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2018年1月,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学者撰写的《2018国际城市蓝皮书》正式出版。该书中发布的“2017国际城市十大关注” ,对2017年国际城市领域的十大关注动向及相关重要影响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及分析。
《国际城市十大关注》年度系列,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全球城市发展战略智库团队专家编写,获得各界广泛关注,如《2015国际城市十大关注》被《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报告引用。
关注一
中共十九大提出新时代发展目标,平衡与充分发展理念成为城市发展重大指引
2017年10月18日-24日,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习近平总书记作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大会报告,报告中一系列全新判断与内容引发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报告中提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提出解决这一矛盾,到本世纪中叶“两步走”的战略部署和供给侧改革、创新、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市场经济、全面开放等一系列全新发展理念。在这一纲领指引下,中国将全面推进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根据多家权威国际机构的预测,中国经济将在进入本世纪中叶之际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中国的平衡发展和社会富强进程,将在未来一个较长阶段带来对全球经济的巨量高层次需求,改变全球化供给和有效需求失衡的格局,从而为各国城市提供巨大市场和合作空间。中国城市的区域性平衡与可持续发展,也将为国际城市包容性发展提供新的发展范例和更具活力的合作伙伴。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中国城市中未来快速增长的中、高收入群体,一方面为国际城市发展提供大量高层次、持续性的需求供给,同时也成为国际城市间交流互动的重要桥梁。中国的平衡发展理念,有助于为全球城市化转型升级提供动力和模式的双重贡献。
关注二
“逆全球化”暗流涌动,发展中国家城市成为引领全球化新力量
2017年1月2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就职演讲中,提出“美国第一”的口号,以本国的利益为先导方向。随后,美国提出修建美墨隔离墙等一系列保守主义政策。一时间,“逆全球化”再次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重要问题。“逆全球化”暗流涌动,一些西方大国正从全球化推手变成阻挠者。然而,以2017年5月14日中国“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办为标志,发展中国家的参与全球化进程则不断加快,特别是一批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城市正在成为全球化的新生引领力量。2017年4月,英国拉夫堡大学“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网络”(GaWC)发布了2016年版新的世界城市排名,对当下世界城市的全球化进程给予了较好的刻画。2000年以来,全球范围入围世界城市榜单的城市数量从2000年的227个增至2016年的361个。OECD发达国家的世界城市数量虽依然占据主导优势,但世界城市的增量主要是由OECD外的发展中国家城市贡献。进入榜单的发展中国家世界城市从2000年的93个增至2016年的173个,占世界城市总量的比重由2000年的41.0%增至2016年的47.9%。就不同等级的城市来看,以中国为首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高等级城市也正快速崛起。16年间,发展中国家第一梯队(α级)、第二梯队的世界城市(β级)分别增加了10个、33个;而发达国家则仅增加了6个、13个。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快速推进,在可预见的未来,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将为重塑新型全球化和世界城市版图作出更大贡献。
关注三
全球创新活动的城市集聚度持续提高,城市驱动力发生深刻变化
2017年,全球知识和技术创新活动集聚态势受到权威机构关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Global Innovation Index 2017),根据2010至2015年累计国际发明专利批准数量,识别了全球100个创新集群城市,结果显示应用型创新在全球的城市集中度增加,并成为城市增长的重要衡量方式。美日欧大三角区域城市是全球应用型创新重镇;发展中国家的创新集群城市数量同步增加;中国创新城市的数量和排名均有显著提高,进入100强的创新城市达7个,最高排名的深港(都市圈)以4万余项专利占据全球第二位。《自然》出版集团发布的2017自然指数排行榜(Nature Index 2017 Tables),显示大约60%的论文作者来自于全球100个城市,17%的作者集中在全球10个城市。这10个城市都极具地方特质,知识密度是人口密度的17倍,知识创新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城市的知识传统。毕马威(KPMG)基于企业高管调查,发布了2017全球技术创新枢纽(Glob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HUB)调查结果,指出上海、纽约、东京、北京、伦敦、华盛顿、柏林、芝加哥、特拉维夫、波士顿最有希望在未来4年中继旧金山湾区之后进入全球技术创新枢纽前三强。这充分揭示了高品质科学研究和应用性创新都对优质的城市创新生态系统有着深厚的依赖,城市已成为创新竞争不可撼动的主战场。但同时,全球创新网络仍在形塑过程中。能否有效开展城市间创新人才、知识与成果交流,以及能否高效推动创新知识与成果在更大腹地范围的传播与规模化应用,将是最终决定城市创新地位的关键。
