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林跃勤、复旦大学周文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新兴经济体蓝皮书:金砖国家发展报告(2017)》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合作是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主旋律,也是每一个参与主体借力发展的强劲引擎。积极参与各种合作机制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加速自身发展的重要选择。对于后发国家而言,借助合作红利弥补发展短板是加速发展和后发赶超的关键因素。但集体合作机制成效既是机制参与者付出与收获的结果,也是影响和决定该机制存在、发展及前途命运的因素。
金砖国家致力于借助合作优势实现共享发展,其合作机制业已走过十余年历程,不断拓展、巩固、强化,如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基金已经设立并运行,开始为金砖国家的重要建设项目提供金融产品和为金融稳定提供支持;金砖国家连续成功举办了8届峰会以及一系列的部长级会晤,建立了其他领域和层次的会晤和交流机制,为金砖国家重大合作奠定了稳固基础;金砖国家共同参与成立亚投行、促进了参与者彼此互补优势的发挥以及增长;金砖国家通过协商机制在诸多国际问题上协调立场,提升了在国际舞台的话语权;等等。但也得承认,金砖合作机制并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合作机制本身尚不成熟稳固,机制化、法制化不足,导致其稳定性、可预期性及效率性不高等,均是金砖国家合作机制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因此,深入探讨集体合作机制建设与合作效率之间的内在规律以及通过机制建设达到提升合作成效的机理与途径,就成为成长中的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研究的焦点以及创新、成熟发展实践的核心问题。
蓝皮书在对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推动作用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对创新该合作机制对于提升集体合作成效、提高合作机制生命力、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大意义、存在的挑战和短板、应取的对策思路等进行分析,还对“金砖五国”经济发展最新态势及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状况进行了分析。
合作机制完善将促进金砖国家发展模式转变和稳定持续发展
蓝皮书指出,通过共建合作机制深化合作,金砖国家能够为加强各项合作增强凝聚共识、强化意志、引导行动、保障落实,加强发展战略与发展模式、发展经验的交流比较和借鉴,合理解决内部竞争,包括推动各成员国的贸易便利化[指合作国家间简化和协调贸易手续,包括贸易所需数据的搜集、展现、交流和处理,如进出口手续(许可、检验和海关等)、支付、运输形式、保险和其他金融要求]、解决贸易矛盾,大大减少经济合作成本,及时协调各方利益,提高各自发展潜能、促进战略优化、资源共享和共赢发展,还可以提升金砖国家的整体竞争力,追赶其他经济合作组织。
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对金砖国家务实合作的积极影响逐渐扩大
蓝皮书指出,逐渐健全的合作机制对合作实践产生的支持保障和激励作用日益显现。如历次峰会宣言形成的银行、金融及货币政策合作,推进全球金融治理共识及相关决议等促成了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基金的建成和运行以及亚投行的成立,为促成金砖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的份额权和投票权的增加提供了强大支撑;金砖国家工商理事会的成立及深度合作促进了金砖国家贸易便利化以及经贸投资活动的活跃和繁荣等。
尽管金砖国家合作机制逐渐完善和对金砖国家各项合作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是,现有的合作机制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第一,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尚不够完整和健全。虽然金砖国家合作不断拓展、深化和稳定化,但迄今金砖国家合作机制还是主要涉及经贸、金融、全球治理协调等少数领域的立场协调的松散合作机制。同时,缺乏常设机构和统一的约束性规范文件。目前金砖国家建立起来的经济合作机制主要是领导人峰会主导下的多论坛式的态度交流,各成员国就双边或多边的合作内容达成协议后签订合作文件,合作事项由金砖国家事务协调人和副协调人(各国设定一名协调人和一名副协调人,一般由外交部副部长或部长助理担任)负责督办,没有像其他经济合作组织(如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欧洲联盟等)设立各类委员会和秘书处等专门的常设机构用以统一协调各成员国的经济合作事务,也没有签订统一的对违约方所设定的约束性规范文件,没有签署诸如《北美贸易协定》那样的约束性文件。由于五个成员国规模实力差距较大,对合作机制的投入以及所愿意分担的权利平等之间难以达到均衡。如中国愿意分担更多的应急储备基金等的份额,但其他成员国不愿意承担更多,又不愿意中国出资更多。这不利于个别成员自愿做出更大投入。金砖合作机制的治理结构也不够合理,基本由政府主导,企业、团体、民间组织及智库等其他非政府主体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尚有欠缺,不利于利用集体智慧探索并完善高效可行的合作机制。
