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新闻动态

报告精读 | 温州蓝皮书:2016年温州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来源:皮书说  作者:本网转载   发布时间:2016-05-05

温州

 

  2016年4月27日,由中共温州市委党校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温州蓝皮书:2016年温州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发布会在温州举行。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温州积极应对各种困难,着力化解“两链”危机,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尽管经济乍暖还寒,但终于艰难地迎来了复苏的曙光。与此同时,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619.84亿元,同比增长8.3%,总值和增速均列全省第三。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3.1%、7.1%和9.9%。财政总收入677.92亿元,增长6.5%。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026元,增长8.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35元,增长9.5%。

  2015年温州金融风险处置成效明显,是全省唯一一个不良贷款双降的城市,金融危机呈现了种种探底的迹象,有望率先走出危机。2016年温州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与2015年相比将略微下降,预计在7.5%左右。温州要成为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标杆城市,必须着眼长远发展目标,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把握转型发展机遇,做好长远和全局谋划,着力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突出问题。

  2016年温州经济实际增长率相比2015年将略微下降,预计在7.5%左右

  蓝皮书指出,从长周期发展阶段特征观察,经过30多年的快速工业化和市场化,温州已经处在工业化后期的后半段。今后温州和全国一样,将逐渐步入正常转型发展阶段。因此未来从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的阶段转型不会长期持续过去突变型的跨越式发展状态。相反,速度反而会放慢,逐渐回归到正常的发展演进轨道。“十三五”末期的2020年要实现人们的预期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仍需要更多利好的外部环境因素。但大致看,温州会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基本同步,在“十三五”时期的末年将接近后工业化阶段。同时从人口变化情况看,随着“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十三五”期间温州年均将增加4万人。

  从短周期的发展阶段特征观察,2016年正是温州逐步摆脱金融危机,走向复苏的关键时期。经过几年的消化,当前温州房地产去库存压力不大;银行不良贷款双降,金融风险压力稍缓;企业“机器换人”推进加速,技术更新加快;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大幅增加,企业创新能力提高;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且比重进一步提高。经济转暖迹象显现。但是,由于国际发展环境欠佳,国内金融风险因素集聚,温州经济增速下调的压力仍然较大。本地金融危机余波从市区向外扩散,金融风险消化的压力仍然较大。2015年工业用电量呈负增长,银行信贷资金主要流向个人和政府项目,进入工商企业的信贷资金数量还大幅减少,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仍然比较缓慢。

  因此,受国内外的环境因素和国内的主动性淘汰落后产能等因素的影响,2016年温州经济实际增长率相比2015年将略微下降,预计在7.5%左右。鉴于世界经济和全国经济形势都比较严峻的事实,温州在全国和省内的相对地位将基本能够得以维持。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第二产业继续分化,实体经济困难依旧,外贸出口形势仍将十分严峻。

  温州农业转型发展进入升级阵痛期,现代农业后继乏人,城乡收入差距仍在拉大

  蓝皮书指出,当前,温州经济发展总体已进入新常态。农业转型发展进入升级阵痛期、农民收入进入缓慢增长期、农村改革步入深水区,农业农村工作正面临不少新问题和新挑战。

  温州全市人均耕地0.31亩,土地已成为较稀缺的资源要素,现代农业发展既面临着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又存在基础薄弱、农业组织化、科技化、产业化水平不高等诸多问题。农民靠天吃饭的弱势现状没有根本改变。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入实施,全市各地的生态保护要求更加严格,传统的种养业生产空间受到较大限制,主要农产品保供给压力很大。近些年来,农业在全市生产总值所占份额日趋下降,农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从1995年的10.3%下降到2005年的4.1%、2014年的2.7%。在全省农业增加值中所占份额也在下降,2005年温州农业增加值占全省农业增加值比重为7.5%,2010年占6.8%,2014年占6.6%。要在短期内实现农业增加值大幅增长的难度不小。2015年前三季度温州市尽管实现增加值79.41亿元,同比增长3.1%,增加值增速位居全省第2位,但增加值绝对数仍处于第8位。在新常态下,温州市农业面临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持续显现,新常态下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对农业稳定发展的挑战持续增大,农产品价格接近“天花板”和生产成本接近“地板”的“双重挤压”问题持续凸显。农村劳动力步入断档期,“谁来种地”问题已非常突出。农业劳动力老化、素质较低问题依然突出,从业人员在50岁以上的比重高于60%,远超40%的全国平均水平,现代农业发展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

