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新闻动态

报告精读 | 西部蓝皮书:中国西部发展报告(2017)
来源:皮书说  作者:本网转载   发布时间:2017-10-13

  近日,西北大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西部蓝皮书:中国西部发展报告(2017)》发布会在西安举行。

  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法治建设及环境改善等各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但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西部地区如何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成为西部地区“十三五”发展的核心任务。为此,《中国西部发展报告(2017)》的主题是“西部地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与共享发展”。

西部

 

  “十二五”综合实力实现跨越  “十三五“预期增速全国领先

  蓝皮书“总报告”系统总结了“十二五”期间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分析面临的问题,并对西部“十三五”发展做出预测。

  报告显示,“十二五”期间,西部地区经济总量快速提升。2015年西部地区实现区内生产总值14.5万亿元,年平均增速达12.24%,分别高出东部、中部及全国平均水平2.34、1.38和1.58个百分点。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逐年提高,从2010的18.63%提高到了2015年20.07%,提升了1.44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快速增长。2015年西部地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6415.20元,年均增速达到10.8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56个百分点,但比东部地区高1.2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064.44元,年均增速达15.4%,分别高于东部、中部2.82和1.0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5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重庆、四川、云南、新疆、内蒙古5个省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重庆、陕西、贵州、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8个省份。

  地方财政收入大幅增加。西部地区地方财政收入从2010年的7873.41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7213.18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6.93%,高出全国平均增速1.56个百分点。

  “十二五”期间,西部地区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扩大重点领域开放,对外开放度进一步提升。“十二五”末,西部地区进出口总额达2852.75亿美元,比“十一五”末增长122.35%,年均增长17.33%。实际利用外资大幅增长,“十二五”末,西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372.62亿美元,比“十一五”末提高69.82%,年均增速11.17%。

  报告显示,“十三五”开局之年的2016年,全国经济增速最快的前三位均为西部省份,分别为西藏、重庆和贵州,经济增速分别达到11.5%、10.7%和10.5%。报告预测,“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速将呈现西部最快、中部次之、东部放慢、东北最弱的特征。报告认为,“十三五”期间,西部地区经济增速将保持全国领先。预计到2020年,西部地区将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0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4万元。

  预测“十三五”期间西部地区有望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势头

  根据2016年各省份公布的经济数据,从各地经济实际增速和名义增速来看,中国经济呈现西部增速最快、中部次之、东部放慢、东北最弱的特征,2016年其平均实际经济增速分别约为8.6%、7.7%、7.6%、3.5%。2016年西部地区实际经济增速最快的是西藏,达到11.5%,其次是重庆和贵州,增速分别为10.7%和10.5%。

  蓝皮书指出,2017年初始,西部地区再迎重大利好。《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获批,这是国务院批复的第四个西部大开发五年规划,从宏观层面继续加强对西部大开发工作的统筹引导。国家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有利于西部地区加快向西开放步伐,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利于西部地区积极培育和承接先进产能,提升产业层次;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有利于西部地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有利于西部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切实打赢脱贫攻坚战;国家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有利于西部地区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巩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西部地区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有望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势头。

  综合考虑已有数据和各方面情况,可以预测,“十三五”期间,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及《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等政策推动下,西部地区有望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势头。西部地区经济的增长将继续保持稳中向好的态势,增速保持在8%左右,继续领跑全国。各区域增长格局将继续呈现“西高东低”的格局;西部地区占全国GDP的比重有望进一步提高,达到21%左右。

  西部地区开放水平持续提升,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6年以来,我国对外开放力度持续加大,“一带一路”倡议顺应了我国改革开放转型和产业转移升级趋势,使我国对外开放态势从以东南沿海为重点,转变为东中西部平衡发展,尤其是经西部向西亚和欧洲开放,使占国土面积2/3的中西部地区成为对外开放前沿。

  2015年底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构建以周边为基础,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FTA)网络。2016年8月底,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重庆市、四川省、陕西省等西部省份新设立自贸试验区。2016年12月国务院公布的《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提出:西部地区应坚持开放引领,促进互利共赢的共享理念,“促进西部大开发与‘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紧密衔接、相互支撑”,加快内陆沿边开放步伐,着力打造重庆西部开发开放的重要战略支撑和成都、西安、昆明、南宁等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支持建设宁夏、贵州等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推动内蒙古面向俄罗斯、蒙古,新疆面向中亚,西藏面向南亚,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广西面向东南亚开放,深化与周边国家毗邻地区合作,共同“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持续改善,但数量与质量变动存在不一致性

  蓝皮书指出,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西部地区整体经济逐渐向好发展,西部各省份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经历由低到高的过程,经济增长质量总体表现良好,但波动较大,分化明显。以中心城市为例,从2000—2014年,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呈现明显波动下降趋势的有银川、乌鲁木齐、呼和浩特;呈现明显上升趋势的省份有成都、贵阳、昆明;其余地区的变动较为缓慢。

