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联合国将20世纪的最后一年(1999年)定为“国际老人年”,并确定其主题是“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对这一主题做了进一步阐述:“一个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还应该致力于创造能适应人口老龄化和有利于健康生活方式的环境,即满足老年人在交通、住房和通信等方面的特殊需要。此外,还要考虑到老年人公共卫生和社会服务方面的需要。”
在全球快速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的大背景下,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老年友好型城市”的理念,旨在推动各国建设老年友好型的城市环境,帮助城市老年人保持健康与活力,消除其参与家庭、社区和社会生活的障碍,并于2007年国际老年人日发布了《全球老年友好城市建设指南》。
中国的老龄化速度处于世界超快行列。2014年末,中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12亿人,占总人口的15.5%。根据“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课题组预测,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3.08亿,占总人口的21.1%。2050年达到4.83亿,占总人口的34.1%,此后将进入相对稳定的重度人口老龄化平台期。与此同时,中国人口老龄化呈现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三化并发”的显著特点。目前,中国高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500万,年均增长100万的态势将持续到2025年。失能老年人口规模庞大,完全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口接近4000万。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持续增多,已经突破1亿人大关。
老龄社会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关系到全体公民老年期的生活质量,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长期以来,我国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基础是年轻型社会,城乡社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大多基于年轻人口的需要,对老年人的特殊需求考虑不够,甚至完全忽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暴露出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大风险因素。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要求加强顶层设计和底线思维,大力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为广大老年人提供支持性环境,实现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
需要强调的是,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应立足于生命周期的视角,也就是说,老年宜居环境不仅应适合老年群体,也应适合其他年龄群体,实现不同世代的和谐共享。
在这个为年轻人建造的城市你能优雅地老去吗?
出行
由于没有电梯,下楼对一些腿脚不便的老年人来说成为一件天大的难事和奢望,外出活动、看病就医都很不方便,不得不成为“室内老人”,特别是在老年人口聚集的老旧小区。2010年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79.2%)老年人居住在楼房里,但这些楼房中基本没有电梯(94.9%)。随着年龄的增大,这给老年人日常出行带来的不便也就越来越严重。2015年2月6日,北京首部由居民自发出资筹建的“座椅式”电梯开始安装,解决了该单元内多位老年人上下楼不便的难题,引发社会持续关注。
此外,小区道路不平整、楼房出入口缺乏无障碍坡道等问题也很突出,造成老年人走路不便、轮椅难行。
交通
在社区级交通层面,城市整体步行环境欠佳,步行交通设施较为落后,造成老年人行路难、过马路难、过天桥难、过地下通道难。老年代步车安全问题突出,与老年人代步车相关的交通事故量逐年上升。在城市级交通层面,城市公交的适老性仍仅体现为经济上的补贴,服务水平并未相应提升。站点覆盖率、公交班次发车频率等指标偏低,老年人乘坐公交车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早高峰与通勤族出行的冲突尖锐等。相比公交车,老年人使用城市轨道的不便则更为突出。此外,我国的老年人驾驶保障和管理体系仍都处于初级阶段,随着老年驾驶员数量的增加,道路交通安全隐患也随之增加。在区域级交通层面,火车运输作为远距离出行的重要交通方式,在车站与车辆的无障碍设施及服务方面尚未能充分考虑老年人的需求,特别是高龄体弱老年人的需要。
公共休闲空间
城市公共休闲空间是承载城市居民休闲活动、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场所。然而,目前城市公共休闲空间配置不足、品质不高的问题较为突出。在场地和功能上,现有城市公共休闲空间无法完全满足老年人群进行体育锻炼、社会交往、文化娱乐等方面的需求,且公共休闲空间环境质量不佳,相关配套缺乏。在不少地方,城市公园类的休闲空间和设施往往距离居住密集区较远,而公共交通配套建设又跟不上。
近年来,有关广场舞扰民的话题持续不断升温,网络搜索频次一路上升,由此暴露出老龄社会背景下,公共休闲空间在规划设计、日常管理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
公共环境中无障碍
许多公共建筑物出入口缺乏无障碍坡道和扶手,无障碍卫生间也远未普及,造成不少老年人在公共场所活动不便、如厕难。道路和建筑物标识字体小、颜色对比不强烈,造成老年人找路难、找楼难、易迷路。信息无障碍交流服务基础薄弱,今后应推进在重点公共服务行业、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中建立语音提示和信息屏幕系统,并逐步建立方便残疾人、老年人使用的紧急呼叫与显示系统。
住房
老年人住房内普遍缺乏必要的适老设计及无障碍设施,使老年人不仅活动不便,而且容易发生意外伤害。室内外环境因素是导致老年人发生意外伤害的重要原因。2013年,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天津大学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12座大中城市100个典型社区开展的调查显示,有66.2%的城市老人曾在家中发生意外伤害。厨房和卫生间是意外伤害最易发生的地点,占全部在宅意外伤害的75.4%。老人在家中出现意外伤害的类型大致分为因滑倒受伤、因磕碰受伤、因地面的不平而跌倒绊倒、使用家电物品受伤这四类。
城市尚且如此,农村呢?
在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和政府投入,农村人居环境和老年宜居环境建设整体落后,主要表现为:基础设施陈旧,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匮乏,生产生活中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农村文化和农村景观的退化等。在不断推进的城镇化过程中,农村人居环境的“负”效应已日渐凸显,城市引力作用下的“自下而上”的资源流动,使农村失去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农村老年宜居环境的不完善将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很多农村老年人长年独自留守家中,由于公共活动场所和公共服务普遍不足,精神文化生活单调,孤独寂寞的心理问题十分突出,也难以获得必要的养老服务支持。在部分农村地区的调研还发现,由于农村住户的厕所非常简陋,且多在室外,老年人上厕极为不便,特别是高龄老年人和失能老年人。
由于存在长期形成的城乡发展鸿沟,在农村加强老年宜居环境建设,为广大农村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居住生活环境,将是中国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难中之难。
本文节选自《老龄蓝皮书:中国老年宜居环境发展报告(2015)》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