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新闻动态

报告精读 | 电子政务蓝皮书: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2017)
来源:皮书说  作者:本网转载   发布时间:2017-08-09

  2017年7月22日,国家行政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电子政务蓝皮书: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2017)》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电子政务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让居民和企业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大力推行,必将对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也将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

  2017年度蓝皮书的主题是:“互联网+”创新政务服务新模式。报告在分析总结我国电子政务和“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上,重点围绕顶层设计、政策实施、发展路径、最佳实践、技术支撑等方面,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探索“互联网+”环境下优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改善营商环境的发展路径。

  电子政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将成为我国网信事业发展的新动力

  2014年2月,中央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习近平总书记担任组长,体现了最高决策层加强顶层设计意志、保障网络安全和推动信息化发展的决心,是全面实施网络强国战略迈出的重要一步,标志着国家在“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信息化领域的统筹协调力度空前,必将推动我国网信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电子政务已经成为国家信息化建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的成立,对推动我国电子政务组织体制创新势必起到重大推动作用。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已经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从初期“一把手工程”逐步向法治化、制度化、专业化的电子政务治理体系转变,需要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推动中国特色电子政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宏观层面,要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加强电子政务新理念引领和顶层设计,完善电子政务治理主体、治理结构、运行机制、相关制度等重要方面的组织制度安排,推动中国特色电子政务治理体系建设。

  微观层面,要强化中央和地方网信领导小组工作机制,推动《电子政务法》立法进程,探索建立专职的、参与决策的、有协调权力的政府总信息师制度;加强信息化工作的统一归口管理和加大管控力度,形成“一把手”挂帅、总信息师具体领导、信息化部门统一组织实施、业务部门全面参与、全体干部群众深度配合的电子政务工作体制机制。要明确电子政务专项预算,确保投资质量。建立电子政务绩效考核制度,作为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

  一体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成为电子政务发展的新趋势

  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推向纵深的关键环节。2016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为解决地方和部门互联网政务服务中存在的网上服务事项不全、信息共享程度低、可办理率不高、企业和群众办事不便等问题,提供了有效的依据。2017年1月,《“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的出台,为“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标准规范,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

  践行“五大发展理念”,以人为本,建设跨层级、跨地区、跨部门、跨系统的一站式“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优化政务服务流程,创新政务服务方式,推进政府大数据开放共享,打通各类信息孤岛,推行公开透明服务,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持续改善营商环境,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最大程度利企便民,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共享“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成果,成为我国电子政务主流趋势。

  总体国家安全观将成为引领电子政务科学有序安全发展的新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国家网络安全法规定“提供公共通信、广播电视传输等服务的基础信息网络,能源、交通、水利、金融等重要行业和供电、供水、供气、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的重要信息系统,军事网络、设区的市级以上国家机关等政务网络”统称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在全球化网络时代,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是社会民生、经济发展和政府事务等赖以运转的神经网络,是各项事业顺畅运行的生命线,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一旦遭受破坏或袭击,可能导致大规模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甚至威胁相关产业的命脉。

  电子政务本质安全即全面安全,它致力于改变传统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亡羊补牢式的事后安全管理方式,把防范安全漏洞和预防安全风险的关口前移,坚持从源头抓起,通过安全管理理念和体制机制创新、政府和企业网络安全信息共享机制建立、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人才队伍培养、网络和信息核心技术及设备的自主可控、关键基础设施和重要领域信息系统及数据的安全可控等多措并举,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堵塞一切漏洞,从根本上发现和消除风险隐患。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必须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统一实施。因此,电子政务系统作为我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核心,把本质安全理念和方法贯穿于电子政务系统自身及安全保障体系的设计、建设与运营全过程之中,是全面落实国家网络安全法的必然要求。

  省级政府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整体排名:浙江居首位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普及,提升新常态下网上政务服务水平,已成为政府管理面临的新课题。蓝皮书从服务方式完备度、服务事项覆盖度、办事指南标准度、在线服务成熟度四个维度出发,对32个省级政府网上政务服务能力进行了评估,评估报告显示,我国省级政府网上政务服务能力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区域间仍存在差距,亟待缩小。

