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2017年4月14日,由香港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医院蓝皮书:中国医院竞争力报告(2017)》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中国医院竞争力报告(2017)》由香港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策划,本书主要是根据艾力彼“第三方医院分层评价体系”十大系列排行榜,对2016年度的排名结果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研究、总结分析而成的年度行业报告。全书主要包括总报告、分报告一、分报告二以及专题报告四个部分。医改已经进入深水区,当下分级诊疗的关键是区域均衡发展和县级专科服务能力建设。希望《中国医院竞争力报告(2017)》的出版,能够为医疗业界提供科学、客观的参考依据。
全国顶级医院100强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
医院蓝皮书以医疗技术和学术影响力为核心评价出了中国顶级医院100强。分析结果:顶级医院100强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华东、华北强于其它区域;门急诊量和年住院手术量较前年度增幅较大,床位和医务人员负荷不断增大。顶级医院的发展要考虑区域差异、遵循适度增长模式。
从竞争力要素层面上看,医疗技术和学术影响力是衡量顶级医院竞争力水平的核心要素,医院规模要遵循适度增长模式。 顶级医院100强中高校附属医院比例高,平均竞争力水平高于非高校附属医院。100强医院与其他榜单的交叉部分少,省部级的综合性医院是顶级医院100强的主要组成成员。
蓝皮书指出,顶级医院100强的地区分布和竞争力指数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七大区以华东和华北地区实力最强;省域(省市区)分布以北京、上海、广东为中心,呈辐射状递减;城市分布集中在直辖市、省会城市以及少数地级城市。顶级医院100强的竞争力排名分布与当地人均GDP有一定的正相关性。
下图为顶级医院100强前20名
社会办医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抓手
蓝皮书指出,医疗资源的均衡化是人民健康权的保障,是分级诊疗有效落实的重要指标。打破医疗资源,特别是优质医院资源的不均衡,需要动用多方面的力量,包括各级政府、各级医院、各种类型社会资本,通过技术协作、医疗联合体、托管等方式让各级医院,尤其是县级医院这一覆盖人群最广的医疗服务提供主体均衡发展而壮大起来。
2016年8月19日至20日,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是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履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际承诺的重大举措。未来15年,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健康首次成为国家战略。
《纲要》指出,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优先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推进和实现非营利性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同等待遇。
第一,鼓励医师自由执业。鼓励医师利用业余时间、退休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业或开设工作室。
第二,放宽办医条件。个体诊所设置不受规划布局限制。破除社会力量进入医疗领域的不合理限制和隐性壁垒。逐步扩大外资兴办医疗机构的范围。
第三,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支持保险业投资、设立医疗机构,推动非公立医疗机构向高水平、规模化方向发展,鼓励发展专业性医院管理集团。
政府鼓励社会办医加快了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健康服务领域。上市公司并购公立医院、医疗集团收购企业医院、医疗集团和公立医院联合办医、国外资本兴建独资医院等案例在2016年陆续呈现。
政府鼓励社会办医,一方面增加社会供应,另一方面完善社会医疗服务体系,满足不同层次医疗服务需求,从市场总量、专科定位、市场需求等多角度促进医院发展的均衡性。
我国医院各项指标稳步提升
蓝皮书分析指出,中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进入第十三个五年计划。在过去的一年,医院各项指标稳步提升。
(一)医院数量
医院数量在增长,2011年中国医院有21979家,2015年增加到27587家,其中公立医院有13069家,较2014年减少245家,非公立医院14518家,较2014年增加1972家。公立医院数量连续两年下滑,非公立医院数量继续增加,并首度超过公立医院的数量(见图1)。公立医院数量的减少,主要是因为公立医院改制为非公立医院。非公立医院数量的增加,既得益于公立医院改制,又受益于社会资本新建。
2015年,全国共有非营利性医院有18518家,较2014年增加813家,增幅为4.59%,营利性医院有9069家,较2014年增加914家,增幅为11.21%。营利性医院增幅超过非营利医院增幅,背后是商业性的社会资本加速进入或者非营利性医院转为营利性医院,为进一步商业化,如医院上市做好准备。
从医院等级来看,2015年,全国三级医院2123家,较2014年增加169家,二级医院7494家,较2014年增加644家,一级医院8759家,较2014年增加1750家。医院等级体系呈现金字塔结构。一级医院数量在2015年有明显增加,是等级医院数量增加的主要来源,其中主要是民营一级医院的增长。
(二)实际开放床位
2015年,中国医院实际开放床位数5330580张,较2014年增加369419张,增幅为7.45%。其中,2015年,公立医院实际开放床位数4296401张,比2014年增加170686张,增幅4.14%,非公立医院实际开放床位数1034179张,比2014年增加198733张,增幅23.79%。非公立医院实际开放床位数首度超过100万张,增幅远远超过公立医院。
(三)卫生技术人员
2015年,中国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是5.83人,较2014年增加0.27人,增幅为4.86%。
2015年,中国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是2.22人,较2014年增加0.1人,增幅4.72%。中国的助理医师多数没有获得医学学士学位。
2015年,中国每千人注册护士数是2.37人,较2014年增加0.17人,增幅为4.73%。中国每千人注册护士人数连续两年超过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人数。
(四)服务量变化
