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新闻动态

家庭SIZE变小了对社会有什么影响?
来源:皮书说  作者:本网转载   发布时间:2016-03-15

家庭蓝皮书C

 

  本文摘自《家庭蓝皮书:中国”创建幸福家庭活动“评估报告(2015)》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人类生存、发展及延续的基本单位,家庭结构的现状及发展变化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决策有着基础性意义。中国20世纪70年代后的快速发展尤其近20年的快速城镇化,加之力度空前的计划生育政策,使中国的家庭相关问题在短时间内集中呈现。其中,家庭结构是社会结构中一个至关重要但又常常被忽视的方面。

  第一,家庭规模正在快速地缩小,向小型化与微型化发展。

  根据学者的测算,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家庭规模平均为3.44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下降为3.09人,这种家庭规模已经达到微型化的程度。

  第二,在三种主要家庭结构中,中国当前核心家庭的比例在下降,主干家庭和联合家庭比例较为稳定。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核心家庭的比例为60.89%,比2000年下降7.29%;主干家庭的比例为22.99%,比2000年增长了1.27%;联合家庭的比例为0.58%,与2000年比大致相当。其中,核心家庭比例的迅速下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可能意味着中国家庭稳定性的下降,深层次上说可能是社会转型对中国传统家庭价值有冲击。

  第三,特殊家庭结构的比例有所上升。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残缺家庭的比例为0.93%,2000年这一比例则为0.71%,上升31%。单人户数量和比例大幅上升,单人户作为一种特殊的家庭形式,是家庭畸形化的结果,其数量大增事实上是社会家庭逐步解体的表现。残缺家庭数量的增多也同样是家庭解体的后果。这两类特殊家庭结构所占比例的显著上升,对中国社会稳定有着极其不利的影响。

  第四,家庭结构呈现代际扁平化发展的趋势。

  家庭平均代际数量在迅速减少,由2000年的家庭平均1.98代下降到2010年的1.85代。数据显示,不仅三代以上家庭比例普遍下降,就连二代家庭比例也在下降,而且降幅最大,由2000年占家庭总数的近60%,下降到2010年的47.83%,减少了11.49%。也就是说,作为中国传统家庭观念中非常重要的多代同堂,已经越来越不被人们所接受。

  第五,城乡家庭结构依然存在着显著差异。

  2010年普查数据显示,核心家庭在城市、城镇及县中均为最主要家庭类型。其中,市核心家庭比例最高,镇其次,县最小,市核心家庭比例高于县14.52%。

  是什么造成了家庭结构特征变化?

  第一,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和执行。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为13.33亿人,面对巨大的人口数量,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计划生育30多年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口的形势也发生了巨大转变,生育率由计划生育之初的平均每家6个孩子降到目前平均不到1.5个孩子,低生育率的持续使家庭规模也随之缩小,甚至出现家庭规模“微型化”现象。

  第二,婚姻观及生育观的转变。

  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人们的思想观念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婚姻观及生育观的变化也尤为明显。在婚姻家庭方面,我国现已出现了一系列与传统婚姻家庭不同的模式,如“丁克”家庭模式、单身家庭模式、空巢家庭模式、流动家庭模式等。这些新的婚姻家庭模式对传统的婚姻观念提出了挑战,并逐渐流行于现代人的生活之中。在生育观方面,近年来人们的生育目的、生育意愿和对子女的质量的期望值也在发生着转变,如人们的生育目的从“养儿防老”向满足个人情感需要、增加家庭幸福转变,生育意愿也从多生、“重男轻女”向少生优生晚生及淡化性别观念的方向转变,越来越多的人更加重视孩子的教育及培养。因此,家庭在婚姻观及生育观的影响下发生着变化,如特殊家庭结构比例上升,三代家庭结构比例下降等。

