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没有一丝丝防备
2017年快要结束了
还有两年零二十三天
最大的90后就要迈入三十岁的门槛
之前一直以为遥遥无期的事儿
没想到来得如此措手不及
总有人岁数不小,却还把自己称为“宝宝”
而现实总是不停地啪啪打脸
而困扰90后的终极问题一定是:
为什么00后都开始秀恩爱了
我还在单身?
是时候理智地学术地分析一下了
虽然是“单身狗”,但他们“不将就”
“90后”的成长熏染于互联网时代下的多元价值观,集体主义文化传承的断裂使大多数“90后”以自我为轴心构建生活。与“80后”不同的是,“90后”不再认可埋头苦干的奋斗理应成为追求目标,对底层个人力量足以改变世界的信念产生怀疑,相反,他们用“自由、自主、自我实现”来定义自我是其叙述话语的核心,在择偶问题中,“90后”单身自我定义为“独而不孤”的状态。
在物质层面,高消费带来的压力使他们被迫优先将时间精力投入忙碌的工作,经济基础是所有精神自我实现的前提,相比之下,择偶需求的紧迫性则在时空格局的压迫下被不断置后,这使得工作圈层占据了交友圈层,工作实践替代了择偶实践。
在精神层面,探索以兴趣为导向的精神世界是“90后”自我实现的一种路径,工作以外的时间他们倾向从自己的兴趣中汲取养分,崇拜并且渴望成为某一兴趣领域的“大神”。尤其是在大城市,各种以兴趣为原点的青年社群对“90后”有着惊人的集聚效应,“会玩”不会被理解为玩物丧志,反而彰显了个性与魅力,大部分访谈对象将单身的原因归结为自身的吸引力不足,并且也更倾向于先追求志趣或精神层面的自我实现,认为在此过程中择偶范围会自然而然地拓宽。
能不能在一起,要看三观合不合
“90后”在建立亲密关系时优先考虑三方面的匹配,即共通的“价值观”、基于信任的安全感及可接受的生活方式。
他们承认经济与社会资本对个人的价值观影响显著,但是不认为物质因素是必要条件,无论经济地位在择偶中占多大的比重,价值观所揭示的性格、谈吐、举止、品味、生活方式才是形成“共同语言”的先决条件,他们会在此基础上,再去评估双方的经济、社会资本是否合适。
“相亲,挺讨厌的”
多数单身青年的择偶动机都是来源于独自生活的不安全感,他们常常会在这种孤独与不安全感到达顶点时产生强烈的“脱单”愿望,但与此同时,更大的不安全感来自维持一段不信任的亲密关系,“90后”不断地反思安全感究竟来自他人还是自我,社会身份的复杂化,地域空间的流动性使得他们不断在关系自我中抽离并且重新适应,这导致了信任关系共同体越来越难以建立。
在他们的话语中,婚恋网站或者“相亲”形式不受“90后”一代的喜爱,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感情基础”会产生这种不信任,亲密关系本身就与不信任感无法交融,因此更多人宁愿单着也不愿意以相亲的形式恋爱。
比生活更重要的,是生活方式
“90后”越来越意识到重构生活方式共同体的重要性,单身时他们追求过一种专属于自己的品质生活,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要符合自己的审美方式,比如床单、衣服、吊坠等私人物品背后都是一种自我印记,而恋爱以至结婚是重建两个人的精致生活。步调的不一致、习惯的不兼容及生活细节上的冲突都会成为亲密关系的裂痕,因此他们更加认同婚前“同居”,且认为深入交往正是要在不断调整、磨合中重构共同的生活方式。
“颜值”即正义
在择偶观上,“90后”经常调侃“颜值”的重要性,相信“荷尔蒙”的激发是确定关系的前提。但是这种“颜值”并不是完全看脸,而是对对方外在形象塑造的考量,比如男性在看女性时,对长发还是短发、甜美还是成熟气质的偏好都是一种自己审美方式的投射。
在与“90后”青年的对话中,多数单身越来越坚定地认为他人眼中的“合适”也取代不了自己“没感觉”。他们或多或少能说出韩剧、美剧、二次元动漫中自己追求的理想配偶,两个人即使拥有了诸如收入、阶层、家庭情况等条件的“同质匹配”,他们也会觉得“感觉”不对。
但是所谓的“标准苛刻”不能完全用来形容这种理想化,大多“90后”同样厌恶无自知之明之人,不相信浪漫的爱情童话,而是认为现实的爱情至少不至于破坏自己塑造的生活方式与生活节奏。
本文节选自《“自我文化”下“90后”单身青年择偶观探析》,作者周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
文章来源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