  2011~2014年,温州农民人均收入增加幅度分别是16.0%、11.1%、10.0%和10.5%,呈逐年放缓的态势。从2015年前三季度情况看,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38元,同比增长9.8%,明显低于2014年同期的10.5%。同时,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0年的2.73下降到2014年的2.09,城乡统筹发展成效明显,但是收入绝对差距也由19785元拉大到21116元。绝对差距缩小的同步趋势尚未出现。目前,温州市在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方面还缺乏有效的手段和办法,尚未形成稳定长效的促增收机制,促进普遍较快持续增长的压力较大。特别是农村很多改革还没有取得根本性突破,农村资源资产变成资本资金的通道依然还没有全面打通,农民财产性收入缺乏有效的支撑。从农民收入的四大结构看,当前农民增收还面临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难度加大、家庭经营非农产业发展制约因素增多、农民财产性收入减少等诸多不利因素。前三季度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39元,其中工资净收入9906元、经营净收入4244元、财产净收入860元、转移净收入1629元,分别占59.5%、25.5%、5.2%和9.8%。可以看出,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净收入是温州市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财产净收入占比明显比较低。

  温州工业处在底部盘整阶段,未来“供给稳,需求差”将是常态组合

  在供给端,制造业生产投入动力持续不足。生产投入方面,2015年1~12月温州限额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886.76亿元,占全市同期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值的25.66%,投资额较上一年同期增长13.2%。不过上行势头趋于平缓,增速高点出现在三季度的七八月份,进入四季度后有较明显回落。以上数据的走势表明,工业的生产投入总体表现为节奏放缓的状态。

  依据前文判断,温州工业经济探底基本到位,尽管仍然面临宏观经济增速趋缓下行压力,但行业去杠杆化初见成效,且结构转型投入正在加大。温州工业投资中的技术改造投资增幅领先投资平均增幅4.7个百分点,温州实施“百项百亿”技改项目以来,“机器换人”投资增幅高出浙江全省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继2014年后再次列全省第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增幅高出浙江省平均水平4.3个百分点。工业投资活动景气度行业分化明显,通信、电子、汽摩配、食品饮料制造业等行业投资表现积极。中央供给侧改革的提出或将加速结构调整进程,而短期内工业内部面临分化表现,一方面不适应需求结构升级的产能收缩加速,另一方面创新转型将获得融资等多重鼓励。

  另外,从财务数据看,2015年1~12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负债水平同比下降2.8%,较1~11月进一步收缩30.3个百分点。从运行趋势看融资杠杆收缩明显,验证了我们在年初报告中对于2015年的工业投资速度将回归惯性增长,全年投资增速将呈现稳中趋降的判断。截至目前累计债务规模为2468.98亿元,仅相当于5年前同期的规模,整体负债处于低位可控水平,具备了财务上轻装上阵、扩大投入的条件。蓝皮书预计2016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不低于2015年水平。

  在需求侧,内需放缓,销售低迷,需求水平持续走弱,前文已有述及;外需萎缩加速,下滑速度与降幅既快且大。2015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产值累计为731.71亿元,同比下降2.8%,连续6个月呈负增长,而且跌幅逐月扩大,出口需求对工业经济的拉动作用继续减弱。内外需持续低迷制约温州工业增长发力。需求不足既令产能去化不畅,又拖累复苏进程。

  展望2016年,温州工业经济处在“底部徘徊,反弹预备”的盘整阶段,工业经济增长依然处于潜在增长水平下方,未来“供给稳,需求差”将是一个常态组合。

  温州成为省内唯一不良贷款“双降”地区,已逐步进入金融风险消化阶段

  2015年末,全市银行机构账面不良贷款余额291亿元,不良贷款率3.82%,分别比年初下降9亿元和0.26个百分点,实现“双降”目标。温州成为省内唯一不良贷款“双降”的地区。这标志着温州逐步由风险先发阶段进入风险消化阶段,金融风险总体可控。关注类贷款余额401亿元,占比为5.25%,比年初降低77亿元和1.26个百分点,这也反映了风险形势总体上是筑底企稳的。但也要看到,当前温州市新发生不良贷款仍然较多,风险没有“止血”的明显迹象。2013~2015年新发生不良贷款分别为346亿元、377亿元和390亿元,逐年略为上升,2011年9月以来,累计发生不良贷款1488亿元,占2015年末贷款余额的19.5%。

  全市不良贷款处置进度不断加快。其中2015年处置不良贷款401亿元,比上年增加5亿元,约占全省总量的1/3。2011年9月以来,全市银行机构累计处置不良贷款1224亿元,其中出售给资产管理公司的占40.1%、不良核销的占23.5%、现金清收的占18.5%、上划给上级行的占10.9%。

  2016年温州市区住房市场及住房价格或将保持平稳向上发展

  2015年底中央提出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对温州住房市场产生了一些利好的影响,住房市场价格走势相对稳定,同时,2015年成交地块区位优越使得出让土地价格上涨。2016年市区新建商品住房成交价格可能随之提高。但是,温州市区住房市场运行的供需基本面并未随之发生根本改变,住房市场及住房价格波动的风险仍然存在。