  蓝皮书进一步分析了各地区之间经济增长数量与质量的变动差异,发现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数量与质量变动存在较为明显的不一致性。

  为了更进一步说明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数量与质量的不一致程度,以2014年为样本,用排序差的绝对值表示经济增长数量与质量相对程度,将西部地区大致划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排序差绝对值小于5,属于经济增长数量与质量较为一致组,分别有成都、西安、银川和呼和浩特。其中,成都2000年的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增长数量排序相差最大,之后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增长数量之间位次的差距逐渐缩小且经济增长质量的排名略好于经济增长数量的排名。2000年西安经济增长质量排名高出经济增长数量排名8个位次,之后出现经济增长质量排名波动明显的现象,最好事排第16名,最差时排第27名,而经济增长数量的排名基本在18~23之间浮动。银川从2000年经济增长质量排名高于经济增长数量,到2014年经济增长质量排名落后于其经济增长数量,经济增长质量状况转差。呼和浩特2000~2014年经济增长规模与经济增长质量均欠佳。二是排序差的绝对值在5~10,属于经济增长数量与质量不一致程度较为显著组,分别有南宁和昆明。其中,南宁2000~2014年经济增长规模均较小,经济增长质量在2000年表现中等,2005~2013年表现较差,到2014年经济增长质量有所好转。昆明在2000年经济增长质量排名落后于经济增长数量排名10个位次,之后经济增长质量排名基本优于经济增长数量排名。三是排序差的绝对值大于10,属于经济增长数量与质量不一致程度显著组,有重庆、贵阳、乌鲁木齐、兰州和西宁。其中,重庆2000~2014年经济增长质量排名明显落后于经济增长数量的排名,经济增长质量状况不理想。贵阳和乌鲁木齐经济增长质量排名在2000年都好于经济增长数量排名,之后经济增长质量排名落后于经济增长数量排名,到2014年经济增长质量排名又好于经济增长数量排名。兰州和西宁经济增长质量排名基本好于经济增长数量的排名,且其经济增长质量的排名波动较为剧烈,兰州经济增长数量的排名大致在33名,西宁经济增长数量的排名大致在36名。

  民营经济发展滞后,西部地区资源经济转型缺少主体支撑

  蓝皮书指出,民营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市场主体之一。民营经济产权明晰的特点使其具有较强的激励机制,在市场竞争压力下,更具活力,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西部地区资源型经济转型成功与否,与民营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由于西部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滞后,使经济转型缺乏市场主体支撑,转型推进困难。私营企业是民营经济主要成分之一,西部地区私营企业单位数共141.79万个,仅占全国私营企业单位总数16.38%,与私营企业单位数全国占比65.67%的东部地区相差甚远。民营经济发展滞后成为西部地区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主要障碍之一:首先,资源型经济转型会使大量人员从该行业退出,民营经济因发展滞后而不能充分吸纳这些人员,导致失业大量增加,影响社会稳定;其次,民营经济发展滞后不能为经济转型提供宽松的操作空间。由于无法及时为转型经济提供新的增长动力,因经济增速下降而导致的收入下降和失业率上升,使转型阻力增大;最后,民营经济发展滞后抑制了研发、创新和绿色新兴产业产生和发展。

  西部地区社会治理转变:从“利益”到“价值”

  社会治理作为一项长期性、基础性事业,需要长时间的投入、科学的论证与规划。以扶贫工作为例,在扶贫实施初期,由于产业发展导致贫困人口减少,能够有效提升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地方政府在扶贫的同时也提升了当地的GDP,因此很多地方积极主动有效地减少贫困人口。但是随着扶贫开发工作的推进,扶贫区域由大规模的集中贫困区向小规模、分散化贫困户演变,扶贫对象由劳动能力强的人群逐渐演变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群。扶贫成本不断提升,使地方政府兴趣逐渐衰减。

  要突出均衡式发展理念。西部边疆地区的发展应是共享发展、均衡式发展,传统的阶梯式发展政策已经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今后西部边疆地区的发展要坚持均衡发展理念,统筹民族之间、民族与非民族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对于平衡社会心态,促进民族大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突出法治化理念。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开放性的增强,西部地区一些领域也迅速发展起来,包括特色旅游、文化产业、跨国合作等,对道德风险和道德滑坡也应加以防范,西部地区现有法治建设较为落后,宗教、习俗等教化权力对法治权力的僭越不利于民族地区的发展,因而必须加快国际法和民族立法进程,加强法制化教育。

