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新闻动态

报告精读 | G20国家创新竞争力黄皮书:二十国集团(G20)国家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15~2016)
来源:皮书说  作者:本网转载   发布时间:2016-09-07

20160823050429C

 

  2016年8月25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杂志社、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等单位联合发布了《G20国家创新竞争力黄皮书:二十国集团(G20)国家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15~2016)》

  二十国集团(G20)国家创新竞争力美国、英国、日本名列前三甲 

  报告显示:美国、英国、日本位列G20成员的前三甲,其中中国在G20中排名第9位,这是G20集团中唯一进入前十名的一个发展中国家。该黄皮书根据二十国集团(G20)各成员创新发展的实际,构建了G20国家创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由1个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33个三级指标组成)和数学模型,对2013-2014年[  由于国际数据一般要滞后两年,因此本报告所能采集到的最新数据截止2014年。由于科技创新持续影响时间较长,这一评价结果可以作为评价各国当前创新能力的重要依据。]二十国集团(G20)各成员国的国家创新竞争力进行评价分析,为G20各成员提升国家创新能力提供参考依据。

  2014年G20国家创新竞争力

  处于第一方阵(1-5位)的依次为: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加拿大;

  排在第二方阵(6-10位)的依次为:韩国、法国、澳大利亚、中国、意大利;

  处于第三方阵(11-15位)的依次为:土耳其、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巴西、墨西哥;

  处于第四方阵(16-19位)的依次为:南非、阿根廷、印度、印度尼西亚。

  2013-2014年,共有9个国家的创新竞争力排位发生变化,其中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加拿大,上升了2位,土耳其、沙特阿拉伯、巴西、南非均上升了1位;下降幅度最大的是法国和墨西哥,均下降了2位,俄罗斯和阿根廷均下降了1位。此外,只有1个国家发生了跨方阵变动,即加拿大由第二方阵迈入第一方阵。

  在本评价期内,中国国家创新竞争力得分增幅比较显著,上升了2.6分,远高于G20国家创新竞争力得分的平均变化水平(+0.5分);中国是作为发展中国家创新竞争力排名最高的国家,说明这些年中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地提升了我国国家创新竞争力。通过对比2013-2014年G20国家创新竞争力得分变化情况可以发现,G20国家创新竞争力的整体水平呈现上升趋势,这说明这些年G20各成员为了尽快从经济危机的困局中实现恢复性增长,都采取了 “科技创新成为各国实现经济再平衡、打造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核心”的创新战略,有力地推动了创新能力的提升。

  G20 国家产业技术创新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

  报告认为,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的重创使发达国家反思虚拟经济过度发展的弊端,认识到经济增长必须建立在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之上,而夯实实体经济基础,首要的就是振兴制造业。以创新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并不是对传统制造业的回归和修复,而是产业的彻底变革,催生新的产业部门,建立起新的产业体系和产业发展模式。创新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不仅将引发全球制造业新的革命,而且将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成为国家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主导。

  以产业创新来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是G20推动全球创新增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G20从危机应对管理向全球长效治理机制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G20产业创新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过程是把实体物理世界与虚拟网络世界相融合,通过产品全生命周期、全制造流程数字化以及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模块集成,形成一种高度灵活、个性化、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新生产模式,这一生产模式是对传统生产模式的革命性颠覆,是实体与虚拟的结合,生产与消费的结合。总体上,G20创新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将会呈现出以下四点特征:一是传统制造将加快向智能制造转变;二是传统大批量生产将向个性化定制转变;三是传统主导权之争将向工业标准之争转变;四是传统成本竞争将向创新竞争转变。

  一直以来,G20各国都非常重视创新,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才进行科技创新和研发,2013年G20的R&D经费支出达到约1.7万亿美元,R&D人员达到约783万人,平均每百万人中R&D人员达到约1600人。在此基础上,各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2013年居民专利申请量达到167.8万件。强大的科技创新实力和成果,也促使各国的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快速发展,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2013年工业增加值达到21.1万亿美元,高科技产品出口达到2万亿美元,高科技产品出口占制成品出口的比重平均达到12.8%,最高的韩国达到27.1%。