  蓝皮书分析指出,省级政府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指数平均值为77.70,17个省级政府的指数超过全国指数平均值,占比为53.13%。与2015年相比,超过平均值的省份增加2个。

  省级政府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整体排名通过对省级政府的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指数进行排名,浙江、贵州和江苏3个省级政府的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指数为非常高(超过90),占比为9.38%。

  另外,蓝皮书通过对比2015年和2016年各地区排名得知,近年来,浙江、贵州、江苏、福建和广东等地区,以“互联网+”思维转变传统观念,通过创新政务服务方式、优化服务流程,促进政府职能“大转变”、政务数据“大整合”、行政效能“大提升”,网上政务服务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近两年来在调查评估中表现较为稳定,成为引领发展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典型示范。江西、山东、重庆等地区,以推行行政审批标准化和构建“全省一张网”作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提升政务服务能力的突破口,省级统筹的一体化平台相继上线开通,政务服务标准化和网络化水平显著提升,区域网上政务服务能力进步明显。湖南、湖北和四川是全国较早依托互联网开展政务服务的地区,但出于其他省份推动网上政务服务工作力度较大,加之自身网上服务平台迭代更新相对滞后等原因,2016年排名有不同程度的退步,网上政务服务工作进展相对缓慢。西藏、河南、内蒙古和新疆等地区近两年排名相对较为靠后,推进力度需进一步加大。

  蓝皮书分析华东、华北、华南、华中、东北、西南、西北七大地理区域内各省份数据可知,华东和华南2个地区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总指数较高,东北地区紧随其后,以上3个区域的总指数平均值总体上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华北、西北、西南和华中4个地区的总指数平均值相对较低。

  调查发现,目前“互联网+政务服务”整体上处在政府强力推进的良好发展环境中,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整体来看,虽然各地区在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上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较为突出。综合两年评估数据分析来看,发展较好的省份大部分集中在东部地区,由于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受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社会公民认知度和参与度、人力资源等因素影响,在硬件建设、软件建设和应用服务上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西部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可能成为“互联网+政务服务”整体发展的短板。下一步,应在“网络强国”、“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契机下,以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加大对西部地区信息化建设的扶持力度。

  我国电子政务在线服务深度不断加强

  为便于了解各事项办理目前实现的网上服务深度,蓝皮书将在线服务深度分为信息公开、单项服务、交互服务和在线办理四个标准阶段。

  调查发现,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各省直部门负责实施的行政许可事项中,100%的事项已经实现政务服务事项信息的全面公开,申请人可以通过网站查看事项的相关信息和办事指南,但相关申请材料的表格(文本)信息无法提供网上下载,需到现场领取填写。80.41%的事项在信息公开的基础上,实现了单项服务提供,相关申请材料的表格(文本)可在网上下载,但无法在网上提交,仍需到现场提交办理。62.33%的事项在单项服务的基础上,实现了双向处理,申请人不仅可以下载文件,还可以在线提交相关申请材料进行预审(预受理、预约)。56.47%的事项在交互服务的基础上,实现了在线办理,申请人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在线预约、预审、受理、查询、咨询等服务。