  西部地区传媒发展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我国传媒发展指数来看,西部地区传媒发展呈现明显的“梯级”差异。本报告以“中国传媒发展指数”(CMDI)的测评结果为依据。通过城镇化率、居民年人均收入、广告增长率、千人广告成本、主媒介渗透率、时间消费总额、内容售卖收入、报纸总印数等15个基础指标计算出传媒生产指数、传媒盈利指数、传媒受众消费指数、传媒广告竞争指数以及媒介环境指数等5个分指数,再合成一个总指数。根据这一方法,蓝皮书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传媒发展状况进行测算。根据总指数排序,排名前五位的省份均处于东部,分别是北京、广东、上海、江苏、浙江;西部地区传媒发展指数最高的是四川,全国排名第十位,其指数(69.32)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66.64)。

  全国省级网络新媒体传播力2017年2月的排行榜显示,西部地区在全国虽整体仍处于较为落后的区间,但个别省份已经不弱于中东部地区。例如,重庆、四川的部分省级主流新媒体综合传播力分别居全国各省区市第2、第6位,居全国领先行列。西部其余省份则出现明显“断档”,贵州、云南各有一家新媒体进入前25名,分别排名第19位和22位;而陕西、广西、甘肃、内蒙古、新疆的省级新媒体传播力排名较为靠后,宁夏、青海、西藏则无一家新媒体进入综合传播力前50名。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研发经费占全国比重仍在下降

  蓝皮书对西部地区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提出了提升西部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议。报告显示,西部地区科技创新人才储备增加,研发人员数量持续增长。从2006年到2015年,西部地区研发人员的全时当量(按工作量折合计算的研发人员)从24.74万人/年增长到46.78万人/年,年均增长率达到7.33%。但是,占全国的比重却呈现出下降趋势。其中,2006年西部地区研发人员全时当量比东部地区低40.53个百分点,占全国的比重为16.47%;到2015年,这一指标比东部地区低53.21个百分点,占全国的比重下降为12.44%。由此可见,西部地区创新人才数量有所提升,但地区差距有逐步拉大的趋势。

  从科技创新经费来看,从2006年到2015年,西部地区科技创新活动经费持续增加,从357.49亿元增加到1731.61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9.16%。从占全国比重来看,基本保持稳定。2006年西部科技创新活动经费支出占全国比重为11.9%,较东部低56.38个百分点;到2015年,占全国比重为12.22%,较东部地区低55.73个百分点。显示西部地区科技创新活动经费与东部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西部地区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渝陕川居西部前三

  蓝皮书指出,西部各省区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十二五”期间贯彻执行节能减排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坚持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转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较低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各地区经济较快增长,突出重点领域引领节能,完善机制促进节能,在降低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十二五”期间,西部地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显著下降,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长趋势放缓,节能减排成效显著。报告对西部地区节能减排综合指数进行的测算表明,重庆、陕西和四川位于西部前三位;内蒙古、广西、贵州和云南处于中等水平;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的节能减排综合指数较低。报告进一步提出,西部地区应着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充分利用风电、水电等清洁能源,促进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有效结合。

  推进西部地区低碳发展的四点对策建议

  蓝皮书在系统分析了西部地区低碳发展的现状与存在问题之后,提出了推进西部地区低碳发展的四点对策建议。

  1. 制定可持续能源发展战略

  尽管目前我国对绿色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取得了很大进展,但过高的煤炭占比仍是我国和西部地区能源消费结构鲜明特点,而煤炭单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高,无疑造成二氧化碳减排困境。由前文的分析可知,2000~2014年,节能脱钩因子对地区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具有主要推动作用,这一方面肯定了西部地区相关节能降耗工作的成效,另一方面也明确指出了该地区今后大力推进碳排放与经济发展脱钩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即继续保持节能优势并制定更为科学的可持续能源发展战略,优化调整当前的能源消费结构。

  首先,加快推进节能降耗。从西部地区发展实际看,节约能源与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是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应坚持的长期战略选择。通过推广应用成熟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不断提高节能技术水平,同时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以拓展节能降耗思路,重点对电力、煤炭、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纺织、印染等省内高能耗行业进行节能调控,加强行业指导,强化监督管理,淘汰落后工业产能,提升行业整体能效水平。其次,加快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在西部地区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比重超出80%,而非化石能源占比很少,这就需要加快推进地区碳基能源消费结构的根本性转变,一方面通过运用“煤改气”“煤改电”技术增加天然气的使用;另一方面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及可再生能源,例如水能和核能的开发,加快水电和核电的建设,提升其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

  2. 推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在西部大开发的深化阶段,调整优化地区产业结构对于二氧化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依据经济发展规律,产业结构会从“一、二、三”向“三、二、一”转变。作为服务业的第三产业,其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量远低于第二产业,同时第一产业中的林业具有增加碳汇功能。可见,第三产业占比越高,社会经济越接近于低碳发展。目前,西部地区总体产业结构是“二、三、一”,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占比最高,不利于陕西省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强脱钩。因此,西部地区应继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发展的科学性。

