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按:2017年8月23日,第二十四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开幕当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简称“社科文献”)与埃及斯福萨法出版社签订了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并与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就合作出版“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书系举行了签约仪式,为中国图书融入阿拉伯世界,以及在世界范围内推广中国学术,进一步构建中国国际话语体系增加了筹码。
社科文献与埃及斯福萨法出版社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
近几年来,中国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等为中国学者在世界学术舞台上发声提供了重要契机,学术出版“走出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对于立社30余年的社科文献而言,国际化是其20年专业化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长谢寿光曾总结:“因为中国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所以中国,尤其是当代中国便成了世界的热门话题”。在全球思想市场中,中国学术的比重持续上升,中国已经成为学术论文、学术图书的第二生产大国。同时,经过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洗礼,学术出版日益成为专业出版的重要门类。近几年,中国学术出版能力快速提升,部分国内学术出版机构已具备与国际大牌知名学术出版机构合作、对话的能力。
二十年来,社科文献与海外出版机构合作推出了一大批优秀学术著作
初探
以合作出版注入国际化基因
曾有出版人将近十余年来中国出版“走出去”的主要模式归纳为版权输出、项目输出、资本输出等,而“借船出海”,即与海外知名出版机构合作进行项目开发是目前出版业最主要的“出海”方式。对此,谢寿光认为,针对不同国家的不同市场情况,出版机构需要采取不同的国际化战略。中国虽然已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仍处于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从经济强国向文化强国迈进的过程中,中国出版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显著的差距。比如,直接在欧美开办分社或进行资本收购,产品通常很难真正融入西方主流话语体系和学术体系。而更为有效的途径,则是与国际顶级出版机构合作,在融合中了解西方国际学术界和出版界市场动态,并掌握国际学术通行规则、积蓄力量,以期在未来的资本输出中收获更好的效果。社科文献正是以合作出版为切入点,点燃了国际化基因。
社科文献社长谢寿光
1985年,社科文献建社之时,恰逢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黄金时代,国家对推动科技和学术发展繁荣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当时社科文献以翻译介绍国外马克思主义前沿、新兴边缘学科为主,在1985-1997年的12年中,该社出版了大量译著类图书,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和人物传记。
1998年,谢寿光出任社科文献社长兼总编辑,对已出版的学术质量好但翻译质量和规范性较差的图书重新进行系列化、市场化运作。如组织策划“资本主义研究”丛书,将沃勒斯坦的《历史资本主义》、多斯桑托斯的《帝国主义与依附》等一批西方批判资本主义的左派著名学者著作重新出版,收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初步树立了社科文献的学术品牌。1999年,社科文献开始与台湾喜马拉雅基金会合作,举办中国翻译家学会哲学社会科学翻译委员会会议、“中华文明在21世纪的新意义”研讨会等国际性学术会议;随后策划出版了汇聚两岸、四地学者的“喜马拉雅学术文库”,并在香港召开了专家委员会议。
《帝国主义与依附》的不同版本
从执掌社科文献的那天起,谢寿光就希望能将当代中国的学术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特别是以皮书为代表的学术成果推向世界,一步步打造一家国际学术出版社。为此,他做了多方探索,1998年参加法兰克福书展成为社科文献国际化进程中的一次重要机缘。在法兰克福书展现场,谢寿光用两天时间拜访了在世界范围内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出版机构,对其各种出版规则进行全面了解,并与德国飞扬公司初步合作,利用欧洲的旅游资源,为中国人了解欧洲城市,到欧洲学习、工作、考察、旅游等提供一套便携实用的读物——飞扬商旅丛书。为此,双方还在中国组建了公司。
