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2017年2月12日上午,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扶贫研究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主办的我国第一部教育扶贫蓝皮书《中国教育扶贫报告(2016)》发布会在京举行。
该蓝皮书由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东北师范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临沂大学和国务院扶贫办信息中心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组成课题组,司树杰、王文静、李兴洲三位同志为主编。该蓝皮书立足于我国脱贫攻坚战略的时代背景,聚焦教育扶贫,适应当前国家脱贫攻坚精准教育扶贫的需要,对中国教育扶贫重大现实问题作了专题研究。蓝皮书由总报告、政策进展、特别关注、专题研究和案例分析五个部分组成,全面、客观、深入、准确地记录和反映了中国教育扶贫事业的历史、现状、问题和经验,力求揭示中国教育扶贫的特点、规律和机制,为中国教育扶贫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重要依据和参考。努力推动中国教育扶贫话语体系的逐步建立,积极引领中国教育扶贫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并向世界贡献中国教育扶贫的独特经验。该蓝皮书实现了“四个首次”:即首次从教育与扶贫相结合的角度,研究其相互关系;首次针对贫困县和贫困家庭子女受教育状况进行了专题分析;首次使用扶贫建档立卡系统中涉及教育的部分权威数据;首次以蓝皮书的形式进行发布。
蓝皮书指出,教育扶贫的目的是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获得自我发展、自主脱贫的能力,是一种内生式的扶贫脱贫方式。然而,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条件千差万别,文化传统和氛围各不相同,教育基础和条件也不完全相同,因此,不能用一个方案、一种办法解决所有问题,教育扶贫也应当适宜对路,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要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切实感受到教育扶贫所带来的收益和获得感,从而发自内心地愿意接受教育,积极参与教育。
该蓝皮书披露,贫困家庭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辍学率比较高,高中之后教育水平比较低,整体文化素质较低。这一方面是由于他们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条件落后,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并没有感受到教育带来的收益,并没有从接受教育中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因此,读书无用、读书不如外出打工实惠的观点还很有市场,这应当引起人们的深思:到底什么样的教育才是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所需要的教育?精英教育显然不能适应广大贫困人口的需要,而那些更实用、更富于本土化的教育形式和内容,可能更能满足他们的需要,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因此,保障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教育收益,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结果公平,才能充分体现教育扶贫的实际价值。
蓝皮书指出,尽管我国的扶贫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目前贫困人口数量仍然很大,脱贫攻坚的任务依然艰巨。在教育扶贫上当前面临六大问题:一是基础教育投入仍然不足,且不均衡,效益不高;二是学校办学条件较差,办学质量相对较低;三是师资投入不足,数量缺额,结构不尽合理,素质亟待提升;四是部分贫困家庭无力使子女接受更多教育,教育受重视的程度不够;五是贫困地区教育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六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完成度还有待继续提高。
该蓝皮书指出,将教育扶贫对象的甄别与国家贫困标准直接对应,瞄准性虽好,但会导致教育扶贫制度的设计部分地偏离教育规律和教学改革的自身需求。目前在教育扶贫任务政策设计中,教育扶贫对象的标准都完全对应到国家确定的贫困县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事实上,还有一部分需要帮扶的人口未列入 “教育支持”的范围。如城市贫困家庭子女、农村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因此,需要在推进国家教育公平的整体进程中,兼顾国家扶贫的教育目标,而非单一的将国家扶贫目标直接对应为教育扶贫目标。因为教育扶贫标准与单一的经济维度确立的“贫困标准”内涵是不同的。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致辞。国务院扶贫办原党组成员司树杰介绍了蓝皮书研究撰写概况,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银付、国务院扶贫办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副主任刘晓山、北京教育考试院副院长胡晓松、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常务副主任单丛凯、北师大中国扶贫研究中心主任张琦等专家作了精彩发言。来自各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及新闻媒体的记者朋友约50余人参加了发布会。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