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新闻动态

报告精读 | 山东蓝皮书:山东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2017)
来源:皮书说  作者:本网转载   发布时间:2018-04-30

  近日,山东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山东蓝皮书:山东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7)》。

 

微信图片_20180815145102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山东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的必然选择

  首先,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山东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客观要求。近年来,山东经济运行面临下行压力较大、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等问题,根源在于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动力转换还不到位,结构性失衡问题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失衡问题突出。在新常态下实现山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抓住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其次,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山东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途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加快解决山东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平衡、创新能力不足、资源环境约束、体制机制制约等矛盾和问题,是山东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重要途径。再次,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山东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化解传统产业过剩产能、加快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实现旧动能转型提升和新动能发展壮大。加快山东经济转型升级,能够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增加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使产业发展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结构变化,创造和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在日趋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权,促进山东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最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山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的必由之路。与国内一些先进省份相比,山东经济发展的整体质量和效益还不够高,在人均经济指标、产业发展层次、对外开放水平、科技创新能力、人才支撑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存在一些差距。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加快山东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促进山东经济实现由大到强的战略性转变,在国内区域发展竞争中以强胜出,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山东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短期和长期、减法和加法、供给和需求四个关系,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从化解当前突出矛盾入手,从构建长效体制机制、重塑中长期经济增长动力着眼,加快“转调创”步伐,着力振兴实体经济,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效率和核心竞争力,增强供给侧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推进山东经济向更高质量、更高效益、更可持续方向迈进。一是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加快工业和服务业转型升级。产业转型升级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出重点和难点之一。近年来,山东积极优化工业和服务业结构,工业和服务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但是,工业经济存在传统产业比重大、产业结构偏重、中高端产业占比较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够高等问题,服务业经济在生产总值中的占比偏低、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山东第二、第三产业的供给质量和效率都有待提升。山东应坚持以创新驱动为引领,深入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方案,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发展新动能,加快工业和服务业转型升级步伐。二是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近年来,山东农林牧渔业稳定发展、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保持和谐稳定,农业农村改革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但是,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生产成本攀升与农产品价格低迷、经营方式落后、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资源环境压力突出等矛盾和问题日益制约着山东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应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经营方式、发展机制转变,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山东农业农村发展迈上新台阶。 三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利于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有利于促进城乡区域协同发展,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义。近年来,山东城镇化发展迅速,优化了生产力空间布局,促进了区域增长极培育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但是,山东城镇化发展仍然存在“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滞后、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小城镇建设缺乏特色等问题。山东应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为指导,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引领和带动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区域协同发展。四是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深度融入国际分工与合作。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客观要求和重要途径。国际经济危机以来,国际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有所抬头,“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但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没有改变。山东应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积极融入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布局,进一步推进外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优化全省对外开放区域布局,通过深化双向对外开放、深度融入国际分工与合作,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经济竞争力提升。五是深化制度供给创新,增强经济发展动力与活力。深化改革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加快经济转型的根本出路。近年来,山东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及相关领域改革,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但是,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仍然没有到位,制约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转型升级的深入推进。下一步,应坚持问题导向,紧密结合山东实际,抓好中央重大改革措施的细化和落实,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

  山东“三去一降一补”任务仍然较重

  蓝皮书指出,山东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但是“三去一降一补”任务仍然较重,去产能、补短板尤为突出。经过多年的努力,山东在淘汰落后产能方面已走在全国前列,除炼钢和炼铁外,涉及的落后产能设备和生产线已经全部关停和拆除。但是,山东化解过剩产能的任务仍然艰巨。全国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有6个,山东还多出两个,统共包括钢铁、煤炭、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炼油和轮胎8个行业。山东全省17地市均有去产能任务,平均每市有4个以上行业面临去产能问题,一些产能过剩行业还是当地支柱产业。山东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尽管有周期性因素影响,但更主要是体制性的、供给侧的原因。在产能过剩问题的影响下,山东实体经济的多项指标堪忧:工业生产领域通缩严峻,截至2016年9月,山东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已连续54个月下降;受产品价格持续下降、刚性成本费用上升及环境约束等因素的多重影响,山东部分工业行业利润下降明显;去库存方面,2016年山东商铺、写字楼等非住宅库存去化周期尽管出现拐点,但去库存压力仍然很大;降成本方面,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远没有得到解决,银行在经济下行背景下不断提高风控标准,企业贷款困难、融资成本较高。

  蓝皮书建议,要持续、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

  一是分类施策去产能。持续推动钢铁、煤炭、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炼油和轮胎等行业去产能,坚决控制产能过剩行业新增产能。积极推进兼并重组,对彻底丧失自我修复和自我发展能力的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债务重组、破产清算等方式,助其实现市场化退出。

