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新闻动态

报告精读 | 扬州蓝皮书:扬州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16)
来源:皮书说  作者:本网转载   发布时间:2017-03-17

  2017年2月9日,由扬州市社科联、社科院联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主办的《扬州蓝皮书:扬州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16)》发布会在扬州举行。

  本年度扬州蓝皮书共分为综合发展报告、专题发展报告、经济发展报告、产业发展报告、社会发展报告、生态文明发展报告、区域发展报告等七部分,主要分析了扬州2016年度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形势、扬州重点经济领域和主要产业、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状况等,重点研究跨江融合发展、创新驱动战略、美丽宜居城市建设等重大主题,并通过专题研究江都区、广陵区的区域发展特色。

  扬州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聚焦聚力基本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建设和服务重点企业,推动全市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势头。2016年前三季度,全市经济总体平稳运行,主要经济指标处于预期和合理区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40.74亿元左右,同比增长9.4%,高于年度预期目标0.4个百分点。1~10月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2.6亿元,同比增长1.3%。产业发展逐月向好,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8039.5亿元,同比增长7.4%,增幅高于江苏省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7位。质量效益逐月回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生产经营企稳向好。前三季度全市城镇常住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8.3%、经营性收入增长5.6%、财产性收入增长10.3%、转移性收入增长8.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江苏省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预计2017年扬州市经济积极向好的因素不断积累,经济增长8%~8.5%。

扬州 .webp

 

  预测2017年扬州全市经济增长8%左右

  2017年是扬州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市第七次党代会确定的“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扬州”五年奋斗目标的起始之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依然面临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

  从扬州市情况来看,经济增速、就业、物价等指标均处于预期和合理区间,但受国内外宏观环境及经济下行的双重影响,经济运行也出现了一些矛盾问题。一是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前三季度,需求侧的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增速,与上年同期相比均出现下滑。同时,有效需求明显不足,消费增速有所缓慢,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偏低,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8个百分点左右。从部分重点银行座谈情况看,大型制造业企业贷款需求明显不足,部分企业存在提前还贷现象,全市制造业、建筑业贷款余额分别比年初有所减少。二是部分产业(行业)和企业仍在低位运行。船舶产业仍然低位运行,石化行业虽有好转但部分重点企业开票销售降幅较大。企业赢利仍然较为困难,社保、环保等综合运行成本上升与企业利润下降并存,降成本的各项政策措施须进一步发力。三是商业地产和部分县(区)房地产去库存压力较大。房地产市场分化严重,虽然市区商品住宅去化周期较短,但县域的商品住宅去化周期普遍较长;此外,全市商业地产去库存仍然十分困难。四是部分领域杠杆风险隐患依然较大。建筑业领域的互保风险已逐步显现,非法集资、民间借贷和新型理财等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同时,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也很多:一是近年来国家和省委省政府采取的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政策措施效果会进一步显现,特别是“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多项国家战略叠加发力,经济发展空间将进一步拓展;二是市第七次党代会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扬州发展环境和目标定了基调、指明了方向;三是自2012年确定“项目为王”发展理念和发展基本产业思路以来,全市项目基础、产业基础得到夯实,重大项目的投资拉动效应和主导产业的集聚支撑效应正逐步显现,将不断提升扬州市经济抵御风险、应对调控、稳定增长的能力。综合判断,今后一个阶段虽然仍面临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较大的下行压力,但是扬州市经济持续向好的积极因素将不断积累,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将会继续保持。预期2017年全市经济增长8%左右。

