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新闻动态

报告精读 | 石油蓝皮书:中国石油产业发展报告(2018)
来源:皮书说  作者:本网转载   发布时间:2018-02-05

  2018年2月1日,由中国石化主办,中国石油化工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中国国际石油化工联合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承办的石油蓝皮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共同发布《石油蓝皮书:中国石油产业发展报告(2018)》。蓝皮书披露,2017年,中国成品油市场需求侧有所改善,表观消费达3.2亿吨,同比增长2.8%,从供应主体来看,多元竞争格局业已形成。

  蓝皮书对涉及石油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的重大经济问题和行业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关于中国和全球未来石油需求等重大问题的中国观点,主要内容涉及中国和世界石油勘探开发、贸易、炼油等行业,对全球油价近几十年的走势进行了回顾分析,并针对“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了相应的合作建议,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对提升中国在全球石油石化领域的领导力和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

 

石油

  我国成品油市场形成供应主体多元竞争格局

  2017年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原油进口国。2017年我国原油进口量达到843万桶/日,比上年增长10%,首次超越美国791万桶/日的进口量,引领全球石油贸易加速东移。随着中东原油出口资源继续收紧,我国从中东的原油进口比重继续下降,美国将成为我国原油进口的重要增长来源,我国进口美国原油数量有望突破千万吨大关。俄罗斯原油东向至我国的原油出口量将进一步增加,仍将是我国最大原油进口来源国。我国从巴西的原油进口量将进一步增加。中国石化作为全球最大炼油商,旗下中国国际石油化工联合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的石油贸易商,在全球石油市场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不断增强。

  2018年中国成品油需求或比上年增加3%。2017年中国成品油市场需求侧有所改善,表观消费达3.2亿吨。从供应主体来看,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三大集团的能力占比由2007年的83%下降到66%;其他国企占比约为9%;民营炼厂占比由2007年的11%提高到24%,成品油市场供应主体多元竞争格局业已形成。2018年,中国成品油市场化改革继续前行,预计2018年中国成品油需求同比增加3%左右。中长期来看,中国的成品油市场需求增长速度将逐步放缓。其中,“十三五”期间柴油消费进入回落前的平台期,汽油消费在2025-2030年达峰,煤油需求峰值将再延缓10年左右。

  我国成品油出口呈现常态化、规模化特点。2017年世界成品油需求较快增长,2018年有望继续保持较高增速。2018年我国成品油出口政策或将继续向一般贸易倾斜,成品油出口继续保持温和增长,总量有望突破4100万吨,同比增长4%左右。从中长期看,考虑到国内成品油需求增速放缓,以及2020年前后多个大型炼厂相继投产,成品油出口将维持逐年攀升态势,跨区贸易和大船拼装成为趋势,将对亚太乃至全球成品油贸易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2018年布伦特油价或在50-70美元/桶之间波动。2017年是本轮油价下跌以来,全球石油市场真正开启再平衡的第一年,石油库存开始下降,但仍未达到过去五年均值。2018年,全球石油市场总体紧平衡,与此同时,地缘政治动荡局势加剧,宏观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强,使得石油市场形势更加复杂化,初步预计2018年布伦特油价多数时间在50-70美元/桶之间波动。

  依托良好的石油工业基础,中国未来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合作空间广阔。中国拥有良好的石油工业基础,未来的投资合作有着广阔的空间。2016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炼油能力达15.2亿吨/年,占全球的31.2%;2020年炼油能力将增加到16.7亿吨/年,占比进一步提高到32.3%。从装置结构来看,催化裂化和延迟焦化等主要二次加工装置能力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偏低,原油深加工能力不足,需要加大投入。未来,该地区油品质量提升的空间也较大。“一带一路”地区成品油供需增速较快,占全球比例上升。大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于外商投资炼化工业持开放态度,部分国家与我国签订了双边贸易保护协定,部分国家与我国已有炼化工业合作的先例。近年来,中国企业在炼化技术及炼化装备等方面不断发展突破,不仅可提供千万吨级炼油、百万吨级乙烯、百万吨级芳烃的成套先进技术,而且可提供炼化生产装置的工程设计、施工、开车等一站式整体解决方案,并且在炼化企业技术改造和质量升级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能力为“一带一路”地区的炼化装置升级改造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全球勘探开发投资略有增长,我国石油勘探开发未来潜力较大。美国页岩油勘探活动2018年继续增加,美国原油产量有望突破1000万桶/日,中东和拉美成为常规油气产量增长的重要地区。中国石油资源丰富,总量规模大,勘探开发利用程度总体较低,未来潜力较大,而且亟须加强勘探,增加接续可采储量。截至2016年底,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381亿吨,探明可采储量101亿吨,石油地质资源量的探明率为30.3%,处于勘探中期阶段,石油可采资源量的利用率为21.6%,处于开发早中期阶段。随着国际石油市场再平衡和国内经济稳中向好,石油上游行业有望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发展。主要措施是加强油气资源地质调查评价、加快推进油气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关键技术与重大装备创新、完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支持政策,力争在中长期内,全国石油产量稳定在2亿吨左右。

