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近日,由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黑龙江蓝皮书:黑龙江社会发展报告(2018)》。
蓝皮书继续以千份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和专题研究为依据,结合社会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学者和专家的视角对2017年关系黑龙江省社会发展的诸多问题进行审视、分析和追踪研究,其中包括:居民生活、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人口、科技创新和生态环境等。并针对2017年社会建设多个热点焦点问题,如社会信任关系、社会心态、养老服务业融合发展、新型农业主体带动农村扶贫、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对俄经贸立法、“黑出租车”治理和快递业“放管服”政策效应等进行了专题研究。这些研究力图为政府部门全面深入了解省情、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同时努力为广大读者认识、了解、关注黑龙江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提供参考。
总报告指出,2017年,党的十九大和黑龙江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的胜利召开,开启了全国人民和黑龙江人民迈向美好生活的新时代。一年来,黑龙江将30件民生实事列为省政府重点督办事项,强力推进民生实事落到实处。黑龙江省委、省政府从全省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在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上精准施策,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强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切实改善人居环境,树立安全发展理念,给黑龙江人民带来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总报告强调,黑龙江省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提出新时代黑龙江振兴发展进入了“五个新时期”的重大判断;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坚决打好“六个攻坚战”;确立了全面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龙江的奋斗目标,阐明了“六个强省”战略任务;明确了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九个总体部署”等,为未来黑龙江的社会建设提供了引领方向和基本遵循。
2017年黑龙江省社会发展呈现七大特点: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呈四年最好态势,公共财政全力保障民生;恩格尔系数提前步入变化拐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小于全国;劳动就业形势基本平稳,四支创新创业队伍带动就业稳步增长;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快速推进,“双一流”建设助推高教新跨越;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健康扶贫工作攻坚克难;民意评价社会发展态势良好,公众幸福感攀升;反腐败工作形成压倒性态势,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2018年以及今后一段时期,黑龙江省应在四个方面加强社会建设:一是社会建设以应共享发展为价值导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坚持人民利益至高无上,把黑龙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二是社会建设要应以保障改善民生为基础,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持在发展中改善民生,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黑龙江全民;三是社会建设应以创新社会治理为重任,着力共建共治共享,打造社会治理新格局,使黑龙江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四是社会建设应以社会体制改革为动力,建机制提质量强动力,破解社会建设的深层难题,促进黑龙江社会质量的全面提升。
黑龙江社会发展进入了“新常态”,未来社会建设重点将面临根本转变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社会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常态,这一阶段的新特征被社会学家李培林定义为社会变迁和转型的“新成长阶段”。作为本书主编,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王爱丽认为,当前黑龙江社会发展也进入了“新常态”,其特征为:
一是居民消费呈现阶段转折,社会建设的重点从“温饱”转变为“生活质量”的追求。二是收入差距呈现阶段性转折,社会建设重点从 “收入持续增长”转变为“收入分配公平”;
三是城镇化发展呈现出阶段性转折,社会建设的重点从农民 “非农化”转化为“市民化”的追求;四是人口结构呈现阶段性转折,社会建设的重点从 “人口数量红利”转化为“人口质量红利”的追求;五是职业结构变动呈现阶段性转折,社会建设重点从优化就业结构转变为培育中产阶层的追求。这些阶段性的变化特征,都决定了社会建设重点发生了转变,黑龙江社会发展同中国社会一样,开启了追求生活质量高、社会效益好、社会结构优、社会动力和社会活力充分释放的高质量社会的新征程。
制约黑龙江社会建设的六大瓶颈因素
蓝皮书指出,随着社会建设概念的提出,我们对社会建设的内涵和认识不断深化。通过学习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思想和十九大精神,习近平社会建设思想的内涵可以理解为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内容:①社会建设要以共享发展为价值导向;②社会建设要以保障改善民生为基础;③社会建设要以创新社会治理为重任;④社会建设要以社会体制改革为动力。
