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新闻动态

报告精读 | 公共安全蓝皮书:中国城市公共安全发展报告(2016-2017)
来源:皮书说  作者:本网转载   发布时间:2017-10-13

  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中国博士后特华科研工作站、深圳市民太安风险管理研究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公共安全蓝皮书:中国城市公共安全发展报告(2016-2017)》发布会在京举行。

公共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公共安全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全面小康建设,乃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非常现实和深远的意义。”城市公共安全是城市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前提条件,是世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我国城市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影响逐步扩大,城市公共安全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推进我国城市公共安全调查研究、提高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水平,是我国公共安全建设的重要环节。

  目前,国内对于地区、城市和社区等公共安全研究尚处于理论探讨阶段,远不能满足政府和社会的需要。本书作为国内第一部城市公共安全发展报告,将我国城市公共安全问题划分为社会安全、事故灾难、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四大领域,分别展开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填补了这一领域空白,对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中国城市公共安全主要面临四大问题

  报告指出,当前我国城市公共安全存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健全、事故灾难防御能力不强、防灾减灾能力有待提高、公共卫生形势严峻等问题。

  一是城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健全。城市公共安全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健全,公众缺乏公共安全意识,参与度不足。城市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应急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是城市事故灾难防御面临诸多挑战。城市公共设施脆弱性增大,设备老化或标准不高、隐患不断。城市道路交通事故不断,运输线路的脆弱性凸显。城市中的建设生产项目安全隐患较多。城市消防资源不足,应急救险能力有待提升。城市公共场所管理薄弱。

  三是城市防灾减灾能力有待提高。城市基础设施防灾减灾能力弱,城市自然灾害预警能力有待加强,城市应对突发自然灾害能力欠缺,政府和民众防灾减灾意识薄弱。

  四是城市公共卫生形势依然严峻。流行性疫情防控难度不断加大,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城市公共卫生应急能力亟待提升。城市公共卫生治理的公众参与度不高。

  四大对策可帮助完善中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体系

  一是要完善以政府为核心的城市公共安全治理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使公共安全管理有法可依、有规可循;政府发挥核心作用,完善公共安全监管组织机构设置;把更多资源放在风险预防上,防患未然;探索综合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二是要构建政府、社会组织和全民参与的协同机制。以政府为核心对相关社会组织进行统一领导和综合协调,加大培育扶持力度,积极推进防救专业人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宣教作用。

  三是要构建“互联网+公共安全”新模式。将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纳入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充分运用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提高城市公共安全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并搭建信息化综合平台。

  四是要进一步健全公共安全保险保障体系。社会保险是公共安全事件最主要的善后力量之一,是社会的安全网与减震器。建立强大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公共安全管理的一个助力与坚强后盾,可以有效降低城市公共安全风险。

  城市公共安全指数存在明显地域分布差异

  从地区分布来看,城市公共安全指数排名前十位的城市中,东部地区城市多于其他地区城市,城市公共安全指数存在明显的地域分布差异。

  一是“北上广深”特大城市,其得分均在平均水平之上。上海城市受自然灾害威胁较小,火灾事故、交通事故等危害较大。北京、深圳社会安全得分较高。广州得分接近全国35个城市平均水平。

  二是东北地区城市,其得分均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在事故灾难和自然灾害领域有较高得分,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得分也接近全国35个城市平均水平。

  三是中部地区城市,社会安全和公共卫生得分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长沙、南昌在自然灾害方面得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是东部城市,在社会安全和公共卫生方面得分较相当。厦门、福州、杭州、宁波在自然灾害方面得分较低。

  五是西部城市。昆明在自然灾害领域得分较低。银川、呼和浩特、南宁、兰州、重庆的公共卫生得分低于全国35个城市平均水平。

  全国城市社会安全总体稳定同时面临诸多压力和挑战

  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城市社会安全治理,在维护城市公共安全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2015年我国城市社会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同时呈现新的特点。

  当前,中国城市公共安全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经济社会转型力度进一步加大,城市公共安全风险不断增多;城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健全,公众风险意识和参与意识不高;城市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不健全,应急能力有待提升;城市公共安全问题容易引发舆论关注,城市网络舆情压力增大。

  面对严峻现实和突出问题,应当从以下方面着手采取对策:要解决好城市民生问题,完善信访机制,正确对待民意和正当诉求;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促进人防、物防和技防结合,构筑牢固防线;要完善城市应急预案,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城市应急能力;要依托智慧城市建设,充分利用大数据,构建“互联网+公共安全”的技术体系。

  全国城市事故灾难预防和应对面临严峻挑战

  2015年,全国城市重点行业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城市事故依然多发频发,较大事故起数持续下降但重特大事故数量略有回升,影响市民安全感。危险品存储运输安全风险较大,城市各类火灾事故多发频发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城市工业园和地下管道风险聚集,网络技术考验城市安全治理。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进行了一系列专门部署和安排。在城市事故灾难的预防和应对方面,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了新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取得显著成效。城市应急能力得到提升,开展了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城市公共安全宣教和应急演练得到加强,城市安全生产法治水平得到提升,城市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力度加大。

