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新闻动态

如何甄选一流的智库专家
来源:社科文献  作者:刘益东   发布时间:2016-02-17

  高端智库的第一要务是出思想, 是参与国际竞争, 智库的国际影响力是靠出思想赢得的, 而思想来自人才。 因此, 没有一流人才就没有一流智库, 没有思想市场就没有一流智库, 就像没有市场经济就没有一流企业一样。

20160115103905_3555

 

《智库评论(第1辑)》

  一流智库就是思想库, 尽管思想库与智库的英文是同一个词(Think Tank),但在中文语境中则明显不同,笔者认为主要有两点不同:①思想库是顶级智库、一流智库,除产出高水平咨询报告外,其核心功能是出思想,而一般智库只是出咨询报告,对决策、政策制定、战略规划和管理等进行咨询;②从对产出的评价来看,智库要面对学术界和社会,要公开展示与传播其新思想,并得到学术界的认可,才算得上是出思想。如果只是得到用户承认,算不得出思想。而一般智库所出的咨询报告只要用户认可就大功告成。思想库以出思想为第一要务,所以一流智库专家的核心特征就是能够出思想。

(一) 何谓一流智库专家

  智库需要各类专家,但是作为思想库的高端智库,最核心的也是最稀缺的专家是能够出思想的智库思想家,就像科学事业虽然需要各类人才,但是核心人才就是做出科学发现的科学家。出思想就是出新思想,出新的战略思想,而这绝非易事。战略思想是引领决策和发展的新思想、新思维、新观念,是通过在事关发展的重大问题及对策研究领域做出突破性研究而产生的,没有突破性研究就没有新思想的产生,所以战略思想家都是知识创造力极强的杰出学者。本文界定:一流智库专家是在各种重大问题及对策研究领域做出突破性贡献的专家学者,是世界上在细分研究领域前沿做得或曾经做得最好的专家、学者。他们往往就是智库思想家。准确地说,凡是在重大问题及对策研究领域做出突破性贡献并因此提出新观念、新思维、新思想的专家学者可称为智库思想家。虽然突破也分大小,但无论如何突破性工作的难度和价值都高于普通的创新工作。这一定义突出了高端智库研究工作具有高创造性的专业门槛,不是“能够着眼全局,富有宏观意识和长远的战略目光等”就能成为一流智库专家。各种重大问题及对策研究存在各自的细分研究领域 (不同问题对应 不同的细分研究领域), 所以当前的一流智库专家就是目前世界上在细分 研究领域做得最好的专家学者。

  出思想高度依赖学者个人的创造力,正如著名学者李醒民所概括的那样:思想是个人的事业,学术创新是个人主导的个人行为,学术思想是个人头脑创造的精神产品。学术研究是树立个人品牌的事业,社会科学、 智库领域尤其如此。智库的研究工作与一般的学术研究工作 都是研究工作,都是研究问题、提出问题解决方案,只是问题的种类和 约束条件各不相同。学术研究出思想的特点和例子同样适合智库研究。思想来自个人,只有思想家才能出思想,在思想史上还几乎没有靠集体及组织机构来出新思想的先例。法国布尔巴基学派出数学思想,也是具体的代表人物出数学思想。当然,出思想建立在前人大量工作的基础上,但是关键的突破是由个人完成的。虽然当代社会,团队合作、跨学科合作越来越重要,但仍然是灵魂人物决定了团队的学术水平和高度,取得突破性进展也主要依靠灵魂人物的创造力。以个人为奖励对象的诺贝尔 科学奖等各种科学奖, 并没有因为科研合作规模的扩大而改变规则(也没有设置集体奖) 就是明证。甄选一流智库专家比忙于智库的组织建设 重要得多,因为有一个思想家就能出思想, 而没有思想家的智库严格地 说就不是智库, 只是咨询机构而已。思想家特别是战略思想家是高端智库的核心与灵魂人物。新思想、新的战略思想来源于重大问题及对策研 究领域的新突破,所以笔者主张“以突破论英雄,以思想评智库”。高端智库建设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依据真正有能力出思想的一流智库专家的意愿和需要来设计组织形式与管理制度;智库设置首席战略家或首席智 库专家,由战略思想家等一流智库专家担任。