  扬州加快产业合作融合,通过特色对接、错位竞争加快融入上海、苏南地区

  江苏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推进扬州跨江融合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的意见》,要求扬州从区域规划、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公共服务、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等七个方面开展跨江对接融合,并在财税政策、园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金融改革发展、土地利用、人才支撑等六个方面给予扶持。支持扬州先行先试、改革创新,为区域协调发展探索新路、积累经验。2016年,全市上下以跨江融合发展综合改革试点为总平台、总抓手,不断拓展与上海、苏南等地在交通、科技、项目、社会事业等方面的交流,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蓝皮书指出,目前,扬州汽车产业重点围绕核心关键零部件、汽车电子产品、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与已落户苏南的国内外知名企业加强合作,加快建设“苏中第一、辐射华东、全国知名”的汽车综合服务中心。机械产业重点突出传统机床、线缆等优势产业的提升,推进粮食机械、环保机械产业壮大。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加强与东南大学、联创集团、南大苏富特等苏南企业、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重点打造江苏(扬州)信息服务产业基地;同时主动承接上海和苏南的产业辐射和产业转移,全力推动“互联网产业园”“网络视听产业园”“大数据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新能源、新光源产业:注重加强与苏南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推进晶澳、天威等骨干企业对接苏南地区母公司和兄弟公司,通过设备租赁等形式扩大产能。改造提升基地产业,积极承接南京石化园区等产业转移,力争在合成化工、精细化工、材料化工、石化物流等方面形成具有扬州特色的区域综合优势。船舶产业争取苏南城市的船舶集团总部加强在扬州市的海工装备、特种船舶产品的生产基地布点,提升三大船舶工业园质态。

  合作共建园区建设方面,扬州市推进南北共建园区,上海莘庄工业区宝应工业园、波司登高邮工业园围绕“低碳、环保、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配套,加大项目建设力度,提升经济总量。推进沿江共建园区,重点推进扬州高新区、江都、仪征等3家开发区与上海、苏南等先进园区开展实质性合作,构建更加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的运营机制,力争“十三五”中期享受到省政府出台的苏中共建园区政策。推进中外合作园区,加强开发区与发达国家、行业协会、相关机构、知名企业等在资本、技术、人才、管理及品牌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推进“海峡两岸(扬州)绿色石化产业合作区”“德国梅泰尔工业园”“中意食品工业园”“中日健康产业园”“中瑞生态产业园”等跨境合作园区建设,争取1~2家合作园上升到国家层面,加快实现跨境合作园区全覆盖。

  扬州仍以第二产业为主,处于由第二产业为主向第三产业为主转变的过渡时期

  蓝皮书分析指出,2015年,扬州市服务业增加值1762.94亿元,总量排名全省第8位。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0.8%,高于GDP增速0.5个百分点,高于省均1.5个百分点,增速排名全省第7位。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工业,为43.9%,比上年同期提高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重由2014年的6.5∶51.0∶42.5调整为2015年的6.0∶50.1∶43.9。经测算,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0.7%,拉动GDP增长4.2个百分点,分别低于第二产业16.8个和1.7个百分点。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扬州服务业发展进程的加快,扬州经济正在逐步由以第二产业为主过渡到以第三产业为主。2015年,扬州第二产业占比为50.1%,高出第三产业6.2个百分点,较全国水平高出3.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则从2010年起以每年提高超过1个百分点的速度再次强势提升。2013年、2014年则有较大回升,2013年为41.0%,2014年为42.5%,2015年为43.9%,比2010年高6.8个百分点;但与全国、全省比较,仍然有不小的差距。2010年扬州第三产业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9个百分点,低于全省3.5个百分点。2013年逐步缩小了差距,当年扬州第三产业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1个百分点,低于全省3.6个百分点;2014年又有所扩大,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7个百分点,低于全省3.6个百分点,而2014年全国第三产业占比已经超过第二产业5.6个百分点,已经进入了服务业主导经济发展的新时期,直到2015年,扬州市服务业占比才刚刚超过工业,但还远远低于第二产业。

  从三次产业贡献率和拉动率变化看,“十二五”期间,扬州第三产业贡献率、拉动率均呈上升趋势。第三产业贡献率由2010年的36.4%上升到2015年的40.7%,提升4.3个百分点,低于第二产业贡献率16.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2010年拉动GDP增长4.9个百分点,2015年拉动GDP增长4.2个百分点,回落0.7个百分点,低于第二产业拉动率1.7个百分点,说明扬州还处于由第二产业主导向第三产业主导过渡的转换阶段。