  研究表明,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R&D人员都是影响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因素,科技创新人才对加快技术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了巨大作用。此外,经济发展水平和规模对制造业转型升级也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首先要有良好的经济基础,才能更快地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而FDI和R&D经费支出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并不明显。

  需要指出的是,对传统制造业发展模式的彻底颠覆和现代制造方式的重新塑造,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传统制造业的阻碍和新兴事物的稳定性挑战,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因此,G20国家必须进一步实施五大战略,即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战略、开放与协同创新战略、互联网与制造业发展深度融合战略、产学研合作循环战略、全球价值链再造战略。通过这一系列的战略举措,有助于提升各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深化国际合作,共同推动全球制造业的繁荣发展。

  G20国家企业创新状况比较分析及战略对策研究

  报告认为,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关键时期,G20应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实现世界经济稳健增长的重任。G20国家必须推动结构调整,鼓励创新,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带动全球经济走向健康持续的增长。企业是创新的主要活力源泉,是G20各国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的主要载体。因此,推进企业创新成为G20各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G20各国都通过战略导向、政策引领和加大投入、发挥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主体作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创新型人才等方面,积极推动企业进行创新。并通过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生产创新、工艺创新、市场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获得了丰硕的创新成果,推动了产业的换代升级,使得G20各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维持了显著的竞争优势。

  但G20各国企业在创新中也同样面临着许多困境与阻碍。首先,全球化的竞争压力给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压力。在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只有不断地创新自身的核心技术,才能够在国际市场上立足。近年来,随着全球竞争压力加剧,企业的技术替代时间不断缩短,逐年加快的创新速度使企业的创新压力空前巨大。其次,政治介入阻碍了全球联合协作创新,限制了企业创新能力的发挥。由于国际经济秩序、地缘政治等原因,G20各国间缺乏政治互信。一些国家甚至出现了政治干预企业创新合作,限制创新要素在国际间流动的现象。这一行为不仅阻碍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也限制了国家间“双赢”的创新合作联系。再次,创新成果转化低效降低了企业创新潜力。一些国家为了激励企业快速创新,增加创新成果,出台了不合理的引导政策。而这些政策又往往起了揠苗助长的作用,造成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限制了创新成果的转化。最后,不利的创新环境约束了企业创新活力。由于创新的风险性,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企业对创新持更加保守的态度。再加上在G20的部分国家中,知识产权保护现状依然不容乐观,致使企业创新动力大幅度降低。

  然而可以预见的是,G20各国对企业创新的重视程度将不断提升,而且国家间的企业联合协作创新步伐也将进一步加快。此外,中小企业正逐步成为G20国家推动创新的强劲力量,自主创新结合信息化推广将成为企业提升创新效率的重要途径。针对G20国家企业的上述创新趋势,我国应采取进一步的措施来推进企业创新。通过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激活企业的创新活力;通过明确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的创新效益;通过推动联合创新,来打造创新的完整链条;通过转变企业创新理念,来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G20国家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及其战略借鉴

