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新闻动态

报告精读 | 健康城市蓝皮书:中国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2016)
来源:皮书说  作者:本网转载   发布时间:2016-10-10

健康城市 .webp

 

  2016年9月28日,由中国城市报•中国健康城市研究院、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中国健康城市建设高层论坛暨健康城市蓝皮书《中国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2016)》发布会在京举行。

 

  健康城市的实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是促进居民健康和身心和谐的最有效途径,是21世纪全球城市化进程中最合乎民意的战略选择。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城市应具备以下五种特征,即以健康城市计划为基础,坚持全面健康理念和健康促进原则;良好的行动方案;监测、研究良好健康城市对城市与健康的影响;向结盟或有兴趣城市介绍经验;城市间能相互支持、学习、合作。可以说,健康城市不仅注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更加重视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

  到202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60%。我国用占世界1‰的卫生总费用承担着世界22%人口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任务异常艰巨。而传统城市发展模式和快速城市化不仅使得各种慢性疾病易发多发。在这种形势下,一大批专家学者、地方政府开始逐步接受、认同、宣传和践行“健康城市”理念,甚至将健康城市建设看作 “是一场用现代文明代替传统文明的深刻革命,是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积极应对城市化进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的最佳解决途径,是医治“城市病”、提升人类健康水平的根本出路。”

  总报告从健康城市理念出发,试图通过回顾我国二十多年来健康城市的建设历程,特别是对各个地方政府在实践过程中呈现出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力图归纳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城市建设道路,并对我国健康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从而为提高我国居民的健康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推进下一阶段健康城市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做出贡献。

  健康城市理念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被世界卫生组织引入到国内,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实践和发展,我国很多城市(区)在健康城市建设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效果,并积累了丰富经验。国内学术界和非政府组织也不断加强对健康城市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工作,陆续产生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专著、文章等科研成果。在这一进程中,健康城市逐渐显现出与卫生城市、生态城市等传统城市发展理念的重大不同,即它是一种全新的、综合的、多维的城市发展模式。

  从世界范围看,我国健康城市项目启动较晚,又面临着人口基数众多、快速城市化、发展方式粗放等诸多特殊国情,建设健康城市任务艰巨。但是,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在全国爱卫办和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导和帮助下,我国健康城市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多个城市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官员和专家的实地考察,获得了高度的认可和称赞。例如,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曾将上海经验概括成八个字:群众参与、健康之道;WHO西太区申英秀主任也指出,上海的健康城市实践为西太区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有效的范本。

  截至目前,我国已召开了7届中国国际健康城市市长论坛和8届健康中国论坛、北京和上海也分别举办过健康城市国际大会,大部分参与健康促进运动的城市也都制定了符合自身情况的规划或行动方案,建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本市(区)健康方案的落实和协调,实施了多种多样的健康促进措施以增进居民健康水平和健康寿命。

  中国健康城市建设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已经逐步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健康城市建设道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大卫生”的建设理念、“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运行机制、“政府规划+项目推进”的建设方式、卫生城市奠定良好建设基础、多种多样的建设内容、正面积极的宣传教育。

  与此同时,在健康城市建设过程中也还存在着宏观规划缺位、城市规划可操作性有待加强,爱卫工作协调能力下降、工作内涵内容有待拓宽,居民认知程度低、健康素养待提升,健康城市建设动力不足、非政府组织作用有待增强,建设高要求、科研低水平,项目任务多、人才培训少等六个方面的不足之处。

  为推动下一阶段健康城市建设工作更好的开展,实现“健康中国”的宏伟目标,本文还提出了五项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一是完善目标规划,加大重点领域建设;二是激活、创新爱卫工作机制,发挥非政府组织力量;三是培育健康文化,践行健康卫生理念;四是增强科技创新,强化项目培训力度;五是推动合作交流,加强舆论宣传。

 

  用生物多样性保护思想来发展城市,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用生物多样性保护思想来科学的规划好城市,城市发展中有些应做减法,增加什么也就更加清楚了。发展和建设城市要借鉴全球城市发展的经验,让我们的城市发展好,要真正遵循城市发展规律,让城市发展走上可持续之道。

  城市生态系统是指在人口大规模集聚的城市,以人口建筑物为主体环境所形成的生态系统。城市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的原因:人口迅猛增加,大量流入城市;城市发展使生境破碎化;城市发展造成环境污染严重;外来物种入侵对城市生物物种的影响。

  广州的屋顶绿化是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案例。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各地房地产业也开始高速发展。以广东省为例,单2010年全年房地产购置开发的土地面积就达到了1755.61万平方米。屋顶绿化是增加城市绿化率的一个有效形式,能有效地缓解城市绿化用地与建设用地的矛盾,同时屋顶花园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开拓城市空间、提升城市形象等。目前广州的屋顶全部用来绿化,顶层住户可少开60%的空调,一年可节约电量超过10亿度。