关注四
美国“退群”挫伤全球气候治理,城市应对气候变化角色凸显
2017年6月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终止执行《巴黎气候变化协定》的所有条款,这将对环境保护国际协作形成较大冲击,包括深刻影响《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谈判进程,影响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和长远目标实现。在美国,作为对总统“退群”的反应,由纽约市原市长布隆伯格和加州州长布朗发起的民间联盟“我们还在”,汇集了全美9个州、252个城镇、1780个企业和339所大学,坚持兑现减排承诺,并在2017年波恩气候变化大会期间向联合国气候变化署提交报告。在全球范围,各国城市也持续走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前列,以“城市应对气候变化领导集团”(简称“C40”)为代表的城市组织在国际气候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彰显,C40先后由伦敦、多伦多、纽约、里约、巴黎市长等出任主席,链接了90多个国际大城市,代表了超过全球1/4经济体中6.5亿余人口的环境权益。2017年5月中国青岛继武汉、深圳等之后,正式成为C40成员城市,将在温室气体总量排放控制、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规划、绿色金融、低碳排放园区建设等方面展开合作。这一系列举动反映了城市同样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角色,并将在低碳排放、加速气候友好技术的应用和市场开拓等方面持续发挥主导和先锋作用。
关注五
共享经济激发城市经济新动能,亟待城市治理加快响应和变革
伴随移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移动终端和移动支付的广泛普及,以共享出行和共享住宿等为代表的共享经济,激发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动能。2016年全球共享经济交易额超过3万亿美元;中国的共享经济超过6亿人参与,以城市消费者为主,预计2018年共享经济交易额将超4万亿元,并保持每年40%以上的增长速度;兴起和盛行于中国的无桩智能共享单车从中国走向了全世界。共享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城市治理带来新挑战,缺乏相应技术规范、改变原有经济秩序和引发新的安全隐患,不完全竞争环境对传统行业的冲击,以及缺乏对从业者和消费者就业条件和消费权利的保障等。新挑战触发了城市治理新变革,要求更好地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推动城市政府以拥抱共享经济发展的姿态,制定共享经济发展战略和共享经济规范,来支持和引导共享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如韩国首尔建设全球首座共享城市,英国提出打造伦敦“共享经济全球中心”,伦敦针对分享出行出台《网约租车法案》,荷兰阿姆斯特丹出台世界第一个分享住宿法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政府针对共享私厨出台《家庭自制食品法案》,上海2017年7月颁布《上海市规范发展共享自行车指导意见(试行)》等,推动政府、社会、企业和消费者成为共享经济发展与治理的多元主体,最终努力实现共享经济的共建共享共治。
关注六
限制移民难民渐成常态,欧美发达国家城市包容性持续褪色
欧美发达国家的一些城市一直自居为移民的乐土、难民家园和城市包容样板,但这一形象在2017年开始遭遇挑战。2017,移民带来的冲突和问题在欧美城市中出现。2017年年初,科隆跨年迎新中所发生的抢劫与性侵案,引发大规模游行,要求驱逐难民。科隆事件使德国开始收紧难民遣返政策,进而在大选后采取接收难民的限额管控;美国行政当局先后实行引发广泛争议的禁穆令和取消梦想法案。城市中的移民、难民问题冲击了欧美各国的政治格局,以法国勒庞的“国民阵线”、希腊的“金色黎明”、瑞士的人民党、匈牙利的“更好的匈牙利运动”、奥地利的“自由党”为代表的欧洲代表保守主义、排外主义的极右翼政党全面得势,使移民问题成为影响欧美社会生活变局的重要因素。移民影响城市安全,城市安全引发政治保守,政治保守进一步引发移民不满。持续恶化的政治和社会气氛,使欧洲城市包容发展的可持续性大打折扣。面对国际移民流动性加大,移民产生原因日益复杂的背景下,城市的包容性与安全之间如何达成平衡,在面对国际移民流动性加大,已成为国际城市需要深入探讨的重大问题。
关注七
巨型城市社会保障房供应与维护状态堪忧,社会底层人群权利亟待关注
