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2016年9月2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甘肃省城市发展研究院、兰州城市学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生态城市绿皮书: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6)》发布会在京举行。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在中国城镇化大潮中,如何适应时代和环境的变化,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城市建设,建设“美丽中国”,承担更多的国际义务,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和民众的幸福指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是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理念,也与我们提出和倡导的生态城市建设思路——“五位一体、两点支撑、三带镶嵌、四轮驱动、以人为本、绿色发展”——是一致的。
本年度绿皮书秉持以人为本、绿色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生活、健康宜居的理念,以服务城镇化建设、提高居民幸福指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更新民众观念、提供决策咨询、指导工程实践、引领绿色发展为己任,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生态城市发展之路。珠海市在生态城市建设实践中,创造性地凝练出具有滨海城市特色的生态城市建设经验,在生态城市排行榜中名列前茅,值得学习推广。
2015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6.1%,中国已进入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阶段。然而,囿于多方面的原因,生态化仍处于“初绿”阶段,雾霾、交通拥堵、出行难、停车难、垃圾围城等“城市病”突出,民众对改善生态环境的要求日益强烈,综合治理之路艰巨而漫长。建设绿色、智慧、低碳、健康、宜居的中国特色新型生态城市,需要我们更新观念,完善制度,坚持创新驱动,特别是付诸持之以恒的行动。
《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6)》仍坚持以绿色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生活、健康宜居为理念,以服务现代化建设,提高人的幸福指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更新民众观念、提供决策咨询、指导工程实践、引领绿色发展为己任,把生态城市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中,用农业带、自然带和人文带“三带镶嵌”,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报告(2016)》提出 :生态城市建设是生态文明与城镇化建设的历史契合点。是城镇化进程中的目标方向,也代表、引领着生态文明与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与水平。
《报告(2016)》对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发挥着积极有效地研究、咨询、指导、引领作用,在今年第七届优秀皮书评奖中又一次获得“优秀皮书二等奖”的殊荣,并被列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学术出版项目。
《报告(2016)》强调在城市规划中突出城市的规模形态、功能定位、文化特色、管理服务等要素科学规划。在城市建设中提升城市内涵发展,强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高效绿色发展思想。
《报告(2016)》秉持以人为本,建设宜居城市的理念,关注居民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等切身利益问题,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城市工作的中心目标,抓住城市生态供给侧服务这个重点,推进生态供给侧改革。要通过生态环境建设为人们提供优美的生态环境,新鲜的空气,干净的饮水,生态环保的食物,绿色健康的住房,高水平的医疗教育等。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的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报告(2016)》认为,在城市管理中要抓好智慧城市建设。要健全依法决策的体制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等确定为城市重大决策的法定程序。实施“互联网+城市”行动,“互联网+生态”行动。落实互联互通,建立生态城市实时运行数据库,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
《报告(2016)》坚持将生态城市建设评价考核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推广现代绩效管理和服务承诺制度,加快建立城市工作行政问责制度,健全社会公众满意度评价和第三方考核机制。建设绿色、智慧、低碳、宜居城市是实现人的自然健康发展目标的最基本保障。《报告》建立了动态“健康指数”评价模型,分很健康、健康、亚健康、不健康、很不健康五个标准对284个省、地级城市进行了全面健康评价考核,对政府城市建设投入产出效果及智慧城市建设状况进行科学评价排名,评选出了生态城市特色发展100强。报告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评价,分类指导,分类建设,分步实施”,给出了各城市绿色发展的年度建设重点和难点。
《报告(2016)》聚焦建设以人为本的生态城市和建立生态城市预警系统。以有效预防、化解和应对城市生态风险。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