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由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中国劳动保障发展报告(2016)》(即中国劳动保障蓝皮书)发布会于2016年9月23日上午在北京召开。该蓝皮书为社会各界提供了劳动保障综合性科研成果,也为优秀科研成果搭建了交流展示平台,自2014年首次发布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2016年度蓝皮书从就业、社会保障、劳动关系和企业工资分配四个方面总结回顾了我国2015年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状况,分析了经济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劳动保障事业发展面临的挑战,阐释了未来一个时期的重点目标任务,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蓝皮书指出,2015年,我国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进一步完善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国就业局势总体稳定,就业总量略有增加,年末全国就业人员总数达77451万人,比2014年增加198万人。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比分别为28.3%、29.3%、42.4%。与2014年相比,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比继续下降,降幅为1.2%;第二产业略有下降,降幅为0.6%;第三产业继续提高,增幅为1.8%。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5%,略低于2014年的4.09%。全国共帮助5.7万户零就业家庭实现每户至少一人就业。实现毕业生年末总体就业率达到94.9%,组织2.6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三支一扶”服务。年末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7747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6884万人,本地农民工10863万人,增加289万人。人力资源市场统筹管理基本实现,初步建立了部、省、市、县四级贯通的市场管理体系,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不断加快。技能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但技工学校数量、在校生学生人数以及面向社会开展培训的规模都略有下降。职业资格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2014-2015年间,我国取消272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继续深化,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整合,统一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启动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形成了职工和城乡居民两大养老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建立并不断完善,我国开始进入全民医保时代。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增长速度首次超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增长速度,2015年末基本养老、城镇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约8.58亿、6.66亿、1.73亿、2.14亿和1.78亿人。社保基金总收入大于总支出,但总收入增长率低于总支出增长率,基金收入增长率为15.5%,基金支出增长率为18.1%。社会保险待遇水平继续提高,近11年来连续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2015年人均水平达到2200元,首次提高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从每人每月55元提高到70元。社会保险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年末全国有30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行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有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信息系统。
劳动关系总体和谐稳定,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进一步提高,年末达到90%。有效集体合同审查数量有所增加,经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查的当期有效集体合同为176万份,覆盖职工1.7亿人。劳动争议处理效能进一步提高,各地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和仲裁机构共处理争议案件172.1万件,其中办结案件161.0万件,仲裁结案率为95.2%。劳动保障监察能力进一步提升,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共主动检查用人单位192.5万户次,涉及劳动者9569.1万人次。通过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共为481.4万名劳动者追讨工资等待遇421.2亿元。2015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城镇就业人员以及外出农民工收入都有所增长,但涨幅有所不同,除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涨幅超过2014年外,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以及外出农民工人均月收入涨幅都低于2014年。全国有27个地区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调增幅度为14.9%。月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是广东省深圳市,达到2030元/月;小时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是北京市,达到18.7元/小时。
蓝皮书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也进入新常态阶段。这一时期,我国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互联网+”带来新的经济形态。如何使就业管理服务、职业培训等更加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要求;如何帮助去产能过程中受影响人员顺利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如何科学界定“互联网+”时代就业的涵义,并加强与之相适应的就业管理与服务。如何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其既能够在经济下行时期更好地发挥“社会稳定器”“安全网”作用,又能够更好地促进新兴业态以及各类企业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激发经济主体的活力;如何将“互联网+”时代以新形式就业的人员纳入社会保障制度覆盖范围。如何妥善处理去产能过程中解除劳动合同人员的劳动关系问题,确保欠费人员的社会保险关系能够顺利转移接续,等等,这些都对就业、社会保障、劳动关系,乃至收入分配带来新的挑战。
蓝皮书指出,为更好适应经济新常态、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要求,2016年,要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治理失业、促进就业,通过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多渠道分流安置职工,运用公益性岗位托底帮扶,重点解决好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中分流安置任务集中、就业岗位紧张地区的失业问题,做好职工安置工作。进一步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强顶层设计,解决制度缺失问题;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充分发挥失业保险预防失业、促进就业的功能;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以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带来的挑战;改进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服务方式,更好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要求。尽快修订劳动合同法,加强化解产能过剩中的劳动关系风险防控,为维护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提供基础和保障。针对基层工作人员和一线企业职工收入不高以及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工资差距不合理的问题,要进一步健全工资水平决定、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规范企业工资分配制度环境,不断完善适应机关和事业单位特点的收入分配制度,逐步构建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规范体系。
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刘燕斌研究员介绍了蓝皮书研究撰写概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副总编辑蔡继辉出席发布会并致辞。劳科院邸妍主任、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陈云副主任、社会保障研究所汪泽英副所长、劳动工资研究所王学力主任分别简要介绍了主报告以及促进就业、社会保障、工资分配等几个分报告的主要内容;发布座谈会上,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的赖德胜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李珍教授、上海市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的徐坚成研究员以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孟彤副研究员等专家学者都做了精彩的发言。
发布会由刘燕斌院长主持。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就业促进司、劳动关系司等单位的负责同志,中国劳动学会、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首都经贸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的专家学者,多家媒体的记者,以及参加蓝皮书撰写编辑的科研人员,约60人参加了发布会。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