  另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10个地区纳入权力清单的行政许可类事项已有实现全程网办(在线提交资料、办理、核准,审批结果物流递送,整个办事过程无须到现场)的事项。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标准规范,“互联网+政务服务”持续健康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4月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统筹发展电子政务,构建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让居民和群众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为加强全国一体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服务体系顶层设计和标准化建设,根据统一部署,国办电子政务办组织编制了《“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以下简称《建设指南》),《建设指南》已于2016年12月以国办名义印发到各地区各部门。《建设指南》围绕助力“放管服”举措落地见效,提出了规范行政权力运行、优化政务服务供给的信息化解决路径和操作方法,对于推动各地区各部门“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规范化建设、促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持续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随着政府职能转变的不断深化和信息化发展的不断深入,网上政务服务已经成为政府为社会和公众提供服务的重要方式,“互联网+政务服务”正逐步成为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的新方式、新渠道、新载体。可以说,当前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恰逢其时,有基础、有条件、有动力,是各级政府深化改革、主动适应形势的重大举措,对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服务效率,深入推进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加快形成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全国一体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和服务体系顶层设计,既是落实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也是当前各地区各部门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迫切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在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由于分头建设,部门、地区差异大,办事事项不全面,办事服务信息的标准化、精细度和便利性不够,线上线下联通不畅,跨地区跨部门信息共享难、业务协同难,安全保障、身份认证等基础支撑不足等问题已逐步显现。不少地方部门的同志反映,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的全局意义,在顶层设计方面如不及时予以统一研究部署,将会形成新的信息孤岛和信息碎片化,迫切需要从国家层面加强统筹,从技术和内容层面同步对各地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加以规范和引导。

  为落实领导同志关于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重要指示精神,国办电子政务办重点围绕“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信息共享、互联互通等方面,推动相关试点示范和技术体系建设。一是组织有关省市开展试点示范。2016年初以来,围绕政务服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国办电子政务办组织江苏、浙江、贵州、甘肃和青岛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试点工作,解决一批制约全程网上办事的堵点和痛点,提升政务服务的一体化支撑能力,探索实现跨地区跨部门信息共享的有效方法,初步建立分类清晰、客观全面的评价考核体系。试点工作得到国务院领导同志充分肯定,同时也为提高《建设指南》内容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提供了范例和经验。二是组织编制“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编制《建设指南》既是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重点任务,也是“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关键环节。《建设指南》编制工作历时近一年时间,得到了各地区各部门的大力支持,我们力图通过指南的编制,从充分发挥信息化作用的角度,围绕打通“互联网+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提出实现路径和操作方法。

  政务大数据建设面临四方面挑战

  政务大数据的来源不同于其他行业和领域的大数据,有其独特的含义和价值。数据来源多样复杂,政务大数据来源大致可包含以下四类。第一是业务数据。政府在权力行使过程中采集和产生的数据。特征是价值密度大、以架构化数据为主。第二是社会化数据。银行、水电、交通等企业、公民在社会活动中产生的数据。特征是相对集中、体量大、价值密度中等。第三是互联网数据。在互联网上活动时产生的数据,部分反映社会活动状况。特征是数据分散、体量大、结构多样。第四是物联网数据。通过互联网设备采集获得的气象、环境、影像等数据。特征是体量大、高增长、噪声大。

  政务大数据建设面临大容量、多类型的政务数据,数据安全问题突出,管理数据要求高。其中如下挑战,需要建设者重点关注。

  (一)平台服务能力的挑战

  通过构建不同类型数据融合的大数据平台,支撑数据统一存储、统一管理、构建多样化应用,但随之而来需要面对几种典型问题,首先利用同一个大数据平台支撑不同部门、不同的应用系统构建各自的大数据应用,如何能避免应用对平台资源调用的冲突;在构建了融合的大数据平台后,如何在共享数据资产的同时,保证数据权属的完整性,有效避免数据资产的泄露。

  (二)数据处理能力的挑战

  随着政务大数据的增加,各类新的数据类型层出不穷,对数据处理能力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一方面,随着政务相关数据来源范围的扩大,以及音视频内容的增长,每天都会有海量的增量数据生成,对这些数据及时进行抽取、转换、加载的批量处理,将面临巨大挑战。另一方面,对数据的实时处理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政务服务即办件比例的提升,信用体系对外即时响应服务的扩展等,都要求对各类数据及时进行有效性验证。

  (三)数据安全的挑战

  大数据的安全与传统信息安全相比变得更加复杂,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大量数据汇集,其中包括大量政务服务数据、用户信息、个人的隐私和各种行为的细节记录,这些数据的集中存储增加了数据泄露风险;其次,因为一些敏感数据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并没有被明确界定,很多基于大数据的分析需要考虑到其中涉及的个体隐私问题;再次,大数据对数据完整性、可用性和秘密性带来挑战,在防止数据丢失、被盗取、被滥用和被破坏上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