  潜在库存不容忽视。截至2015年末,温州市区已出让土地未来2~3年将提供约320万平方米的新建商品住宅,包括:2013年前出让的土地可供住宅约30万平方米、2013年出让的土地可供住宅近60万平方米、2014年出让的土地可供住宅约70万平方米、2015年出让的土地可供住宅约160万平方米,这其中将有一部分形成2016年的实际供应量。2013年出让的土地可供住宅229万平方米,其中的25%、40%以及10%已于2013年、2014年以及2015年上市,其余25%将有较大可能于2016年上市;2014年出让的土地可供住宅118万平方米,于2014~2015年完成上市的比例达40%,将于2016年上市的规模不会小于2014~2015年的年平均量,那么两者合计至少80万平方米。同时,2015年出让的土地可产生的住宅约160万平方米,其中近17%已于2015年上市,从项目的前期准备来看,至少将有100万平方米将于2016年上市。因此,存量土地可供的320万平方米商品住宅中,至少将有180万平方米形成2016年的实际供应量。除了存量土地,2016年市区新增住宅用地也将有一部分形成当年的实际供应量,现有政策环境下,2016年土地成交量至少保持2014年的规模,按照2014~2015年成交土地的开发节奏2014年出让土地可提供的住宅118万平方米,第一年形成实际供应量23万平方米;2015出让土地可提供的住宅160万平方米,形成实际供应量为27万平方米,从2014~2015年数据来看,当年出让土地形成当年实际供应量的比例为18%。,2016年成交土地将会有约20万平方米的住宅上市。由此,2016年市区至少将有200万平方米的新建商品住宅上市,可能创历史新高。除了存量土地,2016年新增住宅用地也将于当年形成住宅的实际供应量。另外,温州市区范围内城中村改造于2015年竣工的安置房达到7190套,面积为95万平方米,2016年竣工的安置房数量将不少于2015年度,这些安置房在解决安置户自住需求后必然有一部分进入市场,不可避免地产生“未来住房供应量充裕”的预期,加大市场去库存的压力。从总体上看,买方市场中的供给方失去了涨价的主导权。

  需求方更为谨慎与理性。从目前来看,投资需求爆发式增长的可能性不大,住房市场仍将以消费需求为主。消费需求主要源于城镇化、结婚、改善性需求等,城中村改造会分流部分住房需求,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区域经济下行的压力会抑制住房消费需求的释放。

  总体来说,政策对住房市场的影响是趋于扩张的。经济增长放缓刺激着中央和地方出台促进住房市场发展的政策措施,如果“去库存”的政策基调能产生一系列较为全面且长效的机制,这些改革的措施将会进一步改善住房市场预期、整体提振需求,并促进住房需求的释放和住房市场的持续增长,那么,2016年市区住房市场及住房价格可能将保持平稳向上的发展。

  近期温州民间资本外流现象突出值得关注

  蓝皮书指出,受要素制约、产业结构等因素影响,温州区域资金外流现象一直比较突出。据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对银行业贷款流向的调查,2012年温州银行业贷款流向区外的达到27%;从贷款和GDP的比值来看,温州的比值高于全省和全国水平,这也说明贷款资金外流的常态。调查发现,近期至少有两拨资金没有回到温州。一是温商在外投资的收益和在能源投资领域退出的资本。如退出山西煤矿的投资,很多滞留在杭州等大城市,多则几十亿元,少则几亿元。上半年股市大幅上涨时一部分民间资本流入股市,目前在观望退出,投资方向不明。二是温州部分龙头企业组织了一定规模的民间资本到辖外投资。如从正泰、奥康等温州市知名民企旗下基金(产业基金、股权投资基金等)的投向看,这两家企业共出资超过15亿元(总募资金额近75亿元,差额部分为辖外企业出资),但目前都是投向温州市外的项目。上市公司华峰氨纶旗下的华峰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在温州市内募集的定向集合资金4000万元,全部投资于杭州的某创投企业;某文创基金首期在温州募集的2000万元,也投向辖外项目。

  相当规模的民间资本作为经营资金或投资流向区外。电商协会调研发现,在部分商铺中大量异地POS机被用来付款收单,也就是说本地消费者刷卡消费之后,资金并未留在本地银行金融机构,而是流向外地,造成温州区域资金大量流失。据统计,每10家商铺中约有7家使用异地POS机。2013年至2015年6月,在温州市28家P2P网贷平台的成交资金中,在温州区域内流转使用的为143.35亿元,占54.9%,有45.1%的资金被移用到了温州辖外;从年度变化来看,辖外使用的比例逐年增加,2015年上半年已超过辖内使用金额。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