  全球炼油业正在经历深刻变革,我国炼油工业进入转型升级阶段。炼油业进入新一轮景气周期,炼油毛利持续改善,主要炼油中心呈现差异化发展态势。其中,亚太和中东地区炼油能力快速提升,北美炼能稳中有升,欧洲、中南美、非洲等地区炼能停滞不前。化工方面,2016-2018年石化业投资稳固回升,需求明显提升。当前,中国炼油工业产能位居全球第二,未来产业结构调整及市场化改革将成为炼油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成品油行业监管将继续深入推进。2017年中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超过8亿吨/年,同比增长3.9%,占全球能力的17%。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中国炼油工业正在进入转型升级阶段。一是炼化企业基地化、园区化、一体化趋势明显。二是加快淘汰落后装置,产业集中度不断提升。三是炼油企业将加快结构调整,提高竞争力。四是炼厂生产工艺需要面对清洁化、低碳化的挑战。

  至2050年能源发展或将经历三个阶段。基于国家能源革命战略和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判断,可以将当前至2050年的能源发展划分为结构优化期、结构过渡期、体系定型期三个阶段。其中,2020年以前为结构优化期,能源消费总量将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左右,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15%左右;2021-2030年为结构过渡期,能源消费总量将控制在60亿吨标准煤以内,天然气将迎来快速发展机遇,到2020年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20%;2031-2050年为体系定型期,能源消费总量稳定在60亿吨标准煤左右,“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基本形成。

  针对全球能源市场的革命性变化,国内外各大机构和石油公司纷纷发布各自观点,对市场产生重要影响,这展现了国与国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是硬实力的较量,更是软实力的博弈。

  预计2018年中国成品油需求同比增加3%左右

  蓝皮书指出,中国成品油(含汽、煤、柴油)消费约占石油消费总量的53%,是主要的品种之一。2017年,随着宏观经济发展呈现稳中向好态势,成品油市场需求侧有所改善,表观消费达3.20亿吨,同比增长2.8%。分品种来看,由于终端需求动能转换,2017年成品油消费市场呈现“汽油趋冷、煤油稳增、柴油回暖”格局。另外,国内替代燃料消费规模持续上升,目前天然气、生物燃料和新能源的替代占成品油终端消费的6%左右,进口混芳、轻循环油、C4深加工组分油等调油产品占终端消费的10%左右。市场的另一个特点是油品质量标准升级加速,2017年10月起,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已经全部供应符合“国六”标准的车用汽柴油,禁止销售普通柴油,但是由于监管不到位,市场上国Ⅴ、国Ⅳ、国Ⅲ、车柴和普柴、非标油等多品种共存的问题仍旧突出。

  2018年中国宏观经济环境相对平稳,成品油市场化改革继续前行;汽车市场需求总量与2017年相比变化不大,呈现“乘用车小幅增长,货车逐步下滑,客车有所恢复”的格局;环境保护和去产能继续推进,柴油需求受到影响。预计,2018年中国成品油需求同比增加3%左右。

  中长期来看,由于经济增速放缓、人口逐步达峰,汽车保有量增长减速、燃油经济性不断提高,天然气和新能源等替代能源不断增加,中国的成品油市场需求增长速度将逐步放缓。其中,“十三五”期间柴油消费进入回落前的平台期,汽油消费在2025~2030年达峰,煤油需求峰值将再延缓10年左右。

  2018年我国成品油出口总量有望突破4100万吨,同比增长4%左右

  以往中国原油加工生产成品油主要用于满足国内需求,少量成品油进出口用于调节国内供需平衡。2010年以后,国内市场需求放缓,加之地方企业炼油能力快速提高,以及2015年以后民营企业的进口原油使用权放开,中国的成品油过剩成为新的常态,出口量不断攀升。2017年中国出口成品油3950万吨,再创历史新高;但受制于政府配额调整、出口基础设施限制,成品油出口同比增长3.4%,远低于上年同期增长56%的水平。

  从流向看,长期以来亚太地区是中国最大的成品油出口市场,主要出口目的地为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但近年来,受欧美、中东等地区成品油出口量以及亚太区内韩国、印度等国成品油出口量日益增加的影响,中国的成品油传统出口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这也推动中国成品油出口结构发生较大变化。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为成品油出口渠道多元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借助这一倡议,中国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成品油出口呈增长的态势,其中菲律宾、斯里兰卡和孟加拉国成为中国成品油出口增长的新亮点。

  展望2018年,我国成品油出口政策继续向一般贸易倾斜,成品油出口继续保持温和增长,在国家政策不发生较大调整的背景下,总量有望突破4100万吨,同比增长4%左右。从中长期看,考虑到国内成品油需求增速放缓,以及2020年前后多个大型炼厂相继投产,成品油出口将维持逐年攀升态势,跨区贸易和大船拼装成为趋势,将对亚太乃至全球成品油贸易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我国石油勘探开发利用程度总体较低,未来潜力较大

  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五大产油国,同时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超过65%。中国石油资源丰富,总量规模大,勘探开发利用程度总体较低,未来潜力较大,而且亟须加强勘探,增加接续可采储量。