  二是突出重点去库存。将三线、四线城市作为房地产去库存的重点,实行房地产去库存与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扩大公共服务社会化供给相结合。加大工业品去库存力度,运用大数据分析重点销售市场,提高工业品网络销售比重;发展农村电商和“快递下乡”服务,同时推进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

  三是多措并举去杠杆。全面拓宽股票、债券、私募股权、资产证券化等直接融资渠道,着力降低企业杠杆率。加强企业互保联保监管,防范和化解企业间担保链风险,防止大的连锁反应发生。完善全口径政府债务管理,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四是创新方式降成本。在减税、降费、清理政府性基金上加大力度,进一步推进结构性减税,规范和清理涉企收费,着力降低企业用电、物流、社保成本,探索推广先租后让、长期租赁、弹性出让等多种方式并存的工业用地供应制度。

  五是持续用力补短板。围绕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着力拉长补齐短板,构建覆盖全面、功能完善的软硬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强化持续发展的后劲和支撑。

  山东应培育发展专业化中小企业集群,强化高端智能制造企业协作能力建设

  蓝皮书指出,山东装备制造应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新的历史机遇,快速将制造业的高端化“智能制造”理论技术转化并服务于市场上的高端智能化产品。应通过加强人才培养与硬件设备升级来实现装备制造业基础产业精密加工能力的快速提升,以信息化手段推进“山东版高端化智能制造技术标准”的体系建设,构建具有强约束力技术标准和规范的互联网软件平台系统,打造山东装备制造业企业在这一平台上的信息共享、标准互通、技术互补、产品兼容的生态圈,用“标准、技术和产品”把山东装备制造业打造成中国高端智能制造的排头兵。

  蓝皮书建议,山东应培育并发展专业化的中小企业集群,强化高端智能制造企业协作能力建设。高端智能制造的创新技术必须由高精尖的基础部件来组装实现,因此山东应通过帮扶、引导及推动制造升级或是高端智能制造主题下的各类产业联盟(平台)建立,为实施协同解决方案提供组织保障。各类产业合作联盟通过信息互联互通工作,快速聚集一批能够提供各种基础部件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专业企业),形成一批能够向市场提供“高、精、尖”零部件的低成本优良产品的优势产业,发展一批有能力整合全球优势资源并提供系统集成解决方案的领军企业集团,改变制造个体“孤岛”现象,在不断强化基础产业领域的研发能力、试验能力的同时,加强政府的政策协调与发展导向机制,在基础产业领域中创造广大的市场发展空间,以在各类制造企业之间形成综合市场、用户、产品、价值链乃至整个商业生态链的高效率内在关系,促进制造系统结构和链条的不断完善。以提高质量增强效率、改进生产工艺、优化生产流程为目标,实现降低生产成本、减少企业能耗、提升产品高技术附加值,以山东品牌构建装备制造业行业内的优势企业供应链。

  山东海洋经济主导产业具有显著发展优势,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海洋经济是山东发展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和后劲所在。为贯彻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海洋强国”重大决策,按照国家海洋战略的规划部署,山东着力推进海洋资源高效开发与综合利用,海洋经济呈现富有活力的发展态势。

  蓝皮书指出,山东海洋经济主导产业具有显著发展优势,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目前,山东省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海洋化工、海水养殖及深水产品加工、海洋交通运输五大主导产业全国领先。其中,海洋装备制造业集聚了中船重工等大型骨干企业的规模以上企业24家,建设青岛海西湾、烟台蓬莱等一批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形成了集研发、总装、配套服务于一体的产业联盟,实现了产业链条化发展。

  海洋生物产业增速最快,已形成青岛明月海藻、正大海尔、贝尔特生物等224家骨干企业,在国家级海洋药物及功能性生物新材料研发、中试及产业化方面居世界领先水平。

  海洋化工发展呈现多元化、精细化、系列化和绿色化特征,建立了以两碱、溴素为主导的绿色经济产业链,纯碱、氯化钙等产品产量及规模全国第一,并保持领先的世界市场占有率。

  海洋水产品养殖及加工产业发展质效双增,2015年水产品总产量920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3700亿元。山东省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13家,占全国的16%,居全国之首;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成38个,山东省已经具备发展现代渔业的坚实基础。

  目前海洋交通运输业已形成以青岛、日照、烟台、威海四大港口为主体的临港物流中心,其中青岛、日照、烟台三大港口货物吞吐量占全省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的88.3%,成为山东海洋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和航运中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