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2016年7月12日,由云南财经大学印度洋地区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南亚研究》编辑部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印度洋地区蓝皮书:印度洋地区发展报告(2016)》发布会”在京举行。
近年来,地缘政治出现了回归世界舞台的趋势,可能再度显示出强大的理论魅力,开始对一个国家的公共话语、集体认知和政治认同产生日趋显著的影响,成为各国研判国际形势、制定发展战略与实施对外政策的常用工具。印度传统的地缘政治思维是将南亚视为其天然的“势力范围”,将印度洋视为“印度的后院”。无论南亚还是印度洋,都是印度争取大国地位的重要依托。印度地缘战略的基本目标是巩固其在南亚次大陆独一无二的主导地位,并通过邻国战略、大国战略与大周边战略扩展影响力,最终实现控制印度洋的核心战略目标以及向太平洋延伸的远景战略目标。无疑,莫迪执政两年以来,其执政理念与施政方式为印度的内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对外发展战略方面,出于对地缘政治利益的战略性考量,莫迪将“东向政策”升级为“东向行动政策”,使印度向东拓展地缘政治空间和地缘经济利益的目标更加清晰。莫迪采取的“行动”主要是加大经济外交力度,力争在吸引外资与经贸合作方面“大有作为”。同时,他相信遍布世界的海外移民拥有智力和金融方面的巨大资源,能够助力印度的经济发展。在外交战略方面,“邻国优先”是莫迪外交政策的重中之重。同时,印美关系是大国外交的首选。莫迪上任两年访美4次,与奥巴马总统会面7次,印美关系迅速升温。特别是印美民用核交易不断增多这一显著的变化使印度变得更加强大,成为地缘政治格局中的关键角色。
在对内发展方面,莫迪上任后就提出了“印度制造”计划,将改革聚焦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制造业发展和改善外商投资环境三个方面。2014年,印度的经济增长率赶上了中国,达到74%。2015年,印度经济增长率高达75%,首次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除了经济领衔全球增长这一亮点之外,印度经济的通胀指标也处于安全区且汇率相对稳定。在莫迪的领导下,印度正在向“全球领导者”的大国目标迈进。
在中印关系方面,印度始终不忘强调“邻居无法改变”以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合作能够给双方带来很大的好处”,但实际合作的动力不足,合作收益有限。虽然中印市场潜力巨大,存在合作的相互需求,特别是印度需要与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型项目方面开展投资与合作,而且两国在打击恐怖主义、应对气候变化等地区和全球问题上拥有越来越多的共同利益。但是,印度不仅始终受困于中印边界问题、贸易不平衡、中巴关系等传统合作障碍,对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更是心存疑虑,即便是对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表态相对积极,实质性推进的动力也明显不足。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印度是一个地缘政治想象丰富的国家,印度的政治与精英阶层存有根深蒂固的地理上的不安全感,加之近年来中国地缘政治影响力的变化给新德里增加了心理上的不适感,建立在地缘政治想象基础上的战略决策一旦脱离现实,必然带来战略竞争基础上的安全困境。
印度正处在把自己“确立”为一个大国的过程中,并把自己视为一个潜在而重要的全球性角色。美国不希望看到中国强大到足以挑战自己的世界霸权地位,也同样不能容忍印度未来有能力控制印度洋,而中印两国均有改变目前不合理的国际秩序的意愿。推进中印合作,印度需要更加自信与开放的心态。
“一带一路”建设在南亚的前景并不乐观
自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印度对“一带一路”表现出谨慎和疑虑,对于该倡议究竟是地缘政治战略还是经济战略的讨论从未停止。蓝皮书称,中国在南亚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地缘政治环境并不乐观。
首先,受传统地缘政治思维的影响,印度认为“一带一路”不仅是区域经济合作,更是地缘政治的重塑。其次,受中国崛起和“中国威胁论”的影响,印度将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看作对印度在南亚主导权的挑战与威胁。最后,尽管印度并不希望域外大国对南亚施加影响,但毫无疑问不会拒绝从“一带一路”框架下的经济项目合作中受益。
目前,中国与印度的利益交汇点逐渐突出,挑战和威胁亦逐渐趋同。虽然印度对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持谨慎态度且没有做出回应,但密切关注和研究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中印拥有互联互通合作的潜在需求,中印战略对接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蓝皮书称,两国能否实现战略对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搁置历史问题并正视现实的地缘政治矛盾。
首先,美国不希望看到中国强大到能够挑战自己的世界霸权地位,也同样不能容忍印度未来有能力控制印度洋,而中印两国均有改变目前不合理国际秩序的意愿。其次,虽然促进南亚区域一体化有利于提升印度的大国地位,但印度无法只依靠南亚来实现其经济潜能,中印合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最后,中印战略对接有助于实现共同利益,并能对全球地缘政治产生积极影响。