  新加坡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致力于创造“花园城市”,经过近50年的园林建设和“花园城市”建设,变成一个绿色国际化大都市,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生态居住环境。由最初规划的“花园城市(Garden City)”发展为“城市花园(City Garden)”。每隔500米就会有一个公园,在每个集镇区都有10公顷的公园规划面积,据统计,新加坡的公园数量达340个,现今绿化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45%,绿化覆盖率超过80%。

  为了保护杭州西湖生物多样性,杭州市政府20年前就策划并实施了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新栽1.5万棵大树,其中胸径20厘米以上的就达1500棵,另外还有新值灌木18.6万株、竹类6.5万支,地被13.6万平方米,铺设草坪16万平方米。水岸采用纯自然式,不见一丝人工驳坎,使周围山体自然而然地浸润水中。水边多植水生湿生植物,中上层就植木本开花树木和浆果植物、蜜源植物,引得鸟蝶翩跹。加上之前几十年的封山育林,西湖西部目前已形成以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的森林植被,并且具有热带到温带分布的过渡性。由于西湖水环境的改善,每到冬天的时候,就有大批候鸟从钱塘江边飞来西湖边过冬。西湖共增添了66个品种,共100多万株的水生植物。这些水生植物在装点西湖、成为一大景观的同时,也为营造西湖的生态平衡做着贡献。

  打造现代化安全城市,以精细化、信息化、法治化编制城市全方位、立体化的智慧公共安全网,实现城市公共安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2015年5月29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基层一线是公共安全的主战场,维护公共安全,必须从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入手,推动思路理念、方法手段、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健全公共安全体系”。2016年最高检察院也将把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作为全国检察机关的工作重点,着力应对政治安全、金融安全、网络安全、公共安全等五大领域风险。

  “十三五”城市公共安全体系规划的重点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点:推动建设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专家系统云平台;深入制定城市公共安全领域的若干个专题规划;建设基于大数据的城市公共安全综合防控平台;下沉基层,构建轻量级城市立体化公共安全网;完善城市公共安全综合预警与信息发布系统工程;城市公共安全保障物资储备与调拨大数据平台工程;公共安全知识科普宣教工程。

  发展规划主要着重以下几点:首先,既需要编制脚踏实地的城市安全规划战略,更需要强化规划落实的政策支持与组织实施,进一步完善公共安全治理体制,强化条块协同,理顺关系,形成合力,建立公共安全治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其次,需要健全财政投入机制,探索建立公共安全保障资金的统筹机制,加强公共安全治理现代化的科技应用,建立规划实施的监督考核机制。

  我国已提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健康城市建设和健康社区建设,但各省市的认识和进展情况不尽相同,评价体系也是政出多门,亟待分析总结、推广经验、全面促进。我国居民健康状况总体向好,健康期望寿命有待进一步提高;医疗条件和医疗水平、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等方面,中东部地区好于西部地区。

  社会上对健康社区的理解有所不同,但大家的共识是:健康社区不是卫生一个方面的事情,而是涉及到环境保护、人文科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水平。

  1994年8月,在国家卫生部领导下,我国的健康城市项目先后在北京市东城区、上海市嘉定区、重庆渝中区、海口市、苏州市、大连市等城市开展,制定了很多健康社区建设评价指标。

  我国健康社区(健康城市)的建设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循序渐进的过程,从不断探索,到实质性发展,大力加强健康城镇建设活动,随之不断完善健康城镇指标和评估体系。

  1994年,北京市东城区和上海市嘉定区由国家卫生部定为中国健康城市项目试点区;第二年,海口市和重庆市渝中区也加入到健康城市创建活动中来;第三年上海市嘉定区、北京市东城区、重庆市渝中区、海口市成为中国开展健康城市创建活动的试点区。2001年6月,全国爱卫会向WHO西太区正式申报将苏州市作为我国第一个健康城市项目试点城市。2005年5月26日,“健康城市联盟中国分部”落户苏州,第二年,苏州市荣获了健康城市联盟颁发的健康城市最佳范例奖。我国加人健康城市联盟的有苏州市、张家港市、常熟市、昆山市、太仓市、吴江市、通州市、深圳市罗湖区以及澳门特区政府、香港西贡区、香港葵青区、香港观塘区等少数几个城市与地区。2008年10月,苏州市因开展健康城市建设工作成效显著,被授予杰出健康城市奖。

  各试点城市一般都制定有一个全面规划,根据这个规划,政府各职能部门和各地区再制定本部门、本地区的规划,同时建立实施健康社区建设的督导组织。如上海市制定了“上海市健康促进规划(2011—2020年)”,主要包括背景、目标、原则、工作任务和行动、重点推进项目、保障措施、监测评估等主要内容,并制定了“上海市建设健康城市行动计划(2012—2014年)”,主要包括主要目标、基本原则、重点项目、社区健康自我管理活动拓展建设、保障措施等主要内容。广东省广州市制定了“广州市健康城市规划(2011—2020年)”,主要包括前言、指导思想、规划目标和主要指标、主要任务与要求、2011—2015年重点推进十三项健康行动、保障措施等主要内容。浙江省杭州市制定了“健康杭州‘十二五’规划(2011年)”,主要包括规划背景、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规划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主要内容。河北省唐山市制定了“‘健康唐山、幸福人民’行动方案”,主要包括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行动目标和主要指标、主要任务、方法步骤、保障措施、考核督导等主要内容。四川省彭州市制定了“‘健康彭州、幸福人民’行动计划(2011—2015年)”,主要包括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工作原则、工作内容、实施步骤、评估指标等主要内容。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制定了“汶川县创建全民健康示范县2012年行动计划)”,主要包括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工作主题和总体要求、行动目标和主要目标、主要任务、方法步骤、保障措施等主要内容。北京市也建立了“健康北京‘十二五’发展建设规划(2011—2015年)”。

