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新闻动态

报告精读 | 印度蓝皮书:印度国情报告(2015)
来源:皮书说  作者:皮书说   发布时间:2016-01-06

印度C

 

  2015年12月28日,由云南大学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2015《印度蓝皮书》发布会”在昆明举行,与会专家讨论分析了2013~2014年度印度国情的基本形势、最新发展与演变趋向,展望了莫迪上台后印度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情势变化,并正式发布了2015年印度蓝皮书《印度国情报告(2015)》。

  印度第十六届大选落幕,政治格局发生显著变化,第二轮改革大潮正式启动

  2014年5月,印度人民院举行第十六届大选,国大党和印度人民党分别推出拉胡尔•甘地和纳伦德拉•莫迪为总理候选人,对中央执政权展开了激烈竞争。此次选举是在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印度经济增长率连续下滑,第一轮经济改革进入尾声,迫切需要加大力度推进第二轮经济改革的形势下进行的。选举结果,印度人民党击败国大党获得压倒性胜利,赢得了人民院议席的绝对多数席位,打破了印度政坛二十多年来“悬浮议会”和多党联盟执政的局面,印度政治格局发生显著变化,从国大党和印度人民党两大政党联盟轮流执政时期进入到印度人民党一党独大、一党执政的新时期。

  经过此次选举,以大力推进改革并取得显著成效而闻名的前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强势胜出,出任新一届印度政府总理,其领导的印度人民党也拉开了在印度建立强人政治的序幕。这显示了印度民众对于中央政府大力推进新一轮改革并且加快走出经济增长困境的热切期盼,尤其是十分期待莫迪将 “古吉拉特模式”推广到印度全国。莫迪上台后不久,就撤销了国家计划委员会,以此为标志,印度第二轮改革大潮正式启动。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人民党是一个有教派主义背景和倾向的政党,它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来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印度教民族主义。在过去三十余年,以“印度教特性”为指导思想的印度教民族主义助长了印度人民党的发展壮大。当前,印度人民党已经成为印度议会第一大党并单独执掌中央政权,印度教民族主义也变得炙手可热。在这种情况下,能够给它带来重大伤害的正是印度人民党自己。如果说,经济改革与印度教民族主义这两条腿曾使印度人民党健步如飞,取得一党独大地位,那么在一党执政后,如果不谨言慎行,使印度教民族主义这条腿不受节制地膨胀,绊倒印度人民党就将是这条过粗过大的腿。一旦教派主义形成燎原之势,任何人都难以控制,将再现教派冲突、教派残杀惨剧。殷鉴不远,十二年前古吉拉特教派残杀的教训惨痛深刻。

  印度经济增长重新回归较快增长轨道,未来经济发展显现向好势头

  2013~2014财年,印度政府在经济发展方面虽然没有大的改革举措,但印度宏观经济形势在总体上依然趋于稳定,主要表现为政府财政赤字率控制在预定目标内,物价水平明显回落,对外贸易赤字和国际收支情况有所改善,等等。

  按照新系列统计数据,印度在2013~2014财年的经济增长率6.9%,仍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增速最快的国家之一。从三大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印度的农业在2013~2014财年保持了较快增长,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工业发展情况较为复杂,工业内部不同产业的增长情况各不相同、差异明显;第三产业仍是印度经济增长的最大推动力,交通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从对外贸易来看,2013~2014财年,印度商品出口增长进口下降,对外经济部门的总体形势有所好转。此外,印度的人力资源开发继续取得进步,但人类发展指数的排名仍然处于全球后列。

  莫迪领导的印度人民党政府上台后,为了加速经济增长,公布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政策,主要包括撤销国家计划委员会、大幅度放松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干预、继续进行财政金融改革和公司企业改革、着手修改新征地法案、进一步放松对外国投资的限制等,此外还涉及发起智能城市建设计划和大量修建厕所计划等诸多经济振兴计划。

