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2015年12月21日,由《中国产业竞争力研究课题组》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产业蓝皮书: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15)No.5》发布会在京举行。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既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也是加强和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的需要。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参加2013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时强调,铺就面向东盟的海上丝绸之路,打造带动腹地发展的战略支点。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经国务院授权,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要有效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就需要认真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情况、合作潜力等。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合作的领域很广,涉及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15)No.5》重点关注了产业合作方面的问题;报告分析了“一带一路”沿线12个国家与中国产业的互补性,以及东北和西部地区各省份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优劣势。考虑到“一带一路”战略的包容性,本报告还纳入了对日本和韩国等国的分析。
“十二五”时期,中国的产业转型升级取得积极进展
蓝皮书指出,“十二五”时期,中国的产业转型升级取得积极进展,进口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国际市场上,中高端产品竞争力增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就是要提升中高端产业的竞争优势,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实现由低附加价值的环节向高附加价值环节的升级。进入“十二五”以来,中国中高端产品的竞争力有一定提升,国际市场占有率有所提高。2005年,低端产品的进口占全国制成品进口的比重为13.37%,2010年下降到至9.36%,2014年下降至8.79%,已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014年全球低端产品进口占比约为25.42%;中国中端产品进口占比,2005年约为26%,2014年提高至29.1%。
培育领先优势的能力和基础逐步积累。全球正在发生的深刻的技术革命,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推出了一系列推进创新、抢占先进技术制高点的举措。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培育先发优势的历史性机遇。“十二五”期间,中国在一些领域,如高铁、航空、核电等领域,已经出现具有领先优势的产品和企业,科技创新在一些领域积累了领先优势。在结合本国国情、分析产业和技术变革新趋势的前提下,“十二五”期间,中国出台了一系列应对新产业革命的计划,如: 2015年5月8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了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重点,引导社会各类资源集聚,推动优势和战略产业快速发展;在全球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大数据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正引领新一轮科技创新。基于这一新趋势,国务院专门发布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提出要推动大数据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探索大数据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点。培育领先优势的能力和基础正在逐步累积,可以为我国经济中高速增长提供可持续支撑。
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将为包容性国际经济秩序的建设提供经验和榜样
蓝皮书指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将为包容性国际经济秩序的建设提供经验和榜样。构建国际经济秩序有着不同的理念,一种是以零和博弈的理念构建国际经秩序。如以结盟的方式,形成利益集团,各利益集团保护集团内部成员国的利益。一种是以合作共赢利的理念,双赢、多赢、共赢的理念构建国际经济秩序。中国在推进国际经济秩序的构建上,是合作共赢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者。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指出,“要奉行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扔掉我赢你输、赢者通吃的旧思维。”“我们要在国际和区域层面建设全球伙伴关系,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
美国的推动TPP时虽然唱的是自由贸易的调子,但美国推动TPP的理念仍然是旧的理念,以零和博弈的理念为其构建的基础,貌似在推进自由贸易,但在这种口号之下行的是在小局上推行自由贸易,在大局上推行的是贸易保护义。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战略,秉持的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中国要以亚投行为基础,在推行“一带一路”战略中积极探索新的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模式,为推动包容性国际经济秩序的建设提供经验和榜样。
“十三五”时期,要把创新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