因此,要找出制约黑龙江社会建设的瓶颈因素,应该从这四个层面去思考、去研究、去审视。2017年,我们欣喜地看到黑龙江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呈四年最好态势,社会发展指标出现了“新常态”特征,比如恩格尔系数低于30%提前步入变化拐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小于全国、城市化率高于全国、就业结构发生逆转等,但同时也看到,2017年黑龙江社会建设尚存在六大问题。
一是人均GDP位居全国后十位,社会发展水平短板凸显。2016年,黑龙江地区生产总值(GDP)总量居全国21位,人均GDP为40362亿元,位居全国22位,在东北三省一区中居于末位,并且相比2011年居17位、2016年居21位呈排名后移趋势。
二是城镇居民收入居全国末位,增速持续放缓令人担忧。2017年前三季度,黑龙江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017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6%。但收入绝对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260元,在全国各省排名末位,并且增速在全国排名第29位。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和增速均居全国末位。
三是抓精准破难题尚有差距。2017年,黑龙江省扶贫开发工作在抓精准抓关键上仍存在短板。问题主要体现在帮扶工作群众满意度低、贫困人口识别和退出不精准、住房安全和基本医疗保障薄弱、扶贫资金使用管理违纪违规等方面。由此引发了新一届省委重新审视全省脱贫攻坚工作面临的形势、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挑战,频繁密集研究部署,严令要求各级党委将此项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特别是县委书记作为最前沿的“总指挥”抓实抓好等一系列务实举措出台。
四是人口老龄化挑战巨大,城镇化发展后劲不足。2015年,黑龙江省养老金仅够付一个月;黑龙江省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收入比支出少183亿元,养老保险支付压力巨大;预计到2020年,黑龙江省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将达到97.4万人;约有80万的老年人需要接受康复治疗,社会养老服务亟待进一步发展;截至2016年底,黑龙江省城镇化率已经超过了60%,但农民的非农化、市民化水平较低,城镇化质量有待提高;高端人才外流近两年虽然有所趋缓,但大学生、高职称科技人员、高级技工、高层管理人员流出对黑龙江发展影响较大。
五是城乡新旧污染相互交织,环境治理面临严峻挑战。大气污染治理遭遇瓶颈,伴随着取暖季的来临,黑龙江10月、11月多地出现重度污染,在社交平台上引起了市民的普遍不满,一些地市因乱烧秸秆被环保部约谈;城乡新旧污染交织,旧的污染问题还未彻底解决,新的污染问题不断凸显,如全省服务行业、物流行业所产生的白色垃圾、废旧塑料包装,以及电子垃圾问题等;美丽乡村建设见真章,但农村环境治理水平亟待提高。
六是投资旅游问题引发热点,发展环境亟待持续优化。2017年,虽然黑龙江严格政府内部管理,持续优化发展环境,坚决控制新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大力度查处破坏发展环境的人和事,但影响甚至破坏发展环境的问题仍时有发生。如亚布力民营企业控诉管委会问题通过微视频方式在全国曝光,持续发酵,危及政府诚信,把本来就受诟病的黑龙江发展环境推上舆论焦点,虽然省政府在第一时间组织调查组进行调查,及时澄清事实,及时妥善处置,但对黑龙江形象造成了较大负面影响;旅游品牌雪乡因不合理低价游、欺客宰客、强迫收费,甚至辱骂殴打游客等问题在各种媒体中不断被曝光,危及商业诚信,对黑龙江旅游业造成了较大负面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涉及民生领域的社会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是我们今后必须努力解决的问题。
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呈四年最好态势,公共财政全力保障民生
蓝皮书指出,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呈四年最好态势,公共财政全力保障民生。一是全省经济运行平稳向好。2017年,黑龙江经济仍处于传统产业集中负向拉动与培育新动能、新增长领域相互交织的关键时期。黑龙江省委、省政府下大气力破解制约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发展环境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深化市场化改革,激发内生动力,增强发展活力,全省经济保持平稳向好趋势,增速为近年最高,主要经济指标为四年来最好。据省政府新闻办发布会资料显示:经初步核算,全省GDP总量首次突破16000亿元大关,实现16199.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4%,增幅提高0.3个百分点,为近四年来最高。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4%、2.9%和8.7%。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幅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9%)1.5和(8.0%)0.7个百分点。这表明全省宏观经济运行主要经济指标平稳增长,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结构优化作用初显,“稳”的基础不断巩固,“好”的态势不断延续,“新”的能量不断蓄积。
公共财政全力保障民生。虽然全省经济运行出现了“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但仍处于“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艰难时期。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秉持“越是在发展困难时期,越要时刻记挂百姓安危冷暖,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理念,严控“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严控政府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财政供养人员增长,确保民生投入只增不减,集中财力保障脱贫攻坚、社保政策提标、教育均衡发展、困难群体救助等民生支出政策落实,切实保基本、兜底线,支持做好社会政策托底工作。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振兴发展的重要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公共财政向民生领域倾斜,全力保障民生,全省公共财政民生支出年均增长13.4%。2017年,全省公共财政支出4640.7亿元,同比增加413.4亿元,比上年增长9.8%,增幅提高4.6个百分点。民生领域重点支出保障有力,全年用于民生的财政支出3996.1亿元,增长10.7%,占全省公共财政支出的86.1%,比重比2016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农林水事务、教育和城乡社区事务支出比重较大,四者之和接近60%。