  展望未来印度经济增长前景,印度社会主流看好莫迪执政后的印度经济,希望印度经济再次走上高速增长的道路;国际社会也对莫迪执政后的印度经济发展持乐观看法,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主动与印度改善关系,加强经济联系,美国通用、日本索尼等一些国际大公司也逐渐扩大对印度投资。但是,莫迪要把“古吉拉特邦模式”推向全印度,却仍将面对能否缩减财政赤字和经常项目赤字、能否加速基础设施建设和制造业发展、能否继续坚持经济改革、能否保持印度社会稳定、能否保证良好的外部环境等一系列严峻挑战。

  印度军事部署调整进入以巩固前期成果和稳步向前推进为特征的新阶段,同时国防预算转入“适度增长”,预算总额的年度增速明显放缓

  2013~2014年度,印度继续在“两类邻居”的概念下,从全球、地区和国内三个层面,对国家安全环境进行分析研判,印度国防部年度报告中 仍重复“巴基斯坦现实威胁论”和“中国潜在威胁论”,但有所淡化。

  印度军事部署的调整经历了过去几年对各兵种作战部队进行大规模、快节奏的调动与整合之后,转入了以巩固前期成果和稳步向前推进为特征的新阶段。印度陆上武装力量的战略部署基本调整完毕,陆军六大军区统辖的作战部队总体上已经趋于稳定,今后一段时间估计不会再有大规模的变动。与此同时,印度海上武装力量的战略部署在过去几年加速调整的基础上,继续稳步向前推进。以海军为主、海上警卫队为辅,对重点海域进行重点部署,以加快进入太平洋为主要目的,印度海外军事部署的特色日趋鲜明、态势日渐清晰。

  与此同时,2013~2014财年,印度国防预算为20367.212亿卢比,比上一财年的19340.729亿卢比增加1026.483亿卢比;年度增长率为5.31%,比上一财年的增长率低了12.32个百分点。究其原因,印度国民经济发展在近年来遭遇了严重的“增长困境”,尤其是在上两个财政年度,宏观经济持续下滑,财政赤字居高不下,迫使印度政府不得不推行财政紧缩政策,限制国防预算的规模和增速。 印度国内普遍认为,印度国防预算在经历了过去几年的持续高速增长之后,在2013~2014财年虽依旧保持新世纪以来逐年增加的趋势 ,但也明显转入了“适度增长”的新阶段。

  2013~2014年度,印度作为世界上大武器进口国的地位仍未改变。但是,受到国防采办向本土企业倾斜的政策影响,与前几年动辄抛出百万乃至千万美元的天价大单的情形相比,印度的对外军品采购呈现出意愿不少但订单有限的局面,诸多国防采办面临延迟的尴尬。

  印度国内安全局势总体上有所恶化,左翼极端主义运动对国内安全的威胁程度大大加深

  2013~2014年度,印度国内局势的和平程度与民众生活的稳定程度总体上均出现下滑,国内安全总体形势有所恶化,集中表现为恐怖暴力事件的死亡人数相较于上一年度明显增加,平民生命与财产安全受此类事件的影响有所上升。

  从印度各类“持续性暴力活动”的发展趋势来看,左翼极端主义运动的波及范围在2013~2014年度进一步收缩,但该运动引发的恐怖暴力事件及导致的死亡人数却出现了反弹,尤其是在切蒂斯格尔、恰尔肯德等邦,地区安全稳定受左翼极端主义的干扰和破坏十分明显。这表明,左翼极端主义仍是除恐怖主义以外,印度国内安全的最大威胁因素,并且其对印度国内尤其是内陆地区和平稳定以及内地民众生活安宁的影响程度实际上有所加深。