  报告认为,经济危机总是伴随着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催生新的科技和产业崛起,成为经济复苏和发展的重要引擎。G20国家是当前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主要力量,在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都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高新技术不断涌现和科技产业蓬勃发展的机遇,各国都竭力推动科技创新战略,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把创新驱动作为解决经济结构失衡和促进经济增长、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从近年来G20国家实施的科技创新政策来看,表现为科技政策体系不断创新,研发投入力度持续增强,研发机构与研发体系趋于完整,注重运用财税政策鼓励创新创业,形成浓厚的科技氛围,培养引进创新人才成为重中之重。从科技政策的实施效果来看,科技研发投入持续稳定增长,中国的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的短短几年内由1.7%增长到2%,韩国的比重更是从3.3%增长到4.1%,成为研发投入增长最为显著的国家,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充分的资金保障。专利和论文等科技成果明显增加,G20国家中,专利授权数最多的国家是日本,日本的专利授权数长期以来远远超过其他国家,年度授权数达到30万项,其次是美国,2014年的专利授权数达到25.6万项,中国和韩国的专利授权数比较高。G20国家的科技论文数占据全球总量的76.4%,美国的科技论文数一直名列前茅,近年来都超过40万篇,2013年达到41.2万篇。其次是中国,成为第二个达到40万篇的国家,德国和日本也都超过了1万篇。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各国都加大了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高技术产品的生产和出口规模也实现了快速增长。各国的科技创新体系发挥的巨大的作用,一大批有影响力的科技成果涌现出来,包括新材料、新能源、航天科技、生命科学、电子信息等,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的研究极为活跃,研究成果丰硕,对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的科技产业将产生重大影响,也将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对于中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一要坚持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建设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和研究项目,提升传统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二要深化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建设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网络,从技术、人才、信息、规则、政策五个方面融入全球创新体系,提高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三要深入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实现国家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现代化,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驱动主体作用,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的成果转化和服务机制。四要着力增强协同创新能力,建立以政府为引导和管理的产学研联动体系,充分发挥政府部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用户以及非政府部门等创新要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五要优化完善科技创新环境,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完善科技产品的政府采购政策,完善投融资政策体系,为企业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风险投资环境。

  全球金融危机后G20国家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报告认为,金融危机后,G20集团在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为了实现“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的目标,把经济复兴的希望寄托于技术创新的道路上,许多国家将创新战略提升为国家战略,以期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国家经济体的复苏。

  从危机后G20各国的经济走势来看,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总体在经历了报复性的短期回暖之后出现了更加严重的增长乏力的现象。G20集团中法国、意大利等国家经济甚至一度出现了的经济负增长的现象,并带动欧元区乃至全球经济出现整体下滑的态势。危机发生后,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成为了经济复苏的主要推动力量。这一情况在危机后的复苏之年2010年体现得尤为突出,两国的经济增长率均突破10%,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从危机后G20国家的经济刺激计划比较,货币政策作为抵抗危机的第一线角色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被多个国家运用到了极致。在许多的国家,包括美国、英国、日本在那一时期的名义利率已接近于零,甚至在许多经济体,金融体系的崩溃已经致使货币传导机制失效。在这个时候,财政政策成为了更多国家拉动经济复苏的选择。绝对值上看,2009年至2010年间,美国贡献了最大规模的财政刺激计划,财政刺激规模占到了美国2008年全年GDP比重的5.9%,更占到了G20国家2009-2010年财政刺激总规模的55.6%,其次是德国8%,日本6%。在G20所有国家中,中国贡献的财政刺激规模仅次于美国,达到了2043亿美元,占2008年中国全年GDP的4.8%。G20各国的财政刺激计划实施之后,对各国的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2010年以后的经济衰退仍然在继续,到了2013,2014年,许多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出现较大幅度的降低。

  在各国货币、财政政策在刺激经济复苏乏力的情况下,技术创新成为了各国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选择。从危机后G20国家的技术创新看,美国创新网络分布正在逐步形成以国家为主导,以企业和产业界为基础平台的综合创新格局;整个创新战略的设计过程当中,美国形成了一个体系非常完备的创新战略的金字塔架构。2010年日本政府公布了“第四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把灾后重建、绿色创新和民主创新作为三大任务。此外G20组织中的各个国家也在危机后纷纷通过了有关技术创新的内容,主要涉及的领域包括新能源和新兴科技等,以期以发展新技术的方式找到刺激经济发展的新的可持续的发展路径,从根本上改变经济衰退的现象。从国家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看,历史数据表明G20国家在2000-2013年间大部分经济增长的创新弹性大于0,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正向促进作用。只有中国和印度两个新兴的经济体在样本区间内一直保持了正的技术创新弹性,平均的创新弹性高达0.8和0.6,表明了在两国的经济发展中,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而这两个国家也是公认的现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增长极。最终的拟合结果也表明技术创新的系数为正,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说明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正向促进作用明显。