  毫无疑问,建成高端智库的首要条件是拥有一流智库专家。正如顶尖智库布鲁金斯学会的董事会主席约翰•桑顿所说:“任何一个智库的成功首先都取决于它所拥有的专家的实力。布鲁金斯三个核心价值的第一个价值:质量——是由我们的专家决定的。我们寻找的是那些在各自领域领先的优秀研究者和决策者,他们不仅思维 缜密,而且富有创新性和创造力,懂得怎么把他们的思想和现实世界的问题结合起来。”战略思想家、智库思想家与其他思想家之间的区别之一就在于他们考虑与现实世界的结合,考虑可行性。明确“出思想”是 一流智库专家的核心特征非常重要,因为我国与世界顶尖智库的差距首先体现在严重缺乏战略思想家。

(二) 如何甄选一流智库专家

  一流智库专家分为两类,一类是已经被学术界公认的一流专家,另一类是已经有一流成果,因尚未得到普遍承认而只是潜在一流专家。显然对于前者没有必要甄别,他们已经大名鼎鼎,关键是如何及时甄别潜在一流专家学者。笔者认为,从智库建设的角度看,延揽两类一流专家各有利弊。对于公认的一流专家,有利的是其学术水平有保障,如果年 富力强,还处于创造的高峰期,确实可以继续产出高水平成果,利用其学术声望和学术网络也是好处多多;不利的是他们非常繁忙,再出新成 果与所在智库的关系也不大,无非给其提供了经费而已(在不少机构都 争着为其提供经费的情况下,这种资助恐怕连锦上添花都算不上)。更糟糕的是,从出思想的角度看,这类学者的思想已经获得公认和传播,但是显然还不足以解决许多重大问题,甚至不少重大问题还未被发现。比如《21世纪资本论》 的作者托马斯•皮凯蒂教授,现在是公认的一流学者和思想家,他对财富的两极分化有深刻的研究,但是笔者认为他忽略了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那就是“贫富分化与金钱万能对富人有什么坏处?”。

  比较而言,甄选和延揽潜在一流专家更为有利:①成本优势和专属优势,前者显而易见,后者指潜在一流专家会更容易全职到岗、全心投入;②潜在一流专家得出的突破性成果有可能成为后来居上地解决大问题、引领决策和发展的新思想,潜在一流专家是新思想的主要策源地;③潜在一流专家做出重大成果,还能够体现出所在智库的价值与贡献,体现出智库的体制机制和文化的作用,体现出资源配置的优化。目前我国一些人才政策,在人才甄选方面设置的条条框框较多,殊不知符合这些条条框框的一流人才早就被发达国家的顶尖大学和科研院所抢先招募。对于我国吸引一流人才的大多数情况而言,只有不拘一格降人才方有可能“捡漏”。正如人们常说的“做成事的关键是选对人”,如何及时准确地甄选潜在一流人才是一大世界难题,谁率先破解, 谁就把“看不准、 选不对”的风险降到最低,谁就找到了可开采的人才金矿。经过多年研究,笔者提出三位一体与双管齐下的方法,来尝试破解这一难题。

  三位一体包括“以代表作论英雄为评价准则”“以创新点和突破点为评价对象”及“以开放式评价为评价方法”。以代表作论英雄就是以成果论英雄、以产出论英雄的集中体现。代表性成果能够充分反映学者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实际上以代表作为主进行评价已经在学术界达成共识,比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清华大学等采取代 表作评价制度,并被许多学者所认同。国际著名科学社会学家科尔兄弟经过大量统计研究得出结论: 在科学上, 是论文的质量而非数量导致研究人员取得成功。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主任邱均平提出学术评价的 “金牌优先法则”,借鉴各国奥运会金牌榜,即尽量以最高水平的成果来衡量被评价对象的水平。笔者则进一步提出以代表作的创新点和突破点来分别定义创新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更加突出代表性知识贡献的重要性,也符合人们对一流学者的定位和认知。