  工业内部结构上,扬州仍以汽车、船舶、机械、石化、新能源和新光源为主导,而装备制造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快。“十二五”以来,扬州市高新产值从2010年的2224亿元增至2015年的4032.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41%;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从2010年的174家增至2016年的640家。2015年扬州汽车、船舶、机械、石化、新能源和新光源等五大千亿级产业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保持在70%左右,五大千亿级产业实现产值6791.6亿元,占扬州市总量的69.1%,增长8.6%。对扬州市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70.7%,拉动扬州市产值增幅5.9个百分点。分产业看,机械产业实现产值3398.8亿元,占扬州市总量的34.6%,汽车产业实现产值1326.1亿元,占扬州市总量的13.5%;船舶产业实现产值318.7亿元,占扬州市总量的3.2%;石化产业实现产值1076.4亿元,占扬州市总量的11.0%;新能源新光源产业实现产值671.6亿元,占扬州市总量的69.1%。新兴产业实现产值2895.8亿元,增长10.1%,占扬州市总量的29.5%。

  截至2015年底,扬州市累计完成产值过千亿元的行业有3个,分别为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1988.5亿元,占20.2%)、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1119.6亿元,占11.4%)、汽车制造业(1066.4亿元,占10.9%),这3个行业合计完成产值14174.5亿元,占42.5%,对扬州市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9.8%,拉动扬州市产值增幅4.2个百分点,较占比第4位的专用设备制造业和第5位的仪器仪表制造业分别高出36.5个和37.6个百分点。通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服饰业、金属制品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纺织业等前12强,占据了全部产值的80%。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上,传统服务业占比逐步下降,内部结构正在优化。“十二五”期间,扬州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房地产业等四大传统服务业占比分别由2010年的9.4%、18.7%、4.0%和17.2%下降到2015年的8.1%、16.8%、3.7%和13.7%,分别下降1.3个、1.9个、0.3个和3.5个百分点;金融业占比由10.8%提高到11.8%,提高了1个百分点;其他服务业占比由40.0%提高到42.5%,提高2.5个百分点,其中营利性服务业和非营利性服务业占比分别降低0.5个百分点和提高3个百分点。

  扬州推进招引并购结合,促进外资质态提升

  蓝皮书分析指出,2016年1~9月,扬州全市完成外资到账9.4亿美元,同比增长38.7%。新批外资项目53个,批准协议外资9.86亿美元(含增资),同比下降31.35%。服务业吸收外资大幅增长。1~9月,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6.8亿美元,同比增长80.5%,约占全市总量的七成。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分别使用外资2680万美元、1.68亿美元和3.04亿美元,同比增长2580%、345%和50%。工业项目下降明显。1~9月,全市新批工业项目17个,协议利用外资0.9亿美元,实际到资2.49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37.04%、80.18%和13.57%;工业实际到资占全市比重由上年的42.51%下降至26.49%。跨境并购不断涌现。江苏融汇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德奇电子扬州有限公司等5家内资企业完成外资并购,注册外资12241万美元,已到资7790万美元,项目类型涵盖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全部产业。

  2017年,扬州将重点推进招引并购结合,促进外资质态提升。

  第一,加快实施“530”招商行动计划。以“530”计划为引领,大力招引全球先进要素,锁定行业国际前10强,重点招引日本丰田、美国特斯拉等新能源汽车项目,日本安川、德国库卡等工业机器人项目,美国GE、德国欧司朗等新能源新光源下游应用项目以及美国甲骨文等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项目,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

  第二,深入推进外资并购“510”行动。招引境外知名企业并购重组机械装备等优势产业,造船、光伏等产能过剩企业以及经营陷入困境企业。针对前期梳理出的有意向参与并购重组的18家本地企业,联合相关地区和企业拜访世界知名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金融机构以及部、省驻欧美、日韩等重点国家和地区的使领馆,锁定合作对象,开展务实合作。