  首先,积极发展低碳农业,着力推广有机农业,加强农业碳汇功能。西南地区可重点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以降低农作物的碳排放量;同时提升地区林木蓄积量,增加森林碳汇。其次,着力发展低碳工业,严格限制高耗能、高碳排放产业发展,加快对落后产能、污染企业的淘汰,提高能源化工、有色金属、建材、钢铁冶炼等行业的进入门槛;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时拒绝高碳排工艺和产品的产业转移;依据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西部地区应积极推进新材料、新能源、信息网络、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高端制造业等六大环保产业发展。最后,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第三产业占比。发展服务业有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也符合西部地区的现实情况。以旅游业为例,西部地区应充分利用地区旅游资源优势,在发展传统观光旅游的同时着力开发具有西部特色的新式旅游,如文化旅游、生态旅游、边境旅游、农业旅游、科普旅游、探险旅游等。

  3. 构建完善的地区低碳金融体系

  西部地区在低碳发展过程中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尤其在先进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高碳排产业基础设施升级改造等方面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如果在西部地区建立完善的低碳金融体系,就能够将全社会资本甚至国外资本有效聚集起来,通过金融资本与低碳实体经济对接的实现,引导资金流向节能环保企业和项目,推进西部地区低碳经济稳步发展。

  首先,建立“绿色信贷”,大力引导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对节能环保型企业进行信贷支持和倾斜,同时限制高碳排企业的信贷条件和规模。其次,鼓励建立针对低碳技术创新研发的风投机构,从一项低碳技术的研发到成功投入应用过程中往往存在比较高的风险,正是因为这种低碳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过程中的高风险,使得低碳技术产业化发展在实际中受到制约。因此,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建立并扶持一批低碳技术发展的风险投资机构,向这些风投机构提供政策优惠,以承担企业在低碳技术研发和实施产业化过程中可能遭遇的风险。最后,立足区域发展实际,由相关地方财政出资建立地区性政策性银行,并提供税收减免,旨在以低息贷款等方式给予环保企业资金支持,帮助相关企业解决在低碳发展实际中面临的资金瓶颈问题。同时,政策性银行需要建立严格的信贷审批程序,保证贷款资金真实性和安全性。

  4. 加强区域间低碳发展的合作

  整个西部地区面积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约70%,囊括了12个省区市,由于地理位置以及资源禀赋的差异,各地区的发展极不平衡,所以面临的二氧化碳减排压力以及减排技术难题也不尽相同,若各区域间能够加强交流与合作,无疑对整个西部地区的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市场分割的消除和彼此间的优势互补也有益于促进区域的协调平衡发展。

  西部地区可从以下方面加强与其他区域低碳发展合作:第一,积极构建多重区域间合作框架。在当前国际减排和国内环境保护双重压力之下,西部地区要实现可持续低碳发展,就需要加强区域内部合作与交流,跨越地理位置障碍,真正实现优势互补。同时,增强与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合作。第二,增强区域间低碳技术的研发合作,共享创新成果。技术创新是目前西部地区低碳发展的核心,西部地区各省份需要依据自身特色积极融入地区间或国际性低碳技术研发活动,并通过无偿或者低价转让的合理方式从发达的东部地区引进并吸收先进的二氧化碳减排技术,提升不同区域以及区域内部的科技创新水平。第三,拓展区域间低碳领域投资合作。新能源产业作为西部地区低碳发展的重头戏,势必会成为各区域投资合作的热点领域,也会成为地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西部地区应依据本身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积极寻求东部地区资金及技术投资,加强区域之间低碳发展合作。

  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债务去杠杆刻不容缓

  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经济对债务的承受力减弱的客观事实,蓝皮书对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债务杠杆水平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发现,西部地区整体政府债务风险较大。2016年,全国地方政府负债率为19.85%,有14个地方政府负债率超过全国水平,其中西部地区除西藏外,有11个地方政府的负债率超过了全国水平,占全国地方政府数量的35.48%,占超过全国水平地方政府数量的78.57%。因此,为保障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债务去杠杆刻不容缓。

  蓝皮书提出了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债务去杠杆的政策建议:一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财税体制改革,通过制度供给与制度创新对政府权力和市场权利重新配置,明确其权力界限,理顺其经济关系;二是健全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将地方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体系,对债务的举借、使用及偿还实行严格的预算管理;三是明确地方政府债务类型及偿还责任,明确区分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地方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及地方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三种债务类型及其不同的偿还责任,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四是积极化解存量债务,多渠道降低存量债务规模;五是严格控制增量债务;六是剥离融资平台的政府融资职能,按照市场化原则进行债务处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