  第三,经济因素对家庭结构的影响增强。

  经济因素对家庭结构的影响分为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两个方面。从宏观层面来说,国家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的生活内容丰富多彩,很多人有了享受生活的需求,而对生育、养育更多的孩子的需求越来越淡化;经济发展还提升了人们的收入水平,家庭收入的多少不再仅由家庭人口的多少来决定,而更多的是依靠家庭人口的个人素质和能力来决定。从微观层面来说,家庭的微观经济收入状况影响了人们的生育观,人们通过理性地分析未来家庭收入状况以及生育后可能产生的经济影响来决定生育行为,使生育行为影响家庭结构。同时,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对传统的惯习保留力更强,其多代家庭维系的能力也较强。

  第四,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福利制度和养老制度完善。

  据《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的研究数据发现,中国家庭在家庭养老、医养结合这两个方面的需求比较强烈;老年人自身最为重视的是健康医疗方面的需求。随着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的日益完善,人们依靠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制度及养老制度可以生活得更好,从而促使一部分人选择一人家庭或者二人家庭生活模式,如已婚子女选择与父母分居生活。

  第五,单人家庭数量上升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人口迁移、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生存压力的增大及老龄人口增多等几种。

  首先,工作、求学、结婚等导致的人口迁移,使个人不得不离开家迁移到其他地区,提高了单人家庭或小家庭的数量。其次,对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的追求促使人们选择单人的家庭模式,以实现其提高生活品质的追求。第三,当前社会各方面的竞争压力都在不断加大,人们的生存压力也越来越大,面对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以及规避国家经济的一些调控政策,社会中出现了“假离婚”和“立空户头”或“虚拟户头”的现象。最后,我国目前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较多。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老年人,特别是70岁以上者在各年龄组单人户中占比最高;2010年进一步提升,农村增幅最明显,75岁以上组超过40%。这与目前70岁以上老人多有两个以上儿子,与其中一个已婚者组成直系家庭的可能性较低有关。子代全家出外增多,生活尚能自理的老年人留在村庄单独生活,也是重要原因。另外2010年70岁以上单人户女性人数明显高于男性。老年女性的预期寿命较长,丧偶率高,独居者也相对较多。这些也是小家庭数量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第六,残缺家庭比例上升的原因首先是随着家庭的生育职能的弱化、生产职能和赡养职能的社会化以及社会人口流动性的扩大和社会交往的拓宽,人们对家庭的依赖感逐渐变弱,使家庭原有的地位和作用发生动摇。在婚姻和恋爱的观念方面,社会的性观念更为开放和一部分人对家庭责任的逃避,使以婚姻为纽带的家庭局面正在被打破。因此,现在人们对婚姻态度的严肃和对婚姻要求的提高,一方面是追求以爱情为基础的高质量的婚姻;另一方面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度在下降,爱情的更新频率加快,离婚率上升,这就使单亲家庭和再婚家庭的比例增多。

  其次,因家庭不和造成的分居、出走以及各种原因产生的死亡也是导致残缺家庭比例上升的重要原因。

  第七,核心家庭分为夫妻核心家庭、标准核心家庭、缺损核心家庭和扩大核心家庭几种,不同类型的核心家庭所占比例会有所不同,但从总的趋势来讲核心家庭的比例有所下降,这与目前人们的生育观念、计划生育政策和经济状况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第八,城乡家庭结构存在差异的原因是我国目前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之中的新婚夫妇因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大多选择单独生活,致使城镇中核心家庭比例高于农村,而农村更多地受传统观念及经济条件的影响,人们更多地选择和家人住在一起,形成直系家庭。

  家庭结构变迁会产生什么影响?

