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导语
从2000年开始,为了调查了解中国城乡老年的生活状况,为党中央、国务院决策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提供科学依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决定开展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工作。每五年开展一次,已成功进行了四次,并上升为一项重大国情调查。2018年老龄蓝皮书即以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为主要依托,对当前老年人的生活状况进行了整体分析。
第四次调查时点为 2015 年 8 月 1 日 0 时。调查对象为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港澳台地区除外)的 60 周岁及以上中国公民。调查范围为全国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台地区除外)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样本涉及 466 个县(市、区),参与调查的工作人员将近 4 万人。调查设计样本规模为 22.368 万份,抽样比约为1.0‰,调查实际回收样本 22.270 万份,有效样本为 22.017 万份,样本有效比率达到 98.8%。
我国约三成老年人健康状况较好,一半老年人从不锻炼
据世卫组织估计,中国近80%的老年人的死亡归因于饮食风险(营养过剩或营养不良)、高血压、吸烟、空腹血糖升高、空气污染(室内及室外)和缺乏锻炼。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的死亡中,超过50%可归因于饮食风险和高血压。而这些不良行为或环境都是引发慢性病等非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为了提升老年人生命质量、实现健康老龄化,了解中国城乡老年人的医疗保健行为现状至关重要。
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寿命质量并不乐观。约三成老年人健康状况较好,其中,城镇、男性、低龄、文化程度较高、有配偶、非独居的老年人健康状况相对更好;在患病状况方面,我国老年人慢性病患病比例较高,近七成、约一半、约六成的老年人听力状况和牙齿状况较好、疼痛感较为严重;在日常保健行为方面,超过一半的老年人参加了体检且从不吸烟、喝酒和服用保健品,但是几乎一半的老年人也从不锻炼、睡眠质量不高;在医疗保障方面,我国近乎全体老年人均享受社会医疗保险,但是,老年人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的比例却较低。老年人更倾向于去基层医疗机构就医,但面临收费高、排队久等问题,过去一年,老年人医疗自付费用占总医疗费用的一半。
为了提升老年人生命质量、促进健康公平可及,蓝皮书建议,应从促进个人健康管理、加强医疗合作治理和实现社会健康公平三个维度来构建健康公平促进的综合治理体系。为此,需要相应做好加强健康教育与疾病防控、改变医疗治理结构与创新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模式、促进医疗资源优化配置等工作。
子女“啃老”的城乡老年人口就业比例最高
自1990年以来,中国老年在业人口的数量快速增加,与1990年相比,2015年60岁及以上老年在业人口增加了3188.5万人,25年间增长了3000多万人,65岁及以上老年在业人口也增加了1395.4万,25年间增长了115%。老年在业人口以低龄、健康老人为主, 60-64岁占了42.8%。性别差异不断缩小,老年就业人口中,1990年,男性老年人口的在业率是21.1%,女性老年人口的在业率是7.5%,男女性老年人口的就业率相差接近14个百分点;到2015年,男性老年人口的在业率下降为16.5%,女性老年人口的在业率上升为10.4%,男、女老年人口的在业率差距缩小到6.1个百分点。
老年人口的在业率呈现东-中-西依次降低、农村显著高于城市、以初中文化为分界点向高文化程度和低文化程度递减的特征。独居老年人口的就业比例最低,仅与配偶同住的老年人口就业比例最高,子女“啃老”的城乡老年人口就业比例最高。在业老年人口有10.7%的人认为子女存在“啃老”情况,农村老年在业人口认为子女存在“啃老”的比例更高,达到18.3%,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农村老年人子女“啃老”的情况比城市要多,存在“啃老”的城镇、农村老年人口在业率更高。换言之,对子女的经济支持是老年人在业的重要驱动力。
80%以上的老年在业人口主要从事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农业经济活动,主要通过非正式支持获取现有工作,在职业结构层级中处于低端。当然,中国老年在业人口的职业结构在不断趋向合理,虽然农业劳动还是占有绝对优势地位,但是其比例不断下降,从事社会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人员的比例在不断提高。
据此,蓝皮书提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改善老年人口的就业结构,创造适宜老年人口就业的友好环境。
一是完善老年人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保障体系;
二是深入推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发展战略,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
