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华社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新华社半月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承办的“2017中国社会发展高峰会暨2018社会蓝皮书发布”在京举行。
本报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2018年度分析报告(社会蓝皮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组织研究机构专家、高校学者以及国家政府研究人员撰写。
本报告以“新时代的社会发展”为主题,分析了2017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指出在运行发展总体格局良好的同时也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报告认为,2017年,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之后的中国描绘了新的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2017年,中国经济社会保持良好的全面发展态势且亮点纷呈。国民经济平稳增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见成效;民生支出继续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社会保障覆盖范围继续扩大,精准扶贫成就显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站在历史新时期的起点,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推进社会公平公正,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将成为今后中国发展的主要任务。
本书以翔实的统计数据和实地调查资料为依据,分四大板块,用1篇总报告和18篇分报告,分别讨论了2017年中国社会运行发展的总体状况和未来形势。总报告分析了2017年经济社会运行发展的总体形势以及面临的宏观问题和挑战。第二板块用6篇报告,比较全面地分析了2017年居民收入和消费、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事业、医疗卫生以及社会治安等领域的形势和问题。第三板块包括6篇调查报告,这些报告涉及中国社会发展质量,新兴共享经济的社会影响,大学生的就业、生活和社会态度,都市新白领的生存状况,中国老年人的互联网生活以及城乡困难群体生存状况等社会热点问题,依据翔实的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和透视。第四板块由6篇专题报告组成,其中3篇专题报告系统描述和分析了中国互联网舆情状况、食品药品安全形势和环境保护形势,既肯定了2017年取得的进步和成绩,也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新挑战;其余3篇专题报告则重点分析了近年来产业工人阶级、农户和新设立的小微企业的发展状况及其面临的难题。在这些问题上,各篇分报告都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国民经济平稳增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著
蓝皮书指出,目前国际经济形势总体处于持续复苏阶段,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13年至2016年,我国GDP年均增长7.2%,高于同期世界2.6%和发展中经济体4%的平均增长水平。2016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逾30%,居世界第一且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总和。与此同时,2013年至2016年,居民消费价格年均上涨2.0%,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基本稳定在5%左右,中国经济总体呈现中高速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率的良好运行格局。另外,经济结构逐步优化,新的经济发展动能崭露头角,经济发展质量得到提升。2016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1.6%,较2012年提高6.3个百分点;2013年至2016年,中国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55%,内需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网上零售业的快速发展和共享经济的蓬勃兴起也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2017年以来,中国经济继续保持了近年来良好的发展态势。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9%,比上年同期增加0.2个百分点;分产业看,前三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第三产业则继续领跑——增长7.8%。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64.5%,比上年同期提高了2.8个百分点,继续保持无可替代的重要驱动作用。1~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5%,继续维持低位运行;9月份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83%,创下2012年以来最低值;2017年实现GDP增速高于6.5%的目标已无悬念,这也为未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公”经费连年减少,民生支出继续提升
蓝皮书指出,中国经济的稳定持续协调发展,为保障社会民生提供了有力支持。2017年前三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3万亿元,达到13.4万亿元,同比增长9.7%。同时,财政支出也保持较快增长,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约为15.2万亿元,同比增长11.4%。