  (四)数据融合共享的挑战

  数据的海量增长伴随着有用信息的不足,想用的、能用的数据无处可寻,可用的、可信的数据极端匮乏,政务领域的海量数据多处于“休眠”状态,真正用于提升业务效率、改变业务流程、变革业务发展的应用并不多。有些职能部门对数据的共享开放消极被动,有些部门基于风险的考虑不愿将业务数据拿出来与其他部门共享,有些部门限于信息壁垒和标准缺失无法共享开放。

  电子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政务应用移动化的困惑

  在当今时代,人们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都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大家更多地利用碎片时间、通过移动应用进行购物和接受各种各样的社会服务;同时社会信息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传递、商务交流、社交活动等越来越多地通过移动方式来进行;我们也关注到信息载体也在发生变化,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信息不仅仅通过网站,还通过多端、多屏、多渠道进行传播。信息从单点传播向多点的链式传播发展,以裂变的方式在人和人群之间传递,速度更快、空间更广以及交流互动更多。

  政务服务也有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公众更希望随时贴身的服务,通过网络和EMS就可以足不出户完成办证、补证等服务。和电商一样,政务服务也在逐步向移动化发展。政务服务的移动应用如何实现多端协同开发,如何实现资源复用和共享,开发的架构如何更加合理以及怎样降低开发成本?这些都是政府在开发移动应用的时候常碰到的问题,主要的困惑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移动政务应用开发的难度比较大

  开发难度之所以大,是因为普通的PC互联网开发只需要开发一个应用,要么用Java开发,要么用php等语言开发。但是移动应用涉及的开发语言比较多,开发架构也更加复杂。目前国内的安卓手机有各种大小屏,使用安卓操作系统的手机大概有5000多种,操作系统的厂商也各不相同,这就给开发者带来了巨大的开发难题;苹果的IOS也有各种不同版本和大小屏幕的兼容性问题,苹果新款手机的适配、开发模式的调整升级等也给开发带来了难题。

  (二)移动政务应用的开发成本比较高

  移动应用开发人才的稀缺,造成移动应用开发的成本居高不下,这除了人力成本上升之外,还跟移动开发工程师需要掌握技能的复杂度上升分不开,移动开发工程师不但需要掌握移动端的开发知识,还要了解Server端的开发技术,还需要懂得UI设计。只有综合能力强的工程师,才能开发好一款优秀的移动产品。

  (三)移动应用的测试较为复杂

  除了常规的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测试外,对各类安卓系统手机平台的兼容性测试将是最大的挑战。开发一款好的App,大量的时间不是放在开发上,而是放在了华为、联想、oppo等各类高中低端安卓手机的各种复杂测试环境和测试场景方面。

  (四)是否应该保留独立的政府服务品牌

  当前很多政府的移动应用分别借助于微信公众号、微博和支付宝城市服务等提供的多渠道、多方位的服务,到底政府是否需要一个政府独立品牌的App?我们说,政务服务作为一项服务,当然也是有口碑、评价以及品牌的。微信公众号、微博和支付宝城市服务应当是增加了政务服务的入口和渠道,实质是对移动政务服务的一种导流。我们不应当牺牲独立的政府服务品牌,相反只有树立独立的政务服务品牌才有利于政务数据的落地和沉淀,有利于对政务服务的评价、监督以及完善。

  (五)移动政务应用后期运维和推广的缺失

  移动政府分散开发、分散推广的局面已经注定各种政务应用服务的失败。是否应当由一个统一框架实现政府各类移动应用的集约化,让各级政府部门可把精力花在业务应用的二次开发上,这样移动政务应用就汇聚于一个总的平台之上,可以统一进行运维管理和推广。政府不仅可以集中推广资源,快速提升下载量、使用频度以及用户黏度,而且数据流量分析以及安全运维保障等都可以由平台总体考虑,必然会节省大量的资源、精力和投入成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