  从边疆地区的安全局势来看,作为印度国内安全的两大重点区域,东北边疆和西北边疆仍是恐怖暴力事件的高发区和重灾区,但两个边疆地区的安全局势走向不同。一方面,印度东北边疆的安全局势在经2012年的恶化反弹之后,在2013年总体上重新出现好转迹象。过去几年形势较为动荡的曼尼普尔邦和那加兰邦的安全形势呈现向好趋向,米佐拉姆邦和特里普拉邦的和平局面依然延续,而阿萨姆邦和梅加拉亚邦的安全局势仍在持续恶化。另一方面,在西北边疆,查谟和克什米尔邦的恐怖暴力事件依旧多发,此类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也有所上升,该邦安全局势急剧恶化,印度方面公开指责巴基斯坦新政府挑起克什米尔地区的局势动荡。

  中印应该力争做到政治上互尊互信,经济上共谋共赢,文明上同继同鉴,努力构建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

  印度是我国西南方向重要邻国,是一个仅次于中国的人口大国,是一个正在崛起中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地缘政治上的重要角色,其国家战略的发展脉络和对华态度的基本立场以及对国际战略格局发挥的作用,都在相当重要的程度上影响着中国自身的发展,都在影响着建立稳定与和平的地区安全环境,都在影响着推进国际政治民主化乃至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进程。

  从传统的地缘政治角度来看,由于中印边界争端问题尚未解决,双方对地区安全问题尚存明显分歧,加之第三方因素的掺合,印度的国家安全战略与军事战略依然存在针对中国的指向,政府决策层面与战略圈内仍然存在深重的对华疑虑气氛,因此印度国家战略的发展可能会对中国产生某种负面影响,中国对此应该给予足够重视。

  但是,应该看到,中印两国在政治上的合作性大于对抗性,经济上的互补性强于竞争性,文化上的亲缘性重于排斥性,对国际事务的看法相同性多于相悖性。因此,中印应该力争做到政治上互尊互信,经济上共谋共赢,文明上同继同鉴。只要双方在各方面都采取相向而行的态度,高度重视彼此的敏感关切,妥善处理好边界争端问题,有效管控边界争端,避免小型摩擦引发正面冲突,积极探索互谅互让的整体框架,以期做出合理公平的政治决断,努力构建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中印关系必将踏上一个新的台阶,也必将在国际事务中进行更多更紧密的合作。

  回顾过去,佛教产生于印度却繁荣于中国;展望未来,瑜伽的前途在中国也许更加光明灿烂

  距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的瑜伽,是古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展示,被誉为“世界瑰宝”。在当下的印度国内,瑜伽、对瑜伽的态度以及对瑜伽的功能的认识,在印度各阶层中呈现出一种复杂的态势,不同的宗教团体基于社会、政治、宗教的视角差异,提出不同的、甚至是针风相对的看法,在短期内很难达成共识。但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印度瑜伽则有可能作为“世界瑰宝”而得到发扬光大。

  2015年6月21日是第一个世界瑜伽日,当天新德里的活动创造了同一地点练习瑜伽的世界新纪录,同时世界各地的活动同样盛况空前。在中国首都北京,来访的印度总理莫迪与李克强总理一同观看了在天坛举行的“瑜伽—太级”大型表演。在四川都江堰市,政府官员、瑜伽大师和青年学生一同参与了大规模的“瑜伽节”。

  瑜伽作为印度的宗教文化品牌,已经成功地输入了中国,并在中国进行着“适应性”改变。瑜伽业在中国的发展,在繁荣经济的同时,为中国民众提供了一种锻练身体的方式,甚至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在中国政府进行有效监管的前提下,瑜伽作为一个文化体育产业,是可望继续健康成长的。

  在如今这个大谈国家软实力的年代,人们寻求扩展自己的文化影响力,与总结和借鉴其他文明的经验,有异曲同工之妙。瑜伽在中国大地的存在状况,与中国的世俗文化相得益璋。中国“以生活为导向”的世俗文化,不仅已经将瑜伽悄然“拿来”,还加上了“中国禅”的底蕴,其以“中国禅”和“中国太级”的新形态而得到发扬光大,亦指日可待。回顾过去,佛教产生于印度却繁荣于中国;展望未来,瑜伽的前途在中国也许更加光明灿烂。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