三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社会服务业,充分吸收老年人力资源,完善老年就业市场。
老年人成为提高互联网普及率新的增长点
老年人成为提高互联网普及率新的增长点。2015年有5.0%的老年人经常上网,在城镇老年人中这一比例为9.2%,农村老年人上网的比例为0.5%。女性老年人中使用互联网的占3.6%,男性占6.6%。其中,城镇女性老年人占6.6%,城镇男性占12.2%,农村女性占0.2%,农村男性占0.8%。
60~64岁的老年人有7.9%使用互联网,65~69岁的老年人有5.4%使用互联网,70~74岁使用互联网的老年人占3.9%,75~79岁占2.5%,80~84岁占2.0%,8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占0.8%,总计5.0%的老年人使用互联网。表明城镇低龄老年人是使用互联网的“主力军”。随着自评健康状况、经济状况的下降,老年人上网的比例随之下降。
老年人上网进行的各种活动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看新闻84.8%,看影视剧35.2%,玩游戏27.1%,聊天20.8%,炒股票13.2%,购物12.0%。与经济收入关系紧密的购物与炒股活动大体是随着老年人自评经济等级的下降而降低。
不同文化程度下老年人的上网情况,未上过学的老年人中使用互联网的比例为0.2%,小学文化程度的老年人中使用互联网的比例为1.1%,初中文化程度中的比例为8.1%,高中/中专/职高文化程度中的比例为21.1%,大学专科文化程度中的比例为44.9%,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中的比例为50.4%。随着老年人文化程度的提高,老年人上网的比例随之大幅升高。
目前网络科技产品都将目光集中在年轻人群体上,而忽视了老人的使用需求。如何让互联网与老年人“互联”不受文化水平的制约?不应该让老年人追赶互联网,而是应该让互联网适应老年人的要求。 “现代科技应当增加便利性,让产品更‘简单’,服务中老年群体,而不是让这一群体逐渐被‘边缘化’。”
照护服务、老年旅游、老龄用品、网络消费成为老年人消费新热点
1照护服务需求规模不断扩大
调查显示,当前高龄老人3000多万人,失能老人4000多万人。这些空巢、高龄、失能老年人的增加,对照护服务的需求日益凸现。2015年,我国城乡老年人自报需要照护服务的比例为15.3%,比2000年的6.6%上升将近9个百分点。分年龄段来看,高龄老年人对照护服务的需求最为强烈,自报需要照护服务的比例从2000年的21.5%上升到2015年的41.0%,上升了将近20个百分点,上升幅度是79岁及以下老年人的3倍多。由此可见,照护服务成为城乡老年人消费的重要项目。从具体服务项目来看,38.1%的老年人需要上门看病服务,12.1%的老年人需要上门做家务服务,11.3%的老年人需要康复护理服务。随着老年人收入的不断提高,这些潜在需求都将转变成老年人有效需求。
2老年旅游消费受到青睐
随着我国老年人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精神文化生活逐渐成为短板。老年旅游作为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一种方式,逐渐受到老年人的青睐。调查显示,2015年,我国14.31%的老年人有旅游消费,平均消费金额为4928元。分年龄段来看,低龄老年人是旅游的主体,占到了68%,其次是70-79岁年龄段的老年人,占到26%,高龄老年人旅游比例比较低,仅占到6%。从未来一年出游的计划来看,我国13.1%的老人明确表示未来一年有出游计划,9.1%的老年人表示有可能在未来一年外出旅游,由此可见,老年旅游的比例逐年攀升,成为老年人满足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而且近年来随着旅居养老、候鸟式养老的不断兴起,极大的拓展了老年旅游的方式。
3部分老龄用品的消费持续增长
目前老年人消费规模比较大的主要是老年保健品和老年医药用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大老年人的生活条件不断发生变化,老年人消费保健品规模持续增加,如果按照2010年数据来测算,老年保健品市场产值超过500亿元。但由于市场监管以及老年人保健知识匮乏等原因,我国老年保健品市场良莠不齐,参假销售甚至欺诈层出不穷,迫切需要规范。老年人对医药用品消费增长也非常快。从2015年调查数据来看,我国城市老年人平均医药费支出2341元,占到消费总支出的11.6%,农村老年人平均医药费支出1395元,占到消费总支出的15.7%。由于大部分老年人或多或少患有慢性疾病,因此,药品成为一部分老年人赖以维持生命的重要支撑。随着我国老年人规模的日益庞大,未来老年医药用品会持续增长。
4网络消费成为新宠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普及,网络消费已经成为广大居民消费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老年人也不例外。2015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5.0%的老年人经常上网,其中城镇老年人这一比例为9.1%,高于农村老年人;低龄老年人网络消费的比例最高,高达12.7%;大部分老年人上网主要是看新闻,这一比例占到了85.0%,其次是看影视剧,占到了65.4%,聊天和炒股票各占到21.2%和14.0%,网上购物占到了12.4%。网络的普及不仅有利于满足广大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也为老年人居家养老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尤其是网络购物的实现,极大的方便了空巢或者独居老人,提高了老年人生活质量。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