中方在印投资面临诸多潜在风险
2014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印和2015年5月印度总理莫迪访华,中方承诺对印投资,印方承诺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并给予中方更多投资优惠条件。但是,中方在印度仍然存在各种潜在的投资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由于中印两国缺乏政治互信,印度对来自中国的投资限制颇多。如签证问题,很多国家公民受限无法申请印度长期签证和工作签证,签证延期也必须返回本国办理,严重阻碍了对印度的投资。二、印度国内官员腐败猖獗,寻租现象比比皆是,腐败和行政效率低下被公认为印度政府的两大痼疾。外国公司在印度申请注册公司或申请项目审批,常常是半年多没有回音。印度法律体系虽较完善,但执行情况不好,通过司法程序解决投资或合作争端非常烦琐,许多纠纷长期悬而未决。三、印度国内各种法律名目繁多,对外商投资有诸多限制。此外,印度针对外商投资的税种繁多,税率波动较大。除了以上投资风险之外,印度基础设施落后,铁路、公路、机场和港口等领域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且效率低下。与此同时,印度能源也严重短缺,尤其是石油和电力。这些因素大大增加了外国投资的成本,中国企业在做出投资时应规避此类风险。
印度“大国梦”可期,但任重道远
无论是从国内还是从国际上看,印度的发展都具备诸多有利因素和条件。例如,自然资源相当丰富、政治制度比较成熟、经济发展条件良好、政府力推经济改革、追寻“大国梦”几成共识,加上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主要大国竞相拉拢、国际体系变革带来机遇等,这些都将成为印度持续发展和崛起的战略资本。同时也要看到,印度在发展和崛起进程中,还面临国内外一些不利因素。这其中包括基础设施落后、官僚腐败严重、反对党“为反对而反对”、贫困人口基数庞大、国内安全形势堪忧,另有印巴矛盾难解、南亚小国不满等。
蓝皮书称,从印度发展前景看,实现“大国梦”可期,但任重道远。印度应扬长而不避短,充分利用其现有的有利因素和条件,正视其存在的问题,并妥善加以解决。同时,至少还需处理好以下一些矛盾。
其一,自然资源丰富,但资源利用率较低,浪费严重,且管理和经营不善,特别是一些重要战略资源短缺,如石油和天然气。其二,政治制度比较成熟,但各派政治力量相互掣肘,热衷利益之争,导致议会议而不决,许多议案“胎死腹中”。其三,军事实力提升较快,但对外依赖性强,重要武器装备大多从国外进口。其四,印度外交政策灵活,但有时也置原则立场不顾,实用主义过于浓厚。其五,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制造业总体上不强,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其六,经济改革颇有起色,但社会不公和贫富悬殊问题相当严重。
综上所述,总体上看,印度崛起虽有其相当坚实的战略支撑,但不会一帆风顺,而将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
印度经济长期保持7.0%以上高增长可能性很小
对于印度经济的增长前景,目前国际社会普遍持乐观态度。但事实上,印度经济想要在中短期内(3~5年)保持稳定高增长是有一定难度的。从历史分析看,1991年改革至今,印度经济经历了较高位的波动式增长,有着5年左右的波动小周期,但经济恢复都较为迅速。按小周期规律,经过2013~2015财年的中高速增长,印度经济至多再有2年或平稳或上升的增长,此后可能会出现小幅的波动。
与此同时,当前的全球经济放缓,尤其是中国经济减速、人民币贬值和外贸放缓,同样会对印度的股市、出口等产生不利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抵消外资增加的利好。此外,尽管目前基本面表现强劲,但美联储加息、中国股市动荡和发达经济体的通缩压力都会对印度卢比造成损害,从而影响印度的对外贸易发展。
长期来看,印度经济增长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印度发展模式的转型。印度的传统发展模式主要是由内需驱动增长,这种模式非常依赖能源及大宗商品的进口。在全球经济下行期,印度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是能源及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下调,降低了印度的通胀率和赤字率,进而提升了民众的消费能力,拓展莫迪政府经济刺激政策的空间。从短期看,全球经济放缓似乎给印度经济带来了利好。但长期而言,如果能源及大宗商品价格恢复或上涨,印度经济增长的利好因素将被大大削减。可见,如果不能改变旧有的增长模式,长期内印度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将大大增强。
与此同时,莫迪政府还将面临另外一个增长困境,即随着发展战略的调整,印度对外部经济要素的依赖性会不断增强,印度与全球经济的联系也将越来越紧密。因此,全球经济长期放缓,尤其是主要经济体的经济放缓将对印度经济产生越来越多的负面影响。
除了应对外部经济环境变化,莫迪施政还需要面对国内的固有顽疾问题。虽然莫迪政府改革将大幅改善印度的基础设施环境,但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改革的滞后,将很难改善印度国内的制度环境。
综合分析国内外发展要素可知,虽然发展潜力巨大、发展机遇良好,但在国内、国际大环境充满挑战的背景下,莫迪政府若不能克服发展战略及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印度想要长期(5~10年)保持7.0%以上的经济增长率将是非常困难的。蓝皮书称,中短期内印度将很难摆脱周期性增长波动问题,而且长期保持7.0%以上高增长的可能性也很小。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