黑龙江恩格尔系数提前步入变化拐点,城乡收入增速快于GDP,收入差距小于全国
蓝皮书指出,黑龙江恩格尔系数提前步入变化拐点,城乡收入增速快于GDP,收入差距小于全国。
一是黑龙江恩格尔系数比全国早两年步入拐点。按照联合国的标准,恩格尔系数达到20%~30%为富足标准的拐点,全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于2016年达到30.1%,接近富足的标准。黑龙江省先于全国2年超过这个标准,2014年,黑龙江省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27.5%、28.2%,均为30%以下;2016年,城镇和农村恩格尔系数均为27.7%,意味着居民消费支出结构的换挡升级。按照国际经验,恩格尔系数降至30%预示着消费时代的到来,居民消费呈现爆发性增长,突出体现为消费水平大幅提升和消费支出结构的换挡升级。
2016年,全省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8142元,比2012年增加5158元,增长39.7%,年均增长8.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9285元,比2012年增加3567元,增长62.4%,年均增长12.9%。与此同时,食品烟酒、衣着等“生存型”消费支出比重明显下降,医疗保健、交通通信等“发展型”消费支出及教育文化娱乐等“享受型”消费支出快速增长。2016年全省城乡常住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性支出的比重分别比2012年下降4.0个和2.6个百分点;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医疗保健、交通通信和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分别比2012年增长70.1%、68.4%和65.3%,年均分别增长14.2%、13.9%和13.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交通通信和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分别比2012年增长1.4倍、1.4倍和74.8%,年均增长24.6%、24.5%和15.0%。2017年,黑龙江省城镇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9270元,增长6.2%,其中教育文化娱乐增幅较高,增长13.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524元,增长11.7%。
二是城乡收入增速快于GDP。十八大以来,黑龙江省加大惠民投入力度,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连续出台一系列促进居民收入增长政策措施,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历史性跨越,收入总体增速超过GDP。国家统计局黑龙江调查总队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16年黑龙江省全体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838元,比2012年增长38.7%,年均增长8.5%。其中,2016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736元,比2012年增长36.2%,年均增长8.0%。2016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832元,比2012年增长41.4%,年均增长9.0%。2017年,全省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446元,增长6.6%,增幅提高0.3个百分点;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65元,增长7.0%,增幅提高0.4个百分点,均快于GDP6.4%。
三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五年来,随着国家统筹城乡发展政策的付诸实施,黑龙江省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突出特征为在城乡居民收入逐年稳步增长的同时,增速跑赢GDP,且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明显快于城镇居民,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城乡之间的收入消费差距逐步缩小。2012年至2016年,我省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增速比城镇居民快1.0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2年的2.26:1缩小到2016年的2.18:1;既低于全国2016年城乡居民收入比2.72:1;也低于全国2017年同期居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81:1。同时,全省城乡居民消费比由2012年的2.27:1缩小到2016年的1.95:1,城乡居民生活差距过大的局面逐步改善。
黑龙江省民意评价社会发展态势良好,公众幸福感攀升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2017年在对黑龙江公众的千份问卷调查中显示,公众在社会和谐度、安全感、公平感、信任感、和社会形势的信心度等五个方面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生活满意度、生活幸福感呈现良好态势。
一是五大评价展现社会发展良好态势。社会“和谐度”创历史新高,在对2017年黑龙江省社会整体和谐状况进行评价时,有81.6%的公众给予了肯定评价,是过去六年来最高评价;社会“安全感”呈现逐年攀升态势,尤其是今年社会总体安全感更是高达72.5%,且公众对“人身安全”评价最高;社会“公平感”保持稳定,近五年来公众评价基本持平,2017年公众倾向于“公平”的合计为51%;社会“信任感”总体向好,根据公众对各类政府单位、行业组织的信任度评价来看,整体来说社会信任度保持向好倾向,11个选项中有6个选项的信任感超过60%;社会形势“信心度”与日俱增,对于即将到来的2018年,公众对黑龙江省社会形势的发展持乐观态度,对未来充满信心,55.5%的公众认为“社会形势会越来越好”,这一比例要高于上年47.3%,提升8.2个百分点。