  实际上对于著名学者,人们往往把其名字与标志性贡献联系在一起,比如提起库恩就想到“范式理论”。 笔者把这种名字与标志性知识贡献 的配对关联情形称为“学者—标志性贡献关联展示”。标志性贡献具体为标志性贡献点(标志点),即标志性创新点、独创点、突破点。因创新点比较平淡,一般学者也可以做出, 所以采用更能体现创造力的“学 者—标志点”“学者—独创点”“学者—突破点”来展示学者—贡献关联, 例如“库恩—范式理论”、“科斯—交易费用”、“熊彼特—创新”、“弗里曼—国家创新体系”、“约瑟夫•奈—软实力”、“李约瑟—李约瑟 难题”、“阿瑟—路径依赖”、“普拉哈拉德—核心竞争力”及“迈克尔• 哈默—流程再造”等。自然科学家的情况也是如此,例如“爱因斯坦—相对论”“普利高津—耗散结构”“钱三强—三分裂/四分裂” 等。标志性贡献也可能不止一个,例如“波特—五力模型”“波特—价值链”。当然这些学者都是超一流学者(学术大师),标志性的独创点往往就是突 破点,它们可以是新概念、新问题、新发现、新理论、新方法、新模型、新发明等。虽然一般意义上的一流学者、优秀学者可能没有如此著名的标志点,也可能没有重大突破性贡献,但是仍然有在世界上自己最先做出并得到规范确认的独创性贡献,所以可用“学者—独创点”来进行学者—标志性贡献关联展示。只要独创点是真正新颖独特的,而且围绕着独创点有自己的一套,能够自圆其说,成一家之言,就至少是优秀学者。当然,这里的独创点指的是学者最有代表性的标志性独创点,每位学者不可能多,往往就一两项。笔者在开放式评价的规范展示中把这种用于 学术大师和一流学者的学者—标志性贡献关联展示,扩展到优秀学者,以“无须著名、只需独创”为原则来扩大适用范围。 这样一流学者用 “学者—标志点”、优秀学者用“学者—独创点”来展示,并作为自己的学术名片和学术LOGO。因为优秀学者还不一定有标志性成果这样突出 的贡献,所以用“独创点”。这种表达方式可以使学术界与社会一目了然地了解学者的标志性贡献与实力。在阳光学术中,这是对学术带头人 (PI)的一个刚性要求。这种学者—标志性贡献关联展示能够很好地体现出学者的创造力和独特贡献。 只要让学界和公众明白“成果的质量而 非数量决定了学者的水平与成功”,这种“学者—标志点”“学者—独创 点”式的学术名片,比许多头衔都更能反映学者的实力和地位,而且一目了然,在互联网时代也便于查验。 实际上百科全书、 科学家词典和科技史词典等的条目就是以标志性知识贡献为主来论述学者的历史地位的,而非罗列一串头衔。原因是学者的新知识贡献是针对世界而言的,学者的历史地位取决于他/她对人类的独创性知识贡献, 而头衔则可以是地方性的。

  对于学术界而言,只有“创新本位”才有意义。以创新点和突破点作为评价对象(当然要同时考虑上下文和整体性),就是对所贡献的新知识点进行评价,以做到突出重点。具体就是,以创新点评鉴和界定创新人才,以突破点评鉴和界定拔尖创新人才,一流智库专家当然是拔尖创新人才,所以用突破点来识别,可谓以突破论 英雄。笔者把学术研究的突破点概括为四个要素,简称突破点四要素:①突破什么(学术定论、主流共识、思维定式、研究范式、现行做法、学术僵局,其中之一或几个);②如何突破(问题——突破思路);③突破的创见(主要结论);④突破的前景(开拓新域)。只要让应聘者或选聘者列出一两项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按照一定格式规范填写突破点四要素并公开展示,然后运用笔者提出的开放式评价体系 (包括规范展示、规范确认、规范胜出三部分,共有“展示”“定位”“查新”“挑错”“荐优”“比较”“综合”七个要素)进行评价即可。公开透明地展示可以实现快速的初步识别,关键是如何展示、展示什么。 开放式评价和突破点四要素就解决了这两个问题。