  分析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科技创新能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配合各国产业和科技政策的引导,会引导社会资源向新的产业流动,增加投资,扩大规模,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以不断地科技进步为契机,引导一国的经济结构缓慢而有方向性地调整,最终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2、科技创新能促进经济持续平稳发展。科技创新能够通过提高产品技术含量而达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同时也能够通过优化和提升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并且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能够烫平经济周期而带来的经济危机,促进经济持续而平稳地发展。3、科技创新能促进就业,缩小区域差距。科技创新的出现,会产生新的产业和新的公司,为劳动力提供新的就业机会,从而能降低失业率,缩小一国的地区差异,实现共同发展。

  G20国家创新型人才发展比较分析与经验启示

  报告认为,在全球经济结构面临深度调整的背景下,世界各国纷纷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而创新型人才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为关键的因素。创新型人才能够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强大智力支撑,是提升国家创新竞争力的重要着力点,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要素,最终有利于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从G20国家创新型人才总体规模比较来看,2001-2014年G20国家R&D研究人员基本呈现稳定上升的趋势,且发达国家的R&D研究人员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总体上都高于发展中国家。以2012年数据进行比较,可以看到,每百万人R&D研究人员超过3000人年的国家依次为韩国、日本、加拿大、德国、法国、英国、美国、俄罗斯,基本上为发达国家。从G20国家创新型人才投入水平比较来看,G20国家研发支出占GDP比例稳中有升,韩国、日本、德国、美国、澳大利亚、法国、中国以及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这一指标均已超过2%,英国、加拿大的研发支出占GDP比例将近2%,而印度、南非、阿根廷、墨西哥、印度尼西亚、沙特阿拉伯等国家的研发支出占GDP比例还不到1%,差距还比较明显。此外,G20国家普遍重视公共教育投入,大部分国家的教育公共支出占GDP比例超过5%,持续稳定的公共教育投入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从G20国家创新型人才产出效益比较来看,2001-2013年美国、日本、韩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居民专利申请量总体上保持优势,尤其是美国、日本的居民专利申请量在发达国家中遥遥领先。中国凭借数量庞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居民专利申请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体现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积极成效。但从知识产权使用费收入情况来看,中国2013年的知识产权使用费收入为8.867亿美元,仅为美国的0.69%、日本的2.81%、英国的5.18%、德国的6.76%、法国的7.67%,存在很大差距。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等主要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使用费收入稳居G20国家前列。从G20国家创新型人才政策环境比较来看,G20国家尤其是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着力营造满足创新型人才发展需要的宽松政策环境,大力吸引科技创新人才,抢占世界创新人才高地。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人才是国家兴旺之本、民族兴盛之源,人才兴则国家盛,人才衰则国家弱。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科技中心的三次转移都是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集聚为基本特征并通过重大科技创新来驱动。而在当今时代,任何国家或地区想要深度参与全球创新治理,提高创新资源配置能力,快速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必须着力于构建创新型人才队伍,实现创新型人才规模和质量同步提升。因此,G20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将大力培育和开发创新型人才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在创新型人才发展的长期探索与实践过程中积累了诸多成功经验,其中,为创新型人才提供教育、政策、环境等方面的支撑和保障是各国共同的做法。

  在国际“人才竞争”愈演愈烈的背景下,中国应加快创新型人才资源开发,着力提升创新型人才队伍的质量和水平。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确立创新人才战略地位;加快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机制,加大创新人才引进力度;积极营造良好政策环境,促进创新人才效益提升。通过一系列的战略举措,提升中国创新型人才国际竞争力,切实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G20国家以理念创新引领全球创新发展研究