二是两大评价展现生活幸福感攀升态势。在对2017年整体生活水平变化的评价上,63.9%的黑龙江公众给予了肯定评价(认为“上升很多”或“略有上升”),比上年的45.7%高出了18个百分点;当问及“生活水平哪一方面改善最多时”,公众对“居住条件”的改善评价最好(27.01%)。当问到对未来五年生活水平改善的预期时,有86.6%的公众给予了肯定性的预期(认为会“上升很多”或“略有上升”),这一超过八成的向好预测,说明公众对未来生活的改善充满期待。在主观幸福感的问答中,黑龙江公众的生活幸福感高达73.7%,比2016年71%提高2.7个百分点。
超过2/3的党政干部认为黑龙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蓝皮书调查指出,2017年黑龙江省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破解就业难题亟待最优路径。目前,国内化解过剩产能造成了一部分职工下岗、经济下行压力大、企业用工不足。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17年中国整个就业形势十分复杂,任务也非常艰巨。问卷调查显示,党政干部对黑龙江省2017年就业形势的看法,有13.9%的党政干部认为就业“形势有所好转”;但有67.3%的党政干部认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有5.9%的党政干部认为就业“形势更为严峻”,表明超过2/3的党政干部认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这说明就业问题已成为广大干部非常关注的民生工作,这也将成为政府未来民生工作的重点。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对提高就业质量、加强社保体系建设、加强人才工作等提出了新要求,做出了新部署。因此,关于当前黑龙江省政府部门采取何种措施解决就业问题,课题组设计了十项主要措施。
统计结果显示,党政干部认为,解决当前黑龙江省就业问题的主要措施居前三位的依次是:“坚持扩大就业发展战略”(20.58%)、“优先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18.11%)和“积极推动创业带动就业”(18.04%)。其中,前两位的排序与2016年的调查结果相同。由此可见,政府部门从宏观上制定扩大就业发展战略,优先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是广大党政干部的一致呼声。未来黑龙江省要探索制定扩大就业发展战略,优先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实行积极就业政策,把丰富的职业教育资源作为提高劳动者技能素质的重要抓手,将推动创业带动就业作为扩大就业容量和提升就业质量的重要引擎,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努力帮扶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不断健全就业创业政策扶持体系,优化就业创业环境,有效解决就业问题,进而保障和促进黑龙江省民生工作的开展。
2018年黑龙江社会建设要应以保障改善民生为基础,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持在发展中改善民生,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龙江全民
该报告提出,要清醒地认识到在黑龙江民生领域还存在一些发展短板,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保、居住、养老等方面仍面临不少难题,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坚持在发展中改善民生,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黑龙江应在以下三个方面聚焦发力。
一是抓重点,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黑龙江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指出,要通过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配套制度建设,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不断提高就业质量,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健康龙江行动;要在教育、就业、医疗、社保等主要领域探索构建民生发展新模式,切实提高公共服务体系的管理效能,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对民生发展的获得感、满意度。要加大林区、煤城棚改力度,推动城市棚改向非集中连片棚户区、城市危房和城中村改造延伸,完成现有存量棚户区和农村泥草(危)房改造任务。要实施更加积极就业政策,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突出转岗分流职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和农业转移劳动力四类重点人群;坚持以创业促就业,通过完善相关政策与平台互融互通建设,切实持续推动科技人员、大学生、农民、城镇转移就业职工四支队伍创业创新,振兴实体经济,带动就业增长。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劳动报酬和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统筹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提高城乡低保和特困人员救助水平;关爱农村“三留守”人员,发展社会福利、慈善和残疾人事业。要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健康龙江”建设、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统筹养老发展、加快体育发展等。