2017年4月初,中央部门预算及“三公”经费预算密集亮相引发舆论的高度关注。此次中央部门预算公开时间进一步提前,公开部门进一步增加,公开内容进一步细化,首次在共用平台集中公开预算。中央本级“三公”经费预算比2016年减少0.31亿元,继续贯彻了国务院“约法三章”要求,做到了只减不增。舆论认为,这表现出政府以公开促改革、以公开促规范,打造廉洁、节俭、高效政府的决心,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近年来,由经济增速放缓导致的财政收支矛盾较为突出,但社会民生始终是国家财政保障和支持的重点领域。尤其在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技教育、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财政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从2017年前三季度主要支出项目情况看,教育支出22312亿元,增长13.3%;科学技术支出4660亿元,增长17%,其中技术研究与开发支出增长31.5%;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081亿元,增长10.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9946亿元,增长20%;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11834亿元,增长14.6%。最为突出的是,用于扶贫方面的支出增长了52%,表现出党和政府对保障民生、扶贫攻坚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民生领域支出额的增加,在解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我国中等收入者比重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蓝皮书指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出发点之一。就城乡居民收入而言,十八大确立了到2020年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的具体目标。2012年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到2016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821元,比2012年实际增长33.3%,年均实际增长7.4%。在收入增长的同时,收入差距不断缩小。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465,比2012年的0.474下降了0.009。
2017年前三季度,城乡居民收入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342元,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同比增长7.5%,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1.2个百分点。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430元,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6.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78元,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7.5%。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81,比上年同期缩小0.01。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有效扩大了中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年我国中等收入者比重约为24.03%,2016年为34.79%,到2020年将上升到45.01%,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2017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农村居民增速高于城镇居
蓝皮书指出,2010~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2522.2元增加到23821.0元,增长90.2%,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实际增长8.4%。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8779.1元增加到33616.0元,增长79.0%,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实际增长7.3%;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6271.3元增加到12363.0元,增长97.1%,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实际增长9.0%。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
2017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42元,比2016年同期名义增长9.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430元,同比名义增长8.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78元,同比名义增长8.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仍快于城镇居民。
2017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消费水平持续提高
蓝皮书指出,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7111元,比2012年增长33.1%,年均名义增长7.4%。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3079元,比2012年增长26.2%,年均名义增长6.0%;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130元,比2012年增长43.4%,年均名义增长9.4%。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速快于城镇居民。
2017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162元,比2016年同期名义增长7.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7846元,同比名义增长6.2%;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7623元,同比名义增长8.6%。近年来,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内需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而崛起的中国电商平台也助力消费增长,2017年的天猫“双11”全天成交额达到1682亿元,交易覆盖全球225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狂欢节。