  第三,切实提高招商引资效率。加大专业化招商力度。引导各地推进点对点、小分队招商,提高招商成功率。加强与国家、省驻外机构的合作,建立境外招商联动机制。探索以贸促投、会展招商、代理招商、互联网招商等招商方式。出台专项激励政策,强化外资重大项目招引、建设,确保项目早注册、早开工、早达效。

  2016年前三季度扬州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9%

  蓝皮书分析指出,2016年前三季度,扬州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696元,绝对值比省平均水平低3896元,列全省第8位;增长7.9%,增幅与省平均水平持平,列全省第7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29元,绝对值比省平均水平高584元,列全省第7位;增长8.9%,增幅高于省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列全省第7位。

  前三季度,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1个百分点,继续呈现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的特点。由于注重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市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增速快于城镇1.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逐年下降,从2011年的2.07∶1降至2016年前三季度的1.92∶1,明显低于全省2.29∶1和全国2.82∶1的水平。

  2016年扬州市PM2.5均值同比基准年2013年下降25%

  2016年,扬州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大气污染行动计划,持续推进“治企、限煤、管车、禁燃、抑尘”“五气同治”,空气环境质量显著改善。2016年1~11月,扬州市PM2.5均值为47.6微克/立方米,较上年下降7.9%,同比基准年2013年下降25%。

  第一,强化燃煤污染防治。一是全面完成小型燃煤锅炉整治。10蒸吨/小时以下的小型燃煤锅炉整治是全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头戏,按照省环保厅统一部署和扬州市推进计划,采取上门动员、政策补贴、行政倒逼等综合措施,全市完成1238台套小型燃煤锅炉整治任务,至此全市域累计1700台套小型燃煤锅炉全部整治到位。二是持续推进电厂燃煤机组超低排放工程。新建成二电厂2号机组、华电扬州7号机组超低排放工程,累计建成发电机组超低排放工程5个。

  第二,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挥发性有机物(VOCs)作为细颗粒物(PM2.5)的前体物之一,是造成灰霾的重要因素,是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全年组织对上海大众仪征分公司等30家重点企业实行综合整治,减少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二是组织对瑞祥化工等7家石化、化工企业推广“泄漏检测与修复”技术,减少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三是组织对恒基达鑫等2家企业开展码头油气回收治理,对扬州石化、实友化工实施烟气提标治理工程,永丰余造纸(扬州)有限公司新建脱硫设施。

  第三,机动车船尾气污染治理。一是淘汰重污染车辆。制定实施新的机动车淘汰补贴政策,提高补贴力度,全年新淘汰黄标车7813辆、老旧汽车6100辆,累计淘汰共4万余量。二是严格新增重污染车辆。联合公安部门强化重污染车辆限行区域的上路执法检查,同时把环保标志作为车辆通过安检的前置条件,从源头遏制重污染车辆上路。三是建设船舶岸电系统。大力推行沿江、沿河停靠船舶使用码头岸电,新建港口岸电系统26台套,减少船舶燃油污染。

  第四,施工扬尘污染治理。全面推行建设工程“绿色施工”,征收扬尘排污费,查处和纠正建筑施工扬尘违规行为18起。严格落实“三管一重一评比”管理办法,强化施工扬尘、渣土车运输管理,加强道路清扫和洒水抑尘。

  第五,餐饮油烟治理。严控餐饮和烧烤油烟污染,实行“二对一、点对点”监管模式,进一步压缩、取缔露天烧烤,限期治理油烟排放不达标餐饮企业。

  第六,秸秆禁烧。市政府分别召开夏、秋两季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会议,全面部署禁烧工作;市、县、乡镇、村层层落实禁烧责任,市环保局、市农委、市交通局等多个部门联合对各县(市、区)进行巡查,全市秸秆禁烧圆满实现“零火点、零发现、零通报、零影响”的预期目标,农忙期间空气质量好于往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