  2015年油气资源动态评价结果显示,中国石油地质资源量1257亿吨,可采资源量301亿吨。截至2016年底,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381亿吨,探明可采储量101亿吨,石油地质资源量的探明率为30.3%,处于勘探中期阶段,石油可采资源量的利用率为21.6%,处于开发早中期阶段。目前,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西部和近海海域。

  伴随着国际油价高企和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石油上游行业经历了长达近10年的持续稳定增长。在高油价下,我国油气上游勘探投资由2007年的542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786亿元,年均增长6.4%。2014年以来,油价暴跌导致全国油气勘探投资大幅减少,2015年油气勘探投资600亿元,同比下降19.2%。

  21世纪以来,中国石油产量总体保持稳步上升,2010年突破2.0亿吨,2015年达到2.15亿吨的历史峰值,年均增速超过1%。2016年由于国际油价持续低位运行,上游业务亏损,国内石油产量跌至2.0亿吨,同比下降7.0%,2017年继续下降3%左右。

  随着国际石油市场再平衡和国内经济稳中向好,石油上游行业有望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发展。主要的措施是加强油气资源地质调查评价、加快推进油气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关键技术与重大装备创新、完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支持政策,力争在中长期内,全国石油产量稳定在2亿吨左右。

  中国炼油工业正在进入转型升级阶段

  蓝皮书指出,中国炼油工业历经几十年的发展,产能位居全球第二,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和支柱性行业。未来,产业结构调整及市场化改革将成为炼油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成品油行业监管将继续深入推进。

  2017年中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超过8亿吨/年,同比增长3.9%,占全球能力的17%;同年,中国石油表观消费突破6亿吨,同比增长5.6%。从供应主体来看,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三大集团的能力占比由2007年的83%下降到66%;其他国企占比约为9%;民营炼厂占比由2007年的11%提高到24%,成品油市场供应主体多元竞争格局业已形成。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中国炼油工业正在进入一个转型升级的阶段。

  一是炼化企业基地化、园区化、一体化趋势明显。2014年中国《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出台,指出将重点建设大连长兴岛(西中岛)、上海漕泾、广东惠州、福建古雷、河北曹妃甸、江苏连云港以及浙江宁波七大化工园区,打造世界一流的炼化产业基地。

  二是加快淘汰落后装置,产业集中度不断提升。据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报道,2015年及2016年中国淘汰落后炼油产能合计超过6000万吨/年,单厂平均规模上升到506万吨/年。民营炼厂获得进口原油使用权的配额合计已超过1.1亿吨/年,基本覆盖所有规模民营炼厂,政府今后的工作重点将转向市场监管。

  三是炼油企业将加快结构调整,提高竞争力。为了适应市场,炼厂深加工路线得到优化升级,延迟焦化能力有所降低,但是渣油加氢和加氢裂化比重增加;汽煤柴油加氢精制和催化重整、烷基化等提高油品质量的装置继续增加。同时,炼厂更加注重向化工方向转型,提供更多适宜的化工原料。

  四是炼厂生产工艺需要面对清洁化、低碳化的挑战。政府对炼油行业的污染物排放要求日益严格,出台了《石油炼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31570-2015》,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也对炼油行业提出了一些限制。2019年全国将实施第一阶段国Ⅵ的汽柴油标准。根据国际海事组织的规定,2020年船用燃料油含硫量将从3.5%下降到0.5%。

  依托中国良好的石油工业基础,未来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合作空间广阔

  “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不包括中国,下同)现有人口占全球总人口的49%。按照IMF的统计,2016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GDP总量占全球的16%,未来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同时,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着传统的友谊和联系,中国拥有良好的石油工业基础,未来的投资合作有着广阔的空间。

  2016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炼油能力达15.2亿吨/年,占全球的31.2%;2020年炼油能力将增加到16.7亿吨/年,占比进一步提高到32.3%。从装置结构来看,催化裂化和延迟焦化等主要二次加工装置能力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偏低,原油深加工能力不足,需要加大投入。未来,该地区油品质量提升的空间也较大,以汽油为例,2016年硫含量等于或小于10ppm的汽油占市场的40%,2025年要提升到63%。

  “一带一路”地区成品油供需增速较快,占全球比例上升。2016年“一带一路”地区成品油消费7.12亿吨,2000~2016年年均增长3.0%,增幅高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1.6%)。预计,2020年该地区成品油需求量占全球的比例由2016年的25.8%提升到27.7%,2030年进一步提升到30.8%。

  大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于外商投资炼化工业持开放态度,部分国家与我国签订了双边贸易保护协定,部分国家与我国已有炼化工业合作的先例。近年来,中国石化在炼化技术及炼化装备等方面不断发展突破,不但可提供千万吨级炼油、百万吨级乙烯、百万吨级芳烃的成套先进技术,而且可提供炼化生产装置的工程设计、施工、开车等一站式整体解决方案,并且在炼化企业技术改造和质量升级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完全可以为“一带一路”地区的炼化装置升级改造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