  报告认为,在全球经济面临低增长困境的背景下,理念创新在G20国家追求新一轮经济增长与综合治理的进程中,将扮演创造新需求、驱动新供给和促进全球协作的关键角色。深刻理解当代理念创新的颠覆性、全球性以及创造性的内涵,并不断孕育和推动理念创新,能够帮助新兴国家避免落于创新的典型陷阱,帮助深陷创新窘境的发达国家东山再起。第一是无国界经营理念助推全球互联互动。过去二十年,发达国家对新兴经济的出口和投资以及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全球投资逐步推进了制造业的全球资源配置,提升了全球化产业的竞争力,造就了全球一体化的消费市场。各国政府需要认识到他们在经济治理方面的职能已经从保护资源不受外来经济体的威胁,演变为既保障人才和企业的自由迁移,又保障信息、货币、货物和服务的自由流通。第二是共享经济理念开创协同合作的范式革命。全球前三大创业公司,美国的Uber、Airbnb以及中国的小米分别利用了时间、空间以及人力资源的共享打破了全球传统产业格局。共享经济跨越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鸿沟,找到了一个社会资源分配的理想方式,这对于消除全球意识形态的冲突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但各国政府需针对共享经济业态中存在的灰色地带、信息隔断以及产品可靠性等问题制定新的监管规则。第三是免费经济铸就全新盈利模式。通过显性的交叉补贴和隐性的心理回报使得在传统经济模式下外部经济所导致的“搭便车”问题得到解决。用免费的产品和服务去吸引用户,然后再对增值服务和产品收费,已经成为互联网企业成长壮大的规律。拥有庞大互联网受众的新兴发展中国家是免费经济的天然沃土,各国政府需要积极应对免费经济中出现的“羊群效应”、隐私泄露和免费产品监管缺失等潜在威胁。四是跨界整合构筑开放的平台生态圈。互联网时代的产业边界日趋模糊,平台企业跨界链接不同用户群体,整合周边资源,吸引关联企业,形成了一个个全新的价值网络和共生系统,并建立起促进多方交易和价值创造的基础架构和规则。各个政府应充分认识到平台生态在整合资源、提升效率、价值挖掘、联动创新方面的作用,积极推动平台生态圈合作共赢机制与开放动态模式的建立。五是绿色产业推动全球生态创新。全球范围内的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产业发展,制造业的绿色升级与发展,服务业轻型化发展以及绿色农产品产业的发展不断推动生态创新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各国政府可通过产业链上各要素绿色化,实现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布局等方面的绿色化。六是大数据资源带来创新动力源。大数据已经成为如同石油、土地一样具有市场价值,能够创造需求的资源,并能为创新提供源源不绝,取之不尽的动力。数据主权将成为继边防、海防、空防之后,另一个大国博弈的空间。各国应尽快启动大数据资源、平台及其安全体系建设,整合信息资源,为宏观经济发展提供数据和分析支持。七是游戏化思维驱动社会创新。游戏化凭借在快乐体验、现实模拟、社会联系和团队协作方面的独特价值,已在人才培养、众包驱动、参与式经济等方面成为商业创新和效率提升的驱动力。各国政府可将游戏化运用于政府治理、公共事务以及社会慈善等低回报、高外部经济性的领域激励公民的参与和投入,同时制定针对知识产权、个人隐私、虚拟资产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在全球经济恢复性增长越来越依赖于创新的前提下,中国应积极塑造勇于探索、包倡导个性、包容失败的创新文化;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资本化,控制成果转化风险,提高科技成果市场化和产业化的成功率;通过直接和间接支持保障创新活动与成果;以人才的关系网络为纽带,积极链接全球高端技术、资本和产业链;以长期计划和文化沟通为依托,推动国家之间的知识共享和合作创新;制定国家愿景,引导和整合社会、企业和个人愿景,助推目标明确、行动一致的创新活动;彻底转变思维方式,设计打破常规的颠覆性经济规则和方案,够孕育全新的市场,创造全新的需求,从而造就深刻、迅猛且难以模仿的创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