二是补短板,攻克区域性整体贫困难题,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黑龙江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提出要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全省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应按照省委书记张庆伟的要求,在“一个确保、四个聚焦”上狠下功夫:“一个确保”即确保把好精准识别关、精准施策关、精准退出关;“四个聚焦”即聚焦产业扶贫这个软肋、聚焦“三保障”这个短板、聚焦金融扶贫这个弱项、聚焦驻村扶贫这个关键;应借鉴国家省际交叉考核和第三方评估方式,对脱贫攻坚成效进行科学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作为评价班子、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应严格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发现违纪违规、弄虚作假等行为,从重从快处理。总之,应建立常态长效脱贫机制,真正落实好实施产业增收、转移就业、教育扶智、金融扶持、社保政策兜底脱贫攻坚行动的“五个一工程”,特别要加快推进脱贫线和低保线“两线合一”;“坚持扶贫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片区开发与精准扶贫同步实施、开发扶贫与绿色发展统筹兼顾、扶贫开发与发展现代农业有机结合、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发力、专项行业社会扶贫互为补充、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有效衔接,举全省全社会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决防止“数字脱贫”“被脱贫”现象,确保全省44.5万贫困人口如期脱贫,2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与全省一道进入小康社会,决不让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三是强弱项,促进社会流动,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社会阶层收入差距扩大是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集中体现,是决胜全面小康、走向现代化强国的“软肋”。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是建设公平正义社会的必然要求;促进社会流动,培育中等收入群体成长,对于促进大众消费,使国内消费成为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稳定支撑尤其重要;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筑牢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是构筑可持续发展的“橄榄型”社会结构的基础。
2018年黑龙江社会建设应以深化社会体制改革为动力,促进龙江社会质量的全面提升
改革的深度,民生的温度
社会体制改革是社会建设的首要任务和中心环节。社会建设要以改革为动力,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动力,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动力。因此,该报告建议,黑龙江在加快社会体制改革上,要突出民生导向,聚焦重点领域。
一是要构建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将公众关切的户籍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公立医院改革、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等,作为确保公众享有发展红利的重中之重,努力使各项改革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如在公立医院改革中,应深化医联体建设,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完善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医保差异化支付政策,不断完善分级诊疗制度的建设;应深入推进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加快建立健全“双下沉、两提升”的长效机制,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应创新“互联网+分级诊疗”服务模式;鼓励各级医疗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建设功能化、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预约转诊服务平台。
二是要全面提升改革的质量。切实保证各项改革都能满足公众的愿望与期待,切实保证改革的落脚点能够让公众的利益得到保障,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如为了更好地满足龙江人民对养老服务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应加快全省养老服务业的改革发展,在进一步加大对养老产业投融资、税费、价格、用地等方面扶持力度的基础上,要完善养老服务业与医疗健康业、旅游业、生态食品业的精准对接、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和规划,加强各种养老服务形态之间的衔接与融合,促进养老服务项目化、集约化发展;继续强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的投融资模式,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建设养老服务融合发展云平台,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不断提升融合发展的质量。
三是要完善民生决策机制。出台政策措施要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底数,广泛听取意见,兼顾各方利益。政策实施后要跟踪反馈,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完善。要加大政策公开力度,让群众知晓政策、理解政策、配合执行好政策。这是对完善黑龙江省公共政策决策机制,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出了具体的、更高的要求。为此,要规范决策程序,完善第三方评估机制,使其作为完善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的重要抓手。
四是要加强对民生领域改革的研究。不断深化改革,为保障改善民生提供制度保障。这是为社科理论工作者提出的重大课题,也是改革向民生领域深化,提升改革质量的重要标尺。如研究如何夯实黑龙江省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发挥医疗保险的调节功能,提升管理服务水平,确保在系统性、公平性、流动性、便捷性和规范性等方面取得新进展等,都是社会体制改革领域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