  好的方面

  第一,有利于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发展。

  家庭中人口总数与代际数越大,家庭中人际关系的复杂程度越高,家庭成员间的相处就会越困难,人们之间的摩擦冲突也会增多,这不利于家庭关系的稳定发展和个人的身心健康成长。因此,小型家庭会更有利于家庭内部的和谐与个人的健康发展。

  第二,有利于增进夫妻间的感情。

  在大家庭中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夫妻之间的感情,年轻夫妻生活在大家庭中不敢过于亲密,限制了夫妻间的情感交流和沟通,而小家庭生活则提高了家庭生活的私密性,夫妻间情感交流和调适的空间和时间会更加充分,对家庭的和谐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三,打破传统的家庭模式,促进家庭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

  家庭规模的缩小,也逐渐淡化了亲属之间的联系,削弱了人们对传统大家庭的依赖,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将人际关系的重心由家庭转向了社会,从而打破了传统的家庭模式。

  不好的方面

  第一,计划生育家庭的风险加大。

  在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计划生育家庭数量逐渐增长,目前计划生育的家庭主要包括独生子女家庭和双女家庭。计划生育家庭所面临的风险有独生子女家庭的子女成长风险和养老风险。在经济和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独生子女的成长风险较小,但对发生风险的家庭却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养老方面,独生子女与多子女的家庭相比,其负担较重。具体表现为父母在需要子女进行照料时,因为独生子女工作或者离家较远而不能得到及时的照顾,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的养老更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第二,家庭的养老职能弱化。

  在我国的家庭结构的变迁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空巢”家庭、老年单人家庭和老年隔代家庭。在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中,我国的老年单人家庭所占比例为8.5%,在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其比例已上升为20.95%,这意味着我国有五分之一的老年人处于独居状态。老年单人家庭比重的上升说明这些家庭的养老功能在弱化,有大量的老年人缺乏子女照顾的同时还要留守在农村替子女抚育孩子。据调查,我国2000年空巢家庭中的城市老年人的比例为29%,高于农村的23.4%,与农村独居老人相比,城镇中有更多的老年人生活在空巢家庭之中并缺乏子女的照顾。

  第三,婚姻家庭的稳定性正在逐渐下降。

  很多流动家庭和留守家庭中,夫妻两人事实上长期分离,不仅造成感情淡化,甚至出现夫妻间的相互猜疑与不信任,在此基础上发生了婚姻解体、家庭分裂,导致婚姻家庭的稳定性下降。在人口流动的大环境之下,跨地区婚姻成为正常现象,在这类婚姻中,有一部分夫妻双方缺乏对彼此生活的充分了解而草率结婚,双方一旦出现情感危机而不能很好地解决矛盾,便会选择离婚。婚姻家庭在家庭结构的变化中稳定性下降。

  第四,家庭结构特征的小型化促使家庭对社会服务的需求增强。

  当前,我国家庭结构特征小型化这一趋势还在发展,小家庭在生活中面对子女的抚育和老人的照顾方面所承担的压力增大,在家庭内部不能立即解决这一问题时,便会对社会服务和家政服务的需求增加,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和相关组织机构加强对社会服务的建设。

  第五,家庭结构的核心化使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地位与权威淡化。在传统的家庭生活中,老年人通常在家庭中占主导地位,日常的家庭生活安排都要以老人为中心,听从老人的意愿,凡事以“孝”为先,但随着社会的变迁,家庭结构的变化,老人的权威与地位渐渐地在家庭生活中被削弱,传统的家庭伦理等级秩序也在瓦解。年青一代逐渐掌握了当代的新知识和新技术,老人所掌握的知识落后于时代,老人不再是权威和知识的象征。因为非农产业的兴起和发展,老年人也难以适应新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成了落后的一代。同时,改革开放以来年轻人的自主性增强,在经济上也有着较强的独立性,他们不愿再将自己的劳动收入所得交由父母保管和支配,父母掌管家庭经济的权力随之变弱,父母的经济收入又较低,养老只能依赖子女,子女虽在用心照顾自己的家庭,但对老人的心理慰藉和生活方面的照顾有所欠缺,致使老年人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与权威淡化。

  第六,老人和子女的情感联系弱化。

  在传统的社会中,直系家庭和复合家庭在家庭形态中占据主导地位,老年人在家庭生活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现时代非农产业迅速发展,进城务工的人数增多,人口的流动性加大,导致子女和父母的生活空间分离。“空巢”家庭的出现,长时间的分离会使子女和父母之间的情感沟通交流变少,使老人感到孤寂,从而弱化了老人和子女的情感联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