2017年1~9月新增就业人数创历史同期最高
蓝皮书指出,2012~2016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年均超过1300万人,五年累计达到6524万人。全国就业人员总量年均增长225万人,2016年末达到7.76亿人。2017年,城镇新增就业温暖开局,一季度实现新增就业334万人,二季度新增就业人数为401万人,为2004年以来的单季最高,1~9月累计实现新增就业1097万人,同比增加30万人,创历史同期最高。
注:本文城镇新增就业、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等数据来源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重点群体就业稳定,重点地区就业局势有所改善
蓝皮书指出,重点群体与重点区域的就业局势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承压企稳。近年来,受高等教育持续扩招影响,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创新高,2017年应届高校毕业生达到795万人的历史高位,比2016年增加30万人。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上承压持稳。高校毕业生年底总体就业率均保持在90%以上,就业和创业人数连年实现“双增长”。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7年7月1日,2017届高校毕业生离校签约率同比上升0.7个百分点,签约率出现近年来少有的同比增长。截至9月1日,2017届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也同比增加0.5个百分点。
二是农民工就业保持平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继续扩大,而失业率稳定在较低水平。农民工总量从2012年的2.63亿人增加到2016年的2.82亿人。监测数据显示,目前农村劳动力外出人数仍有所增长,2017年三季度末,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总量为17969万人,比2016年同期增加320万人,增长1.8%。据统计局调查,全国城镇外来农业户籍人口调查失业率延续走低态势,且低于全国总体水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一线观察项目调查表明,农民工在招聘、薪酬、工作稳定性、就业预期等方面均基本保持平稳,没有出现显著变化和波动。这都表明农民工就业总体稳定。
三是去产能职工安置基本顺利。以钢铁、煤炭行业去产能为重点的职工安置工作任务繁重,经多方努力,去产能职工安置工作进展基本顺利。
四是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力度加大,就业形势有所好转。2012~2016年失业人员再就业累计达到2790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881万人。自2013年以来,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出现更加困难的现象,就业人数同比略有下滑。但2017年扭转了这一局面,就业形势有所改善,1~9月,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427万人,同比增加1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33万人,同比增加8万人。
财产安全呈现“案数下降,金额上升”新特征
蓝皮书指出,近些年来诈骗案件数量呈现逐年迅猛上升态势,在2016年,我国诈骗案件数量出现“新拐点”,呈现案件立案数量的首次下降,由2015年的1049841起下降到2016年的979956起,下降幅度为6.66%。公安部门相关数据统计显示,2017年持续了2016年的下降趋势。需要提示的是,在诈骗案件立案数不断下降的过程中,涉案金额不断上升,特别是大案要案的平均金额过亿元。换言之,呈现诈骗案件“案数下降,金额上升”和“小骗下降,大骗上升”的新特点。
此外,有一种犯罪类型需要引起政府和社会大众的注意,我国“走私犯罪”的数量呈现连年上升的趋势。对比2010年和2016年的数据可知,走私犯罪案件总数由1105起增加到2407起,增加了117.8%。虽然走私犯罪案件与其他类型刑事案件相比基数较小,但是涉案金额巨大。2017年1~9月,全国海关共立案侦办走私犯罪案件2601起,已经超过2016年全年的走私犯罪发案总数。其中,立案侦办涉税走私犯罪案件1340起,包括侦办农产品走私犯罪案件398起,案值64.8亿元;立案侦办成品油走私犯罪案件185起,案值57.4亿元;立案侦办电子产品走私犯罪案件125起,案值21.2亿元。如果这些走私物品流入市场和社会,将严重威胁社会稳定和市场秩序。
新时期治安面临四大“新困境”
蓝皮书指出,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投资方式变得更加多元、灵活和便捷,但这也导致了诸多新的风险和困境,如“涉众类经济案件引发社会稳定问题突出”“虚拟货币违法犯罪风险增加”等。此外,在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或城市区域,尚未构建起立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更难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如传销引发的“谋财害命”呈现新困境、城市后单位社区安全存在风险等问题都对社会治安形势形成了严重隐患。
(一)涉众类经济案件引发社会稳定问题突出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也产生了新的金融风险。近年来,利用互联网金融平台进行的涉众型经济犯罪呈现高发态势,涉众型经济案件一般具有“涉及地域广”、“涉案人员众多”和“涉案金额大”的特点。一旦犯罪行为暴露后,极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对社会治安整体稳定产生重大影响。公安部2017年相关数据分析显示,非法集资犯罪案件数量同比呈现下降趋势,延续2016年以来的良好态势,但是案件侦破数量仍然巨大,大案要案时有发生。同时,公安机关前期侦办的非法集资案件大多进入了集中审理和执行阶段,社会大众对于利益损失的诉求极易引发社会矛盾。与非法集资案件相反,网络传销案件呈现上升的趋势,出现了“五行币”“善心汇”等特大网络传销案件,甚至出现了涉案人员围堵地方党委政府和大规模进京聚集等恶性事件。
(二)虚拟货币违法犯罪风险增加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利用虚拟货币进行投资成为一种流行的投资方式,受到了投资者的追捧,被视为投资的“新大陆”。然而虚拟货币投资过程中的交易和服务均在互联网上完成,这增加了投资人对投资对象的识别难度。同时虚拟货币的投资主体在投资过程中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特征,无形中增加了互联网金融监管主体对交易过程的监管难度,极易对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