第二,合作机制对于全面务实合作的支持维护功能不足。金砖国家间的合作还缺乏稳定的激励机制与保障机制,各成员方对合作决议的执行积极性和力度缺乏一致的要求以及考评奖惩措施,只能依靠各成员自觉。金砖国家合作机制迄今还只是一种对话、磋商层面的松散软机制,尚未形成协商一致的指导性规范,缺乏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合作协议,缺乏日常事务处理沟通协调机构以及信息交换机制,对在合作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的摩擦和争端缺乏权威争端仲裁机构,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第三,合作机制的代表性、广泛性及稳定性不够。目前,金砖国家成员经过2010年12月扩员之后其成员也只有5个,其成员数量与欧盟、东盟、南美国家共同体以及环印度洋联盟等相比偏少;在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的代表性不强,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土耳其、尼日利亚等重要新兴大国没有被纳入其中;与其他一些多边组织相比,综合实力也不够,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和影响力自然受到限制。迄今,金砖国家还没有明确表示有接纳其他新兴经济体成员的计划及制度。在没有明确成员国的加入和退出程序的条件以及形成纲领性文件之前,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组织及运行的可预期性和稳定性仍然存疑。
第四,金砖国家各自与其他合作机制的复杂关系制约着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完善。金砖国家各成员国分属于不同大洲,出于经济与其他利益考量均参与了不同区域合作机制和国际合作机制,这些机制有些是排他性合作机制,对于其参与金砖合作机制形成复杂关系,有些甚至是对冲关系。巴西是2004年12月8日成立的南方国家共同体、美洲开发银行的成员国。美洲开发银行和南方国家共同体具有成立时间早、有地域文化共性、组织机构完善的优势,巴西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以及西方发达国家压力,会把更多精力和资源用于这些经济合作组织的运作上,因此也会影响其参加金砖国家自贸区建设的考量。俄罗斯是上合组织成员以及欧亚经济联盟成员等,特别是俄罗斯正大力推进欧亚经济联盟一体化进程,可能会分散其深度参与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精力。印度和南非同属环印度洋联盟成员国,不排除印、南两国在对外政策上更加注重发展环印度洋联盟内的合作关系。南非还是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的成员国,南非参与的两个经济合作组织更符合其内部需要和地区利益,机构设置和宗旨都比金砖国家更有凝聚力。中国是亚太经合组织、中日韩合作两个经济合作组织以及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国,这三个组织都有常设机构和秘书处,其中上合组织还设有上海合作组织实业家委员会和银行联合体。可见,各成员国会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态势和自身利益的侧重点来选择经济合作对象,如果不理清和适当处理金砖国家各成员国这种与其他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错综复杂的关系,势必会弱化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作用,通过其他经济合作组织获得从金砖国家机制内可以获得的资源、利益,会对金砖国家机制产生替代、竞争作用,会阻碍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本身的深化与效能提升。
第五,合作机制的严肃性和执行力亟待加强。现有的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建基于会晤、商谈的意向、宣言,以及具体事项的合作备忘录等,具有原则性、意向性、协商性等特点,而缺乏规范合同、法律条约等制度化、专业化、规范化水准,因而其权威性、严肃性、约束性不高。这些决定了金砖国家达成的合作决议的可执行性、可操作性和实际效果得不到稳定、持续的保证。