伴随着第二次创业的逐步推进,社科文献的国际出版也逐渐步入正轨,但如何让中国学术走进西方主流社会的视野,尚未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在与德国飞扬公司合作的经验基础上,谢寿光结合出版社实际情况,逐渐将国际化工作的侧重点放在合作出版上,特别是通过合作出版将社科文献的优势产品线——皮书推向全球。2002年,《经济蓝皮书》的作者与香港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了该书的英文版,但由于翻译周期长、成本高,所以只出版了一本。直到2006年,经过精心选择和反复洽谈,社科文献和当时具有320多年历史的荷兰博睿学术出版社(Brill)签署了“框架合作协议”与“合作出版协议”,确定了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年度报告系列”丛书为名合作出版皮书英文版。
2006年8月,社科文献与具有三百多年历史的荷兰博睿学术出版社(Brill)签订合作协议,由该社出版英文版皮书(前排左侧为社科文献社长谢寿光,右侧为博睿学术出版社总裁Herman A. Pabbruwe)
也是这次合作,让谢寿光及社科文献的国际化团队深刻体会到,想要进入西方学术体系和主流社会并不容易。当第一批皮书英文译稿被博睿学术出版社退回时,出版团队编辑对退稿原因——“不符合国际学术出版规范”——感到百思不解。据谢寿光介绍,全球大部分学术出版机构都是以芝加哥标准为蓝本,然后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微调。而当时社科文献采用的是自己的学术规范,与国际惯例并不接轨。正是这次退稿风波让谢寿光意识到,真正实现学术“走出去”,不仅仅是将中国图书翻译成外语这么简单,而是要掌握包括论述方式、文献引用和作者介绍等在内的国际学术出版规范,让中国评审和中国学术充分介入国际学术评审体系当中。
第一本英文版皮书《环境绿皮书》
2007年5月,第一本英文版皮书《环境绿皮书》在全球公开发行,社科文献依靠企业自身的实力促成了皮书“走出去”。同年,国家设立了“走出去”基金。多年来,谢寿光在业界发声,呼吁国家对翻译工作、学术著作、讲中国故事的出版物及出版行为予以支持。在国家层面有了制度性的回应和资金上的支持后,社科文献的国际出版事业驶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核心
参与国际出版规则制定
学术出版反映的是最前沿的科学知识,学术出版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要缩小中国与欧美等国学术出版的差距,不仅要掌握国际学术出版的游戏规则,更要参与游戏规划,努力让自己成为制定规则的人,甚至让世界承认并选用我们的游戏规则。站在中国学术出版的前沿,谢寿光带领社科文献一直向这方面努力。
第一,与西方主流出版机构共同组织选题。学术出版机构要参与、引领学术(特别是中国学术研究领域)的相关出版工作,全面反映当下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各方面的状况。谢寿光表示,在国际化初期,与西方主流出版机构合作,借助他们的渠道和方式出版发行图书,有利于中国出版机构了解海外读者诉求,以及国际学术通行规则。
“中国梦与中国道路”系列丛书(英文版)
例如,社科文献与博睿学术出版社合作,从皮书出版开始,到建立中国研究视角——如“中国梦与中国道路”系列丛书,即以皮书为主要内容加以改造,使之成为适合西方主流社会并且利于传播的成果。谢寿光谈到,客观来讲,“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和“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等项目的出版物,存在一定良莠不齐的现象。但社科文献致力打造世界一流的图书,适应世界通行规则,因此在国际化过程中成长较快。
第二,参与内容组织,以国际出版规则来运行本社的学术出版业务。据了解,社科文献参与或主导的相当一部分出版物,都是采用符合国际学术规范的匿名审稿方式,将英文或其他语种的译稿交由国际主流学术专家、学者进行最后审定。目前国内很多出版社都还难以实现这一点。更为重要的是,社科文献与国际著名、顶尖学术出版机构开展合作的过程中,双方都是根据国际出版潮流和阅读习惯共同组织选题,遴选最有价值的内容进行出版、传播。在谢寿光看来,一家国际化出版机构,要将国际化基因尽量前置地注入出版社的选题策划和出版流程。
2017年美国亚洲研究协会年会期间,社科文献数据库产品推介会现场
第三,社科文献在探索符合国际通行准则的皮书出版规则与流程的同时,还结合数字出版趋势,开始以数据库为平台进行国际化的学术传播。2013年,社科文献开始在美国亚洲研究协会(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年会——全球最大的关于东亚、中国的话语平台——展示推广皮书数据库,从最初与美国东方瞭望信息服务集团公司(East View Information Services)合作推广,到如今全方位的数字建设和纸质出版同步推进,社科文献一直瞄准世界一流目标,探索符合当代学术世界潮流的“走出去”模式。
提升
争取中国学术的国际话语权
作为一家学术出版社,社科文献的国际出版事业并不局限于出版本身,在谢寿光看来,为中国学术争取世界话语权才是中国学术“走出去”的主要目标。为此,社科文献20年来一直致力于将中国学者推上全球舞台,向全世界传递中国学术的声音。
2009年,法兰克福书展中国年期间,在中国社科院国际合作局的鼎力支持下,社科文献精心策划、举办了一场以“中国经济发展与全球金融危机”为主题的学术演讲会,《经济蓝皮书》主编汪同三、《人口劳动绿皮书》主编蔡昉等多位中国著名学者领衔的专家团队参会。蔡昉、汪同三做了关于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的英文演讲,并在现场提问环节接受了外国学者和媒体的提问,引起了热烈反响。这次会议不仅扩大了社科文献在欧洲甚至西方主流媒体中的影响,提升了皮书系列的国际影响,更为社科文献融入世界学术舞台,帮助世界了解当下中国发展变化寻找到了一条新路径。
