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新闻动态

像只需10件衣服的法国人一样生活,除了优雅我们还会得到什么
来源:皮书数据库  作者:本网转载   发布时间:2016-03-24

  最近,一篇文章《为什么法国人只需10件衣服》在朋友圈中流传,那么,如果我们都像文中的法国人一样生活,除了优雅我们还会得到什么?

  答案是:更加美好的环境

  最近发布的《低碳发展蓝皮书:中国低碳发展报告(2015~2016)》指出,“十一五”期间,中国服装消费每年都保持了20%以上的同比增长,增速均明显高于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当前国内服装市场总容量已经超过8000亿元。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的时候,服装消费步入高增长周期,并在长达三十年的时间中保持GDP增速的3倍水平。因此中国城镇居民未来的衣物消费必将延续“十一五”以来快速增长的趋势,人均衣物消费量将由2014年的每年10件增长到2050年的每年35件。而在低碳理想情景下,通过引导“适度、合理”消费理念,消费者将由追求衣物的数量变为追求衣物的品质,效仿法国人“一个衣柜只有10件衣物”的“少而精”的着装文化。在这一情景下,预计2050年人均衣物消费量将会保持在16件左右。

  消费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密切关系,因此,要优化消费方式,增加消费者对于“极简主义”的认同,“重塑消费”是必要和紧迫的。

  重塑消费需求:满足欲望的过度消费难以实现真正的幸福

  需求与欲望有着很大的不同。人们对一件商品可能有需求,但不一定有欲望;对某些商品,则可能有强烈的欲望但却并不需要。问题在于,需求与欲望难以找到清晰的边界,人们往往难以分辨自身需求和欲望。一般来说,需求过度就变成了欲望。

  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中,生理需求作为生存最基本的需求最容易分辨。超过自身生理需求的消费都是欲望的体现。安全需求除了住房等维持基本生命安全的物品外,还可能存在心理上的不安全感。不断地消费也可能是一种安全感的缺失,需要大量的物质拥有来填补。归属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最难以与欲望区分。炫耀消费、攀比消费及模仿消费等现象均来源于这些需求层面,容易产生过度消费。

  人们之所以会过度消费,是将幸福的体验感受建立在不断满足消费欲望之上。弗洛伊德说,人类是充满欲望和受欲望驱使的动物。欲望根植于人类的天性中,但人类又不断与其做斗争。从古至今,从最伟大的思想家到民间智慧,都劝说人们克制自身欲望以获得持久的幸福感。古语有云,欲壑难填。一味追逐欲望的满足,最终难以实现真正的幸福。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幸福的经济学公式:幸福=效用/欲望,也表明欲望与幸福成反比。许多研究显示,人们并没有因为消费和拥有更多商品而增加幸福感。

  除了穿衣,我们还有什么可以为环境做的?

  答:还有吃

  快速消费品的生产能耗和碳排放主要考虑全生命周期中原材料开发加工、产品生产制造环节(即投入使用前的能耗和碳排放)。以食为例,其生产能耗包括如下环节:农业投入品生产能耗,包括化肥、农药、农膜、饲料生产及农业机械折旧的能耗;农业生产直接能耗,指农户或农场种植、养殖所需的直接能源消耗;食物加工制造能耗,指生产出的农产品部分需要经过加工制造成商品的能耗。按照中国的统计体系,其生产能耗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能耗、食品制造业能耗、饮料制造业能耗和烟草制品业能耗;运输能耗,指农业投入品、食物物流过程全部能耗,包括农业投入品由工厂运至农户或农场,农产品由农户或农场运至供应商再到消费者或运至食品加工厂再到供应商直至消费者等全过程能耗。

  食品的需求影响则更为复杂,食物总量变化导致各类型能耗的物质需求量变化,如相应的化肥用量增加,加工、运输、烹饪的食物量也增加。影响未来食物需求总量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膳食结构的转变;二是食物的损耗与浪费。中国的膳食结构已迈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肉、蛋、奶、水产人均消费量和占比均不断增加。而肉、蛋、奶、水产等动物性食物生产需要以粮食为饲料,从而导致粮食总量的增加,进而增加化肥消费量,2010年全国1/3左右的粮食用作饲料。1990~2013年,中国人均动物性食物消费从49.3kg/年增长到157.6kg/年,其中肉类消费从25.7kg/年增至61.1kg/年。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中给出的平衡营养膳食宝塔,人均肉类消费上限为27kg/年,因此2013年中国人均肉类消费量61.1kg已超过上限一倍,然而奶类消费量32.7kg/年却远远低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中109.5kg/年的推荐量。

  参照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的饮食结构,在基础情景下,中国未来人均动物性食物消费量将增长到265kg,其中肉类消费量达到100kg,接近美国、澳大利亚水平,奶类消费量将达到100kg,接近《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的推荐量,但远远低于欧美国家的水平(鉴于我国相对有限的发展畜牧业的自然条件以及不同的饮食习惯)。而在低碳理想情景下,中国居民的饮食结构将向素以健康著称的日本靠拢,人均肉类消费量将维持在60kg/年,水产消费50kg/年,奶类消费70kg/年,蛋类20kg/年,动物性食物消费总量为200kg/年。

  食物损耗和浪费特指原本计划供人类消费却在某一环节离开了食物链的食物,其中损耗发生在供应链的前四个环节(农业生产、收货后处理和储存、加工、流通),而浪费发生在终端消费环节。在全球范围内,每年有近13亿吨的食物被损耗和浪费,相当于总产量的1/3。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的食物损耗和浪费比例有显著差异。发达国家食物浪费比例(30%~40%)远高于发展中国家(20%以下),而食物损耗比例(60%以下)远低于发展中国家(80%以上)。中国食物损耗与浪费则表现出“双高”的特征:食物浪费比例高,趋于发达国家水平;食物损耗比例也偏高,接近发展中国家水平。总体而言,占总产量1/4的食物未经消费就被损耗和浪费,其中浪费量占8.5%,损耗量占17.0%。在低碳理想情景下,通过基础保障措施建设,未来中国食品物流环节损失可以控制在5%以内,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而餐桌食物浪费也可以控制在5%以内。除了控制食物需求总量以外,中国还可以通过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及提高技术来减少化肥、农药、农膜的需求量。例如,提高化肥施用率、采用有机肥等方式可以减少化肥施用总量,从而降低N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主要来自氮肥);发展环境友好型生态农业可减少农药、农膜的使用量。

  控制能源需求与碳排放中国需要从技术进步、调整消费需求与优化出口贸易结构三方面入手,且调整消费需求的节能减排潜力远远大于技术进步和出口贸易升级的节能减排潜力,是实现中国低碳发展的关键。让我们一起为此而努力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