第六,健全合作机制的自觉性和能动性不强。金砖国家各方在对待合作机制的态度以及在相关利益层面存在一定差异,如印度媒体关于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建立意味着印度协助中国创建一个中国主宰的世界等论调会影响各方对合作机制建设的认同。金砖国家价值观和政治体制等差异较大。金砖国家内部凝聚力不足,尚未形成一个权威的龙头和核心,印度和俄罗斯大国抱负炽烈,特别是印度和中国存在领土争端,互信度较低。金砖国家共同推进机制建设的愿望和决心不足。有些成员害怕合作机制的固化、完善和强制化可能给成员带来较多的约束,降低自主性和灵活性,如有关成立秘书处的提议早已提出,但各方因其设置地点、人员组成、职责等一系列问题难以协调,一直未做出政治决定。
第七,合作机制建设能力不够强。一种合作机制的创新、完善和强劲有力、高效,需要较强战略投入保障,包括物质、设施、人力、资金等的投入,也包括合作倡议、战略规划、制度建设、运行经验等层面的能力。金砖国家在建设、完善金砖合作机制方面时间不长,目标共识和经验不足,制度建设能力不强,创新精神不足,高层次复合人才缺乏,物质投入方面也不够齐心,因而,合作机制建设进度不够快。此外,强化合作机制建设还需要解决合作国家相距遥远不够聚集的地缘不利因素。
金砖国家经济实力大幅提升,责任和义务不对等愈加突显
21世纪前十年,全球政治经济一直处于多极化加速发展进程之中。金砖国家凭借廉价商品、丰富资本、充足劳动力、巨大潜在市场等优势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近年来,金砖国家通过多种途径对现有全球治理体系开展了许多意义深远的改进,以期构建更加公平的全球治理体系。但和发达国家经历过的情形相类似,金砖国家在创新全球治理的过程中同样会遭遇集体行动难题的困扰,许多存在共同利益的地方或场合并未形成集体行动。造成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全球治理问题的核心与实质是解决集体行动困境,即如何在全球层次上通过多元主体合作来供给全球公共产品的问题。全球治理体系中没有像一国中央政府那样能够维持全球秩序的全球权威治理机构,任何国际机构在全球或地区范围内都没有征税权,至多是在不同全球问题领域提供不同程度的治理机制,从而造成全球治理活动普遍面临因为治理行为融资困难而使全球公共产品供给下降的问题。由于公共产品具有天生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搭便车”等集体行动困境是全球公共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的必然结果。全球治理的潜在集体行动受益者都想不劳而获地搭便车,同时又不情愿让别人搭自己的便车;既想从中性公共产品的分配中受益,又避免在非中性公共产品分配中利益受损。金砖国家经济实力在不断增强,其参与全球治理的意愿与能力也都得到了大幅提升。如前所述,金砖国家对全球经济治理和可持续发展领域有着强烈的合作意愿,并在全球经济治理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治理创新。而在全球治理的其他领域,由于治理行为体面对相同全球问题时感受到的利害关系不同,治理行为体参与全球治理的领域偏好也不一样,金砖国家各成员国之间、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与其他治理行为体之间就特定领域的治理积极性和投入成本互有高低,客观上影响了金砖国家创新全球治理整体作用的发挥。
以全球安全治理为例。凭借拥有绝对领先于金砖国家其他成员国的军工产品质量,俄罗斯在2014年和巴西、南非等国探讨了在金砖国家框架下联合研发武器和军事装备的有关事宜;国际航海安全和信息通信技术安全等领域的合作问题是2015年乌法峰会金砖国家讨论的重要议题。但就目前情形来看,作为当代大国关系的全新演绎和表达,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也并没有成为政治军事同盟的倾向。又以全球气候治理为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难以达成共识,发达国家不作为和发展中国家难以作为现象突出。在西方国家垄断着全球利益分配的主导权的背景下,由美欧主导的国际秩序总是希望发展中国家能够就全球气候变暖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与义务。比如力图逃避造成气候问题的历史责任,极力强调气候治理的成本应更多地由发展中国家承担。而这对巴西、南非、印度和中国“基础四国”(BASIC)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其中的责任与义务并不对等。因此,全球气候治理陷入“治理失灵”的境地。
诚然,全球治理体系随着世界经济结构的嬗变而调整。但伴随着新兴经济体经济实力增长到来的,并不始终是发达国家全球治理权的主动让渡。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不可避免地削弱了发达国家的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全球治理改革必然会面临发达国家的拖延和阻挠,同时还有发达国家推进全球治理改革意愿的下降。2012年以来,由于自身经济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有所恢复,发达国家对新兴经济体参与全球治理的欢迎度和容忍度明显下降,现有全球治理模式的发展并没有与新兴经济体实体经济的发展同步。以全球经济治理为例,G20本应是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改革的重要力量,但欧美等国的G20政策始终具有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其推动G20机制由部长级会议升格为领导人峰会仅仅是为了应对危机之需,并不会听任新兴经济体坐大和G20机制坐实,以致动摇欧美等国的全球经济制度的霸权。另外,后金融危机时代西方发达国家和主要新兴大国之间相对实力发生逆转,使G20未来的发展面临许多机制上的困难。