虚拟货币犯罪多以金融创新为噱头,以静态收益(炒币升值)和动态收益(发展下线获利)为诱饵,引诱群众参与。2016年,各地共立案159起,涉及60余个币种,参与人数约数百万。2017年,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比特币以“暗网”为支付的工具,但是“暗网”中充斥着各种类别的违法犯罪活动。这些违法犯罪活动包括洗钱、金融诈骗等传统金融犯罪活动,也包括一些以虚拟货币为工具的新型犯罪,国外甚至发生了利用虚拟货币为恐怖主义提供资金的犯罪活动。
(三)传销引发的“谋财害命”带来新困境
传销活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期存在,是一种严重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危害人身财产安全的犯罪。它具有“涉案人员多”、“涉案地域广”、“侦查难度大”和“隐蔽性强”等特点。公安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全国共破获非法传销类案件3万余起,涉案人员达数万人。然而现在的传销案件呈现新的发展特点,以往传销是“经济案件”,容易“家破”,很难“人亡”,但是近年来由传销导致的“谋财害命”时有发生,严重影响社会的安全稳定。
(四)后单位社区安全隐患突出
后单位社区是指在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的时代背景下,原单位因破产改制而不再承担社区管理服务职能后所逐渐形成的兼具“传统单位”和“现代社区”特性的社区类型。“传统单位治理机制的瓦解和分裂”、“可依附治理资源的弱化和消逝”以及“迈向社区自治能力的‘适应性障碍’”使后单位社区安全状况面临严峻困境,甚至威胁整个社会的安全稳定。
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得到了高度重视,社会公众的公平感逐步提升
蓝皮书指出,将2017年公众社会公平感的数据和2015年的数据进行对比发现,公众在各个领域的公平感都有显著的提升。具体来说,在2015年的数据中,有68%的受访者认为社会总体来说很公平和比较公平,这一比例在2017年上升了2个百分点。就各个具体领域来说,对工作与就业机会领域的公平程度认知显著上升,上升10个百分点。2017年对财富及收入分配和司法与执法领域的社会公平程度的认知也有显著上升,增加幅度达到9个百分点。同时,在养老等社会保障待遇和公民实际享有的政治权利领域,社会公众对公平程度的认知也有较大提升,增长幅度达到6个百分点。可见,随着改革的全面深化,社会环境更加公平正义,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社会公众感受到社会公平水平明显提升,社会公正程度显著上升,为社会包容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公众参与共享经济的热情高涨
蓝皮书数据显示,公众对未来参与共享经济的热情高涨,明确表示未来在专车/顺风车/快车、生活服务、知识服务、民宿、私厨领域内“愿意使用”共享经济者的比例分别为76.3%、54.2%、52.1%、48.7%和46.4%,另外还有大概10%~20%的人表示要“看情况”决定是否使用。可以看出,对于出行和生活服务等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刚性需求”,人们更愿意使用和尝试共享经济服务,但对于民宿、私厨这类非刚性的,同时对社会信任要求更高的服务,人们表示愿意使用和尝试共享经济服务模式的比例相对要低一些。
上海市不同类型新白领的工作时间和收入存在明显差异
蓝皮书调查数据显示,上海新白领每周实际工作时间为44.2小时,月平均工资为12573.8元。当问及受访者所在工作机构是否提供或资助职业技能培训时,有32.9%的新白领表示没有接受过培训;在接受过相关技能培训的新白领中,接近一半(47%)的培训没有国家或行业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从不同性别、单位性质、户口类型来看,新白领的工作时间和收入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从实际工作时间来看,非公有制领域的新白领平均每周工作44.6小时,高于公有制领域新白领的42.7小时。非公有制领域新白领的平均月收入也高于公有制领域的新白领,前者平均每月收入13432元,后者仅为9273元。
外地户口的新白领每周工作时间为44.9小时,高于上海户口新白领的42.5小时。但外地户口新白领的平均月收入为11628元,低于上海户口的14961元。由此可见,对于外地户口的新白领来说,他们虽然付出更多的劳动,但收入情况并不乐观。
同时,数据也表明男性新白领的工资收入要远远高于女性。男性新白领每月收入15657.8元,而女性仅为8938.6元。
注:本报告将新白领界定为出生地不在上海、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在上海从事非体力劳动的社会阶层。按照这一定义,在我们的数据库中,新白领有794人,以上分析仅仅针对上海的这一群体而言。
2017年10件热点舆情事件出炉
2017年10件热点舆情事件为: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增长态势,网络经济的发展继续改变着居民的消费方式
蓝皮书指出,2016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744127.2亿元,同比增长6.7%,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拉动0.3%、2.5%和3.9%;2017年1~3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为593289亿元,同比增长6.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增长态势。201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32316.3亿元,较上年增长10.4%。2017年1~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97419.4亿元,同比增长10.3%。
不同省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增长幅度也有很大差别。2015年和2016年,广东、山东、江苏、浙江和河南等省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排在前五位。201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比例最高的是重庆和贵州,均超过13%,西藏、云南、安徽、江西的增长率也都超过12%。
网络经济的发展继续改变着居民的消费方式。2016年全国网上零售额达到51555.7亿元,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为41944.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6.2%和25.6%。分区域看,广东、浙江、北京、上海、江苏的网上零售额远高于其他省份。从增长幅度看,贵州的网上零售额较上年增长55.6%,河南、吉林、安徽等省份的网上零售额增幅也在40%以上。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