居住是城市的基本功能,为各市民阶层提供可负担的住房,提升城市的包容发展水平,是每一座城市应尽的基本责任。2017年,全球多个城市发生了保障型住房事件。3月26日,俄罗斯反腐示威风波中的一个重要事由就是莫斯科老旧保障房社区居民集体抗议反对低标准补偿与强拆;6月14日凌晨,位于伦敦西区的格伦费尔大楼(属于公共住房)发生火灾,这场悲剧造成数十人死亡。这些事件的背后,多涉及民生保障与市民的基本权利,尤其是社会底层民众的基本权利。这充分反映和预示着全球城市发展更需要关注以下三点:一是,城市的社会保障性住房,到底应该采取什么样的供给形式与形态?伦敦的格伦费尔大楼大火,警示我们采取集聚建设保障住房的规划布局方式是否妥当,这可能对城市安全和社会融合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二是,做好现有保障性住房的投入、维护、更新,确保保障性住房具有一定的品质,改善城市贫困人口的居住条件,理应成为城市更新政策的基本内容。三是,在财富分配严重失衡的大背景下,需要从住房保障为突破口,切实关注社会底层人群的生活居住权利,进一步加大可负担住房的供给力度和覆盖面,是真正促进城市安居乐业、包容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注八
城市加强防控应对恐袭威胁,平稳运行驱散安全阴霾
2017年袭击事件已然频发,恐怖主义阴云不散。1月,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市一夜总会遭恐袭;3月,英国伦敦发生驾车撞人袭击;4月,俄罗斯圣彼得堡二个地铁站遭袭;5月,阿富汗喀布尔使馆区发生汽车炸弹爆炸;同月英国曼彻斯特一体育场发生爆炸;10月,美国拉斯维加斯一音乐会现场发生枪击;11月、12月,美国纽约曼哈顿相继发生“独狼”式恐袭。恐怖分子出于扩大恐怖气氛的意图,使得城市,特别是标志性城市、城市标志性场所,一再成为受袭对象。与此同时,恐怖袭击亦呈现出由核心城市向次核心城市蔓延的趋势,全球一些知名二线城市开始成为恐怖袭击的新目标,其手段也更加多样化,给城市经济社会造成了心理性伤害和实质性破坏。但同时,城市防控系统也在进一步完善,各城市在反恐情报的搜集和预警、反恐措施的强化、现场处置力量建设、善后工作应急准备和民众反恐意识等方面都予以了加强。更为可贵的是,人民没有向恐怖主义低头,在悼念逝者、谴责施暴、恢复秩序的同时,更主动地维护和珍惜城市的正常运行。
关注九
雄安新区设立和新莫斯科区建设,预示大国首都优化发展探索进入新阶段
为应对超大城市高密度带来的效率损失、房价高昂和交通拥挤等城市病,各国纷纷创新措施进行功能疏解,而新区是其中最重要的规划模式。2017年4月1日,中国政府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决定在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等县及周边部分区域设立雄安新区。雄安新区是继设立深圳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重大国家战略,作为非首都功能的集中承载区,雄安新区的建设是“千年大计”,雄安新区资源环境得天独厚,将采取分阶段开发模式,起步区面积约100平方公里,中期发展区面积约200平方公里,远期控制区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
新莫斯科区(New Moscow)建设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作为俄罗斯中央政府的一项重大决策,莫斯科西南方位的原本隶属莫斯科州的16万公顷土地于2011年并入莫斯科市。新莫斯科区被誉为“森林中的城市”,拟将部分政府机关、商业设施、学校和住宅楼迁移至此,以疏解过度集中的经济社会功能,预计至2035年公共投资将超过1万亿卢布,市场投入5.8万亿,承载人口170万,就业岗位80万个,莫斯科整体空间结构也由此从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型。两个大国推进首都优化发展,对探索国家首都等中心城市优化发展新模式、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提高居民生活品质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关注十
适应经济转型与科技变革,城市规划呈现新特质
2017年,世界知名城市新版城市总体规划进入制订和出台的高潮期,北京2035规划、上海2035规划、东京2040规划、波士顿2030规划相继公布。而在更早些时候,纽约、伦敦纷纷对已经制订的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大幅度修编和重订。纵观本轮城市总体规划热潮,应处于全球发展转型与科技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之下,故而多具有突出问题导向、回应社会关切、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创新引领、厚植生态优势、规避自然与社会风险等特质,这对城市规划的框架和内容都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北京2035规划中提出统筹人口资源环境,坚持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紧密对接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等核心问题。上海2035城市总体规划也提出上海已经进入城市转型战略机遇期和关键攻坚期,在城市功能转型、人口持续增长、环境资源约束等方面必须实现突破。在东京大都市圈2040规划中,重点关注人口增长、城市交通、自然风险和环境危害、社区建设、生态环境与碳排放等领域。在新一轮纽约城市规划对就业、住房、贫困人口、居民健康、社区安全、弹性城市等都提出面向2040的长远发展规划。更新版的伦敦规划关注公共空间、宜居、经济社会融合、城市服务、经济发展等问题,以应对经济和人口增长的挑战,继续成为全球城市领导者。整体来看,新一轮城市规划不是大而全的传统路径,更重视问题解决和城市转型发展新要求,在突出空间规划、土地利用等的同时,亦关注经济转型、就业与住房、贫困人口、环境资源约束、居民健康、社区安全等人本问题的解决。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