  这里简要解释以突破点四要素为主要评价对象能够立竿见影地甄别 一流人才的原因。即使对于真正的一流专家学者来说,一生所做的突破 性工作也就几项,最具代表性的工作往往就1~2项,而突破性工作的核心是突破点四要素。这是其学术贡献的重中之重,能够充分代表其研究 能力和学术水平。笔者通过重新认识学术研究的流程发现:学术研究是 全世界研究者在同一规范和流程约束下的知识生产和优先权竞争;规范 的研究就是在约束条件下的竞争性创意或竞争性创新;有条理地提出新 创见就是战胜或局部战胜或暂时战胜全世界的同题研究者;问题越重要、参与竞争的优秀学者越多或水平越高,就越不容易提出新创见,做出新推进、 新突破。如果还能够有条理地提出新创见就说明该学者研究能力强、学术水平高。“衡量问题的重要性是高手的惯例”(张五常语),而每个细分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的数量有限,聪明人都要研究重要问题,所以竞争激烈, 能够在重要问题的研究中提出新创见,实现新突破就能说明能力强、水平高。因此对突破点进行评价可以准确 地衡量学者的水平和能力。突破点四要素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如何突破(问题—突破思路)”。提出好问题是研究的切入点。突破性思路是 解决问题的灵魂,而提出好问题和巧妙的研究思路恰恰具有“难得易懂”的特点 (如阿基米德经过百般思考,在洗澡时想出的巧妙思路一经说出尽人皆懂),即很难想到,而想到之后表述出来是容易被理解的,至少同行是容易理解的。 因此,对于真正做出突破性工作的专家, 能够并且愿意把自己的绝妙想法和思路表达出来和大家分享(事实上但凡做出重要突破的专家往往都对自己的奇思妙想津津乐道),而没有做出突 破者一般难以清楚明白地填写出如此具体的突破点四要素,因为科学研究具有 “想到、做到才能说得清楚周到”的特点。经过评估专家进行知识地图前沿定位、查新,同行专家挑颠覆性错误,以及荐优与比较(公开征询推荐同题研究中更好的工作并用同样格式表述 展示以便比较),可以很快确认该突破性研究成果能否成立和其学术地位。开放式评价能够 “通过公开实现公平公正,通过公开实现高效合理”,特别适合评价创新性成果和突破性成果。只要通 过开放式评价,成果的新颖性、无颠覆性错误得到确认,则即使没有得 到同行普遍承认,也可以被暂时接受,此类专家也可以被认定为一流专家而成为智库的学术带头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哈佛大学前校长普希语)。对突破点四要素的展示与确认把比较抽象和难以衡量的创造力变得可以评估了,可以有效及时地甄选潜在一流人才。

  双管齐下是指考虑成果与行为两个方面的“成果&行为”创新人才评鉴法,简称A&B创新人才评鉴法, 体现出“以突破论英雄、以行为识 英雄”。开放式评价是针对 “成果”;“优先权链式反应”(“优先权驱动”“突破优先权壁垒”“优先权焦虑”“优先权自负”“优先权宣示”和“优先权综合效益最大化”)与SOS(不展示就靠边站)法则则是针对“行为”。这样可以从内容到形式及其相互配合来快速评鉴创新人才。三位一体解决成果的评价标准、评价对象、评价方法等问题;双管齐下则包括对成果与行为的考察,两方面综合解决创新人才的评价与识别问题。提出新思想,特别是提出战略新思想的专家学者,通常都著书立说,四处演讲,因为新思想很重要且来之不易,所以津津乐道;新思想又不容易被接受,所以有机会就会经常讲、反复讲。也就是说能够出思想的一流智库专家的行为特征很鲜明:是金子就乐于发光,出思想就愿意宣讲。以往和现在的战略思想家、商业思想家等各类思想家的行为做派基本如此。也就是说思想成果和思想家行为的特征都是很鲜明的,前者具有内容要件(做出突破性进展并产生新观念、新思维、新思想)和 形式要件(著书立说),后者是主动宣传和宣讲自己的思想。总之,潜在一流智库专家的代表性成果的特征与个人行为特征比较鲜明,而且也会得到一定的反响与认同,易于识别,难的是得到普遍认可,而开放式评价能解决这个问题。 通过对突破点四要素进行评价,当规范确认其新颖独创、无颠覆性错误后,就可以确认其成果的学术价值, 肯定其突出的研究能力。通过荐优与比较则更能确认其在细分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 或至少处于前沿地位。也就是说,开放式评价特别适合评价独创性成果 和突破性成果。实际上多年以来已有学者呼吁放宽同行认可的条件,例如,林毅夫明确指出,“如果一个理论在逻辑上挑不出毛病,各个有关的推论也不被已知的经验事实所证伪, 经济学界就应该暂时接受这个理论”。

  综上所述,一流智库专家是在各种重大问题及对策研究领域做出突破性贡献的人,而突破性贡献应落实到突破点四要素。尽管突破有大有小,但是无论如何,一流智库专家的门槛还是很高的,其核心能力是极强的知识创造力,能够得出创新力度大的突破性成果。利用上述的三位一体与双管齐下的方式,“学者—标志点”“学者—独创点”这一学者—标志性贡献关联展示,可以帮助用户、学界、媒体和公众快速识别包括智库思想家在内的一流和潜在一流智库专家。

  本文摘自《智库评论(第1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