  各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健康社区建设活动。(1)开展签约服务,对社区居民实行健康管理,促进健康社区建设。(2)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发挥居民健康的“守护神”的作用。(3)积极开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促进健康社区的建设。一是可以促进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策略的落实;二是可以加强对传染病和慢性病的控制;三是可以促进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的提高。(4)探索建立医养结合体,不断改善社区居民中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5)开办健康小屋,促进健康社区建设任务的落实。

  关于我国健康社区建设的建议:正确认识健康社区建设和健康城市建设的关系;尽快建立相对统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社区评价标准;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工作;从国家层面上制定政策,进行干预,改善居民的生活方式。

  调查显示:中国城乡居民总体健康水平得到进一步改善;慢性病患病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慢病管理工作稳步推进,防控形势仍面临较大压力;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状况总体改善,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稳步提高;健康影响因素有所改善,但重视程度和干预力度仍需加大。

  国民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良好的营养和健康状况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民健康状况受自然环境、生活条件、生活方式、经济状况、个人健康素养知识及卫生服务体系等众多因素的制约。

  通过近年来的统计数据分析可以发现,中国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均有大幅的降低,城乡之间的差距也在进一步缩小;居民人均期望寿命逐年提高,截至2010年绝大多数省份的人均期望寿命超过了70岁,且女性的人均期望寿命要高于男性,此外,女性人均期望寿命的增长速度要大于男性的增长速度,2010年男女之间的人均期望寿命相差达到5岁。从两周患病率来看,中国城乡居民的患病率有所提升,但患病严重程度有所降低。这主要与人们生活质量和保健水平不断提高有关。从居民病伤死亡原因来看,造成居民死亡的原因主要是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等非传染性疾病,但同时仍应继续加大传染病的防控力度。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疾病谱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慢性病患病率不断攀升,慢性病患者的基数也在不断扩大。 2013年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慢性病患病率高达33.1%,较2008年增长了13.1%,慢性病患病率居高不下。而且,慢性病已是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归因于慢病的主要比例高达79.4%。而另一方面,随着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慢性病患者的生存期不断延长,带病生存的人数也不断增大,这对于未来的防控带来极大的挑战。针对慢性病管理的严峻形势,国家自2009年开始,开始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并将高血压、糖尿病这两个重点慢性病纳入到项目管理之中,开展几年来,疾病的管理率、规范管理率以及控制率都有所提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未来仍需清醒的认识到个体不健康生活方式对慢病带来的影响,综合考虑人口老龄化等社会决定因素以及吸烟等行为危险因素现状和趋势,积极做好慢性病的防控工作。

  中国居民膳食质量明显提高,三大营养素供能充足,优质蛋白质摄入量有所增加,但仍然存在诸如脂肪摄入量过多,部分微量营养素缺乏等膳食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居民身高和体重都有增长,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稳步提高,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率和消瘦率、成人和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儿童和孕妇贫血率均显著下降。但是,在儿童青少年发育水平提高的同时,超重和肥胖问题也日益凸显,肥胖率上升速度较高,超重率达到30%,需引起高度重视。

  随着人们的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和对健康的日益关注,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发生了积极的转变。历史数据显示,中国儿童保健和孕产妇保健工作近几年一直保持在很高的水平,这对于提高儿童和孕产妇的健康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健康体检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和重视,体检情况逐年转好,但2013年仍有56.7%的受调查者在过去一年中未参加过健康体检,仍需进一步加大力度提高体检率。15岁及以上人群体育锻炼率逐年提升,但所占比例仍偏低,截至2013年上升到27.8%,仍不足总体的1/3。中国目前吸烟人数仍然众多,男性吸烟率更是高达52.9%,而尤为严重的是非吸烟者中暴露于二手烟的比例达到72.4%,但戒烟率仅为11.9%,仍需要进一步加大健康宣传力度及开展控烟活动。从饮酒情况来看,经常饮酒率有所上升,且饮酒者中有害饮酒率仍多达9.3%。居民膳食情况总体改善,各营养素得到充足供应,但同时饮食习惯有向西方化发展的趋势,脂肪摄入量过多问题较突出,超重和肥胖问题依然较重。总体来说,中国居民健康行为有了明显的改善,但影响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控制仍需进一步加强,加大干预力度和积极引导。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