共建“一体化大市场”是金砖国家未来深化合作的大方向
2013年3月的南非德班峰会,习近平在发表的讲话中就已提出“一体化大市场”的设想,金砖国家要朝着“一体化大市场”的目标迈进,并将之与宏观经济政策相协调,以金砖国家为领导带动发展中国家合作发展,共同拉动全球低迷的经济,为世界经济增长做出贡献。此外,习近平还指出,朝着目标发展的同时还应兼顾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始终将互利共赢作为首要目标。笔者曾经就金砖国家未来合作方向做了深入的研究,如运用GTAP模型全面分析了金砖构建自贸区的可行性,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构建自贸区对于金砖国家来说是利远大于弊的。习近平在2014年7月福塔莱萨峰会上再次提及,若要构建更紧密的经济伙伴关系,金砖国家应以“八字精神”为指导,坚持开展全方位经济合作,在经贸领域探索建立“一体化大市场”,实现海陆空大联通,在金融合作方面构建多层次大流通,在人文领域推进各国人民文化大交流,共同带动全球经济可持续增长。2015年俄罗斯乌法峰会上,各国通过制定《金砖国家经济伙伴战略》为金砖国家未来几年的经贸合作制定了规划蓝图,发掘亮点,并再次强调建立“一体化大市场”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在共建金砖国家“一体化大市场”的过程中已由虚论转为实干。
迄今为止,金砖国家举办金砖峰会已有8次,各国在金融、能源、气候变化、农产品等一系列重要议题上均已达成共识,并已取得重大成果。随着金砖国家合作的脚步不断迈进,合作的领域不断拓宽,金砖国家间的贸易往来也日益紧密,但合作紧密的同时,各国经贸竞争也随之加剧,利益冲突也愈加显现出来。因此,在保证金砖国家之间合理的竞争限度和竞争力的同时,能继续深化金砖国家间及其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合作,促进双赢发展,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在笔者看来,构建金砖国家“一体化大市场”不失为一种有效改善合作不力状况,改善贸易环境,实现自由贸易的良策。
金砖国家智库的建立将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
蓝皮书指出,智力资源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提高生产效率必不可少的资源。如何加快金砖国家合作的进度以及推动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进一步完善?这需要金砖国家通力合作,共同建设一批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专业化高端智库,同时为日后金砖国家合作机制进一步深化提供更专业化的人才,金砖国家应更进一步制定智库建设的制度规范。
目前金砖国家已经认识到智库建设对金砖国家合作模式的影响,因而中国和俄罗斯主导了“金砖国家大学联盟”和“金砖国家网络大学”的建设。金砖国家大学联盟秘书处分别设在中国和俄罗斯的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乌拉尔联邦大学。“金砖国家大学联盟”共有“金砖五国”38所高校参与,其中中国19所,俄罗斯7所,巴西5所,印度2所,南非5所。而“金砖国家网络大学”共有“金砖五国”55所高校参与项目,每个国家各有11所高校参加,各成员国拟在能源、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安全、金砖国家研究、生态和气候变化、水资源和污染处理、经济学这六大领域展开合作。除了大学联盟提供智力支持外,金砖国家经济智库也于2011年11月建立起来,成员主要由金砖国家的智库、前政府官员、学者及其他国对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感兴趣的研究者构成。
目前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中的智库平台已经搭建起来,但是要利用好已经建立起来的“金砖国家大学联盟”“金砖国家网络大学”“金砖国家经济智库”这三大平台,切实地推进金砖国家高校间青年学生的学习平台的搭建,同时要利用高校科研和学科的优势,培养金砖国家团队的科研人才,为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进一步深化提供支持。另外,学术性的智库不能和经济主体发生脱离,智库也应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金砖国家工商理事会开展事务性的项目合作,这样有利于智库更好地协调金砖国家在国际组织中的立场。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