2015年,中国医院年诊疗人次达到308364.1万人次,较2014年增加3.75%。其中,公立医院诊疗人次达到271243.6万人次,较2014年增加2.46%,非公立医院诊疗人次是37120.5万人次,较2014年增加14.34%。非公立医院诊疗人次增幅超过公立医院。
从住院服务来看,2015年医院年住院量为16086.8万人次,较2014年增加4.63%。其中,公立医院是住院服务量的主力,达13721.4万人次,较2014年增加2.29%,非公立医院年住院量为2365.4万人次,较2014年增加20.67%。非公立医院住院服务量增速超过公立医院。
(五)病床使用率
2015年,医院床位使用率是85.4%。其中,公立医院床位使用率为90.4%,非公立医院床位使用率为62.8%,公立医院和非公立医院的床位使用率均连续两年下降。床位使用率的下降,主要因为床位的增加。
(六)平均住院天数
经过多年努力,医院平均住院天数在跌破10天后,开始趋于稳定。公立医院平均住院天数略微下降,非公立医院平均天数略微增加。
中国医院最近5年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从高速增长到平稳提升,增长的动力在于社会办医,医疗服务的主力仍是公立医院。医院运营的各项指标总体稳定。
县级医院资源分布不均,综合竞争力参差不齐,制约“大病不出县”和“分级诊疗制度”的全面实施
县级公立医院主要提供县域居民的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急危重症抢救与疑难病转诊等医疗卫生服务,是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龙头和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纽带。综合县级医院(含中医医院)在全国3000多个县域内有6000多家,服务约9亿人。县级医院的服务能力对大病不出县和分级诊疗制度的落实、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与可及性至关重要。
医院蓝皮书通过第三方医院分层评价体系,对县级医院竞争力进行排名研究,已历经7年。总结近7年我国竞争力100强县级医院的发展状况,主要有以下特点。①县级医院的规模、服务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但人才配置是短板。表2显示了2010~2016届县级医院的规模和技术指标变化。从服务能力上看,年门急诊量、年出院量和年住院手术量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1.5%、7.9%和8.7%,县级医院的工作量7年增加了近1倍。从规模上看,医疗设备资产的平均增长率最大,为13.4%,全院人数、高级职称人数和实开床位数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7.2%、6.2%和5.7%,但是高级职称人数占全院人数比例呈现下降趋势,平均增长率为-0.9%。从2011年医改下沉到县开始,县级医院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医院设备、规模有较大发展,服务量也迅速增加,但是,高级职称人数比例呈现负增长。随着医院规模和诊疗人次的逐年增加,为了适应业务量增长,医院在增员时如果高级职称人数比例无法增长,医院的服务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将无法同比提升。②优质县级医院主要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尤以苏鲁浙三省形成三足鼎立之势。2016届县级医院100强、300强和500强的70%左右都集中在华东、华中地区,地区差异大。县级医院100强的半数以上集中在江苏(23家)、山东(23家)、浙江(15家)等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有11个省份没有入围100强,各省份间的县级医院竞争力水平差距大。这些差距说明大病不出县在很多区域难以落实,或许这些区域可以从大病不出省做起。③县级医院与省域综合竞争力协调发展格局未建立。从2016届县级医院100强和竞争力指数的省域分布看,江苏、山东、浙江的县级医院和省域综合竞争力指数处于较高水平,配置较理想;广东、四川、福建、湖北、河南、辽宁、广西的县级医院竞争力低于本省的综合竞争力水平;河北、吉林、贵州、云南的县级医院竞争力与省域综合竞争力水平均处于较低水平。各层级医院的均衡发展是分级诊疗落实的基础,但是多数省份的县级医院的竞争力有待提升,这制约着分级诊疗制度的全面落实。
100强中医医院:广东居首位,藏宁蒙缺席
蓝皮书将从地域分布、竞争力要素等方面对2016届中医医院100强进行第三方评价和分析,通过横向以及纵向的多维度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全国中医医院的现状。
100强中医医院在七大区的分布,其中,华东区以入围医院36家、竞争力指数为0.337的绝对优势成为入围医院数量最多、竞争力指数最强的区域。华中区、华北区、华南区的入围医院数分别为15家、14家、13家,但是从竞争力指数看,华北区(0.162)、华南区(0.141)优于华中区(0.138)。西北区、西南区、东北区则依次位居第5、第6、第7。可见医院竞争力受区域经济影响较大。
除西北区、东北区外,其他区域均有中西医结合医院入围100强中医医院。而西南区、西北区虽有较多民族医医院医疗资源,但仍未能与已成规模、技术较先进的中医医院抗衡。
华东区已经形成完整梯队,占比最高,在每个阶梯组至少有1家医院分布,而华南则稍逊于华东,但除81~90名阶梯组外,其余每个组别均有医院分布。其余各区域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断层状况。
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划单位(以下简称省份),中医医院100强分布在全国28个省份,其中广东(9家)、浙江(7家)、江苏(7家)是入围100强中医医院数量最多的3个省份,而广东的竞争力指数也居全国之首,北京和上海则分别位列第2、第3,可见,北京、上海入围中医医院100强的机构数虽然比不上浙江、江苏,但是北京、上海入围的中医医院的综合竞争力较强。仅有3个省份(西藏、宁夏、内蒙古)没有入围100强中医医院,这或与该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中医类医院数量较少有较大关系(据《2016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截至2015年年末,西藏仅有29家中医类医院,宁夏仅有24家中医类医院)。总体而言,顶尖的中医医疗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几乎在各省份有分布。
中医医院100强强省(指有3家及以上医院入围中医医院100强的省份)的分布我们可以看出,100强强省位于三个经济带:一是东部沿海经济带,二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三是京广铁路经济带。这说明中医医院100强强省分布与省域经济、当地人口、医学教育水平、长期医疗资源积累以及交通的便捷有一定关系。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