2009年10月第61届法兰克福书展,社科文献活动现场
此后,为了进一步加强社科文献及中国学术出版在欧美主流社会的曝光度和话语权,谢寿光将目光投向了关注已久的美国亚洲研究协会。从2012年起,谢寿光每年亲自带队参加美国亚洲研究协会年会,并组织强大的专家学者和编辑队伍,利用西方媒体和中国驻外媒体,在全球学术舞台掀起一次次营销推广浪潮。2014年,《世界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英文版)》发布会在联合国大厦召开,社科文献再一次通过学术会议的形式出现在全球学术舞台。2015年美国亚洲研究协会年会在芝加哥举行,谢寿光借此机会走访了芝加哥大学出版社,深入了解了芝加哥手册的制定规则和该社对未来的规划,并探讨了与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合作的可能性。
2014年3月,《世界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英文版)》发布会在联合国大厦召开
2015年美国亚洲研究协会年会期间,社科文献走访芝加哥大学出版社,与芝加哥标准第十六版的首席编辑等人交流
在全球范围内,人文社科领域的不少大型学术会议,都会有社科文献人的身影,不断为打响社科文献的学术出版品牌,推广中国学术研究成果而努力,这也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精神的有益实践。
在一系列清晰战略思路和理念的指引下,社科文献“走出去”工作结出丰硕的果实。2017年,在“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作小组成员单位单体社综合排名(2016)中,社科文献位居第四;2016年入选2015-2016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人文社科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建设”项目获得2015-2016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在中宣部“丝路书香”工程的资助下,社科文献与俄罗斯科学院涅斯托尔出版社于2016年合资成立斯维特出版社——社科文献俄罗斯分社,这标志着社科文献国际出版业务迎来结构性的飞跃。
2017年9月,斯维特出版社在俄罗斯首次举办新书发布会
目标
搭建全球学术出版平台
中国学术出版国际化发展到今天,难的不再是如何“走出去”,而是如何“走进去”,甚至“走下去”。致力国际出版20载,谢寿光和他所领导的社科文献的目光已不仅仅局限于“走出去”,而是希望通过整合全球学术出版资源,搭建全球学术出版平台,实现可持续的国际化发展,即“走下去”。
首先,社科文献作为学术出版与传播的平台,帮助专家和学者对学术研究成果进行进一步提升。通过数据平台,如全球智库、以皮书为核心的智库成果发布平台、以列国志为核心的国别区域和全球治理大数据平台,传递出中国在国际问题上,包括“一带一路”等热点的学术内容和声音。据谢寿光介绍:“未来我们还会利用现有的皮书和期刊,如国别类皮书等载体在全球范围内约稿、组稿,让国际顶尖的专家学者在我们的平台上刊发原创学术研究成果,打造国际权威的中文学术出版平台,这样才算真正赢得了国际学术话语权。”
“一带一路”数据库
其次,社科文献的内容部门界限将进一步被打破,每一个环节、每一位编辑所面对的都是国际化的作业方式,拿到选题时,就要考虑多语种出版的可能;在出版纸质图书的同时,还要考虑其他载体全方位、全领域的传播。社科文献致力于为学术出版与传播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此目标下,社科文献对社内学术传播中心的要求,与几年前仅针对国内媒体开展宣传不同,而是要面向全球媒体进行推广和传播。
最后,社科文献一直致力于打造一批具有全球视野,掌握国际通行学术出版规则,站在国际学术出版前沿的编辑队伍。谢寿光始终认为,术业有专攻,学术出版尤其需要工匠精神。“任何一家出版社或许都有机会出一两本好书,但要持续不断地出一系列好书,没有专业精神和一套专业机制,是不可能的。”出版“走出去”也同理,人才问题是出版“走出去”过程中最大的瓶颈之一。
早在2008年初,社科文献在国际出版中心运行多年的基础上组建了国际出版分社,主要负责社内的对外合作出版、版权贸易以及其他外事工作。目前,国际出版分社拥有独具国际视野的员工12人,其中不少都拥有海外留学背景,涵盖英、德、俄、日、韩、法等语种,形成了以管理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的中层人员为核心,海外留学人员为骨干的工作阵容,为社科文献的国际合作出版战略的成功实施奠定了基础。2016年英国伦敦书展期间,社科文献一行数人更是主动出击,走进牛津大学三一学院,举办了一场海外高端人才招聘宣讲会,直击人才摇篮,直接参与到国际人才竞争中。
2017年8月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期间,社科文献国际出版分社部分员工与社长谢寿光合影
20年来,社科文献在全球范围内集合起一批顶尖作者、翻译家和编辑团队,将中国学术出版规范提升至世界通行水平,以数据库等现代出版形式传播中国学术研究成果……社科文献从零起步,一路开疆拓土,让创立之初便根植于企业深处的国际化基因得到了蓬勃发展。如今,社科文献的国际业务遍及全球,涉及近20个语种,成为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的典型样本与范例。下一个20年,社科文献将会继续积蓄力量,待羽翼丰满,一家国际化顶尖学术出版企业就会以昂扬的姿态出现在世界学术舞台。
撰稿:赵冰 柳杨
来源:出版商务周报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