相对不景气”区间,两个处于“较为不景气”区间。与2016年相比,有四个分类景气指数出现上升,其中销售景气指数上升了33.69,上升最多;然后是市值景气指数,上升了23.91;盈利景气指数则上升了16.54;上升最少的是投资景气指数,仅仅上升了1.09。数据表明2017年上海上市公司的销售、投资、盈利能力和市值均要好于2016年;相反,成本管理、现金流和生产经营均不如2016年的水平。由于一年来楼市的大幅调控,不少资金流入股市,特别是大盘蓝筹股和周期性行业股票的大幅度上升,拉升了上海上市公司的市值景气指数。

  总体来说,在国内外经济平稳运行的2017年,实体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表现在传统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综合景气指数快速回升,成为四大行业中表现最好的一个行业。上海上市公司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对2017年上海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18年,全球局势将迎来一个较为稳定的发展阶段,将对全球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表明中国经济也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在经济新常态下保持较快增速,经济增长质量也将进一步提升。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上市公司也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期,特别是IPO的提速,大量代表国家产业发展方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将上市,为上市公司提供新鲜力量。从2017年的上海上市公司市值景气指数的大幅度上升,可预计2018年上海上市公司的市值景气指数将进一步回升,股市也将迎来新一轮的上涨。面对经济回暖、脱虚向实的稳步推进,上市公司将在生产、销售、投资等方面迎来重大机遇,如果进一步改善成本管理,那么上海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还会继续增强,在多方因素的作用下,预计2018年上海上市公司的生产经营等综合实力将会进一步加强,为上海经济发展继续做出重大贡献,反映在综合景气指数上,预计2018年上海上市公司的综合景气指数还将继续上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