  中国城市事故灾难的预防和应对仍面临严峻挑战。城市公共设施脆弱性加大,设备老化或标准不够,隐患不断;城市道路交通事故不断,运输线路的脆弱性凸显,风险增大;城市生产项目多、作业时间长、空间分布广,隐患较多;城市消防资源不足,消防队伍专业性不强,应急救险能力不够;城市公共场所公共安全管理薄弱,应急处置不当,监督不到位。

  为减少城市事故灾难的发生数量和损失程度,《报告》建议:要科学规划城市布局,统筹智慧城市建设,增强城市安全防范力;开展安全生产风险排查,加强风险评估,有效防范城市风险;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加强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城市应急能力;围绕易发多发事故行业领域,开展专项整治,降低事故发生率。

  用四大措施打造我国城市自然灾害应对系统工程

  世界各国城市都面临自然灾害威胁。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不但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而且灾情重,危害性大。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由于人口迅速增加、人口密度高、建筑物密集、产业活动频繁等现实,自然灾害侵扰增大了城市安全风险,考验政府应对能力。2015年,我国城市自然灾害以洪涝、地震和台风为主,给城市运行、交通运输和市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不利影响。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自然灾害应对工作。国家防总及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部署加强组织领导、提前防御、落实责任、科学调度,自然灾害应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城市灾害监测预警水平得到提升,部门间城市灾害防灾减灾联动有效,积极开展针对自然灾害的科普宣教工作,城市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得到提升。

  城市自然灾害应对是一个由研究规划、预警预报、防灾救灾、培训演练、社会宣教等各环节组成的系统工程。当前,我国城市自然灾害应对工作也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城市基础设施防灾减灾能力弱,城市自然灾害预警能力有待加强,城市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明显欠缺,政府和民众防灾减灾意识薄弱。

  报告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要以综合防灾理念统御城市规划,夯实应对城市自然灾害的基础;二要完善城市预警预报系统,提高城市自然灾害预警能力;三要重视科技支撑和部门联动作用,打造城市防灾减灾的合力;四要推动演练培训和防灾减灾宣教,促进城市防灾减灾的整体应对。

  2015年我国城市公共卫生形势总体平稳

  我国高度重视公共卫生应对工作,城市公共卫生形势总体平稳。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流动频繁,城市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不断,城市公共卫生风险防控难度不断增大,公共卫生安全面临艰巨挑战。

  当前,流行性疫情传播风险增多,防控难度不断加大;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形势依然严峻;城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水平不高,应急能力有待增强;城市卫生治理的公众参与不够,社会资源缺乏整合。

  《报告》建议:全力做好城市突发性传染疾病防控工作,构筑城市公共卫生坚实防线;做好城市食品和药品监管工作,确保人民群众安全健康;提高城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水平,有效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加强公共卫生科普宣教演练,提升全民素质和应对力。

  第一份中国城市公共安全指数发布,首创城市公共安全指标体系

  《中国城市公共安全发展报告(2016~2017)》首创城市公共安全状况指标体系。通过对城市规划、城市安全规划、城市安全预警管理、城市应急救援、城市安全文化、旅游地安全评价、城市安全感等城市公共安全与管理领域60余篇文献中指标的研究,整理出涉及城市公共安全问题的百余项指标,并进行筛选,设计出一套涵盖5个一级指标(社会安全、事故灾难、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城市公共安全防控与应急能力)、24个二级指标和81个三级指标的指标体系,可以基本反映各城市公共安全状况,对提升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中国城市公共安全发展报告(2016~2017)》采集35个城市数据,根据上述指标体系计算城市公共安全综合指数以及各城市公共安全一级指数、二级指标指数,并对部分三级指标指数进行了排序。报告通过排序和分析,对全国35个城市公共安全情况有了初步认知。

  在社会安全方面,排名前10位的城市依次为:深圳、北京、宁波、杭州、上海、南京、广州、天津、厦门、大连。有9个是东部城市。

  在事故灾难领域,最安全的前10位城市分别为:石家庄、郑州、武汉、哈尔滨、长春、贵阳、青岛、济南、长沙、南昌。

  在自然灾害领域,上海、银川、哈尔滨、海口、天津、沈阳、大连、呼和浩特、济南、青岛10个城市受自然灾害威胁较小。

  公共卫生综合指数排名前10位的城市分别为:北京、天津、成都、深圳、海口、合肥、青岛、上海、银川、杭州。

  调查显示交通与火灾事故影响京深渝居民安全感

  在各类突发事件关注度问卷调查过程中,北京、深圳、重庆三个城市居民选择惊人的相似。

  北京居民最关注的是交通安全,占被调查者的32.88%;其次是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占被调查者30.74%。

  深圳居民最关注的是交通安全,占被调查者的28.25%;其次为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食品药品安全和自然灾害,比例分别为13.94%、13.75%和13.37%。

  重庆居民最关注的是交通安全,占被调查者的34.24%;其次是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食品药品安全和自然灾害,比例分别为24.76%、10.83%和10.64%。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