蓝皮书指出,在国际产业转移中,存在梯度转移的现象。中国地区间的产业转移,同样也存在梯度转移,就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将其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到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区。这种产业的梯度转移,不仅对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有效避免了中国传统优势的急剧衰落,避免了竞争优势断档现象的发生。但是,根据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推进产业梯度转移,以此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回旋余地的空间在“十三五”期间将有所收窄。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区间的发展格局,出现过三个不同的时期,即东部地区增长快、中西部地区增长较慢,东部、中西部地区增长都较快,中西部地区的增长快于东部地区。第一个时期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与东部地区对外开放的基础和条件较好、承接外部产业转移的能力较强、有承接空间有关;第二个时期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增强、东部地区仍有承接国外产业转移的优势有关;第三个时期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与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动能减弱、东部地区向外转移产业的动力减弱和空间收窄有关。“十三五”时期,中国仍有实施地区间产业转移的空间,但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可转移、中西部地区可接受的产业规模都会下降。通过地区间产业的存量转移,优化存量的空间布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将会有所整。“十三五”时期要把创新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加以推进,既要支持鼓励发达地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也要支持和鼓励中西部地区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中西部地区要重点加强利用后发优势的能力建设,东部地区要建立一批能更好发挥先发优势的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要积极推动区域间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建成一批科技创新新高地,以此带动中国产业的转型升级。
中国应特别重视马来西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蓝皮书指出,马来西亚政府正在实施第十个五年计划,并陆续推出五个经济发展走廊。国家财政预算拨出大量款项用于发展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和民生工程,改善投资环境,缩小地区差距,全面提升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中国正处于对外投资和全球化的关键发展时期,近期又推出“一带一路”战略,这必将扩大中国对外投资规模。中国企业应以马来西亚经济发展和中国国际化提升为契机和平台,加大对马来西亚的投资力度。
积极承接马来西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国企业应该抓住马来西亚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以及与马来西亚已经形成的劳务派遣关系,加强在马来西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地位。特别要重视马来西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鼓励电子信息和电子装备类企业扩大在马来西亚的影响力。
促进两国互建产业园区。2012年揭牌的中马钦州产业园和2013年揭牌的马中关丹产业园区“两国双园”模式的形成,是全球经贸合作的重大创新。要加快两个园区的建设,使之成为两国相互投资,特别是制造业和高新产业投资的重要平台和窗口,并且促进两个园区产业链协作、资源开发、市场开拓、港口互通、海关特殊监管等方面的深入合作。
选择互补性产业进行重点投资。中国与马来西亚在资源环境、产业结构和国内市场需求等方面各具特色,互补性很强,具体而言,中国纺织品、装、鞋、食品、谷物、建筑材料、机电、化工产品等产品具有比较优势,而马来西亚棕榈油、橡胶、天然气、石油等资源性产品具有优势,这些具有互补性的产业应成为中国企业在马来西亚的投资重点。
中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合作空间巨大
蓝皮书指出,哈萨克斯坦经济发展战略明确——将哈萨克斯坦打造成中亚地区最大的商业过境运输枢纽、连接欧亚的特殊桥梁,建立包含贸易物流、金融商务、创新技术和旅游在内的国际枢纽综合体。然而目前哈萨克斯坦基础设施落后,交通和物流问题突出,缺乏足够的货运设备。为此,哈萨克斯坦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计划2020年前投资200亿美元用于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主要涉及东—西的基础设施,包括到里海方向,甚至到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和土耳其方向的基础设施。此外,还将投资建设新的别伊涅乌—热孜甘孜干铁路线和开发第二条至中国方向的铁路通道(阿尔腾格里—霍尔果斯),为最大限度地吸引从中国到波斯湾和外高加索的过境运输建设必要的基础设施。
中哈两国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日益加深,如交通运输领域,哈萨克斯坦位于欧亚大陆的中央,是连接周边地区贸易往来的重要枢纽,通过中哈两国的积极推进,现已共同开发建设了多条铁路及公路,将贸易阻碍减到最小。随着两国在运输领域的不断合作,两国间货物的过境潜力大幅增加。
中国应重视与以色列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注重借鉴其孵化器产业先进经验
蓝皮书指出,科技创新是两国目前相互投资合作最多的领域,也是两国进一步深化合作最重要的领域。一方面,以色列已经发展成为全球第二硅谷,创新是以色列经济的主要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中国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下,与以色列加强创新领域的合作恰逢其时。
在具体行业上,可选择以下几个行业作为投资合作重点。
(1)农业发展互补性强,合作前景广阔。以“一带一路”战略下利夫纳特和瑞沃勒斯等以色列农业巨头与中国复合肥龙头企业金正大集团的合作为典范,依托于设在中国农业大学的中以国际农业研究培训中心,继续深化两国在农业领域的合作。对于中国而言,可以利用以色列的先进农业设备,学习其节水灌溉、农业生物等高效生产技术,逐渐将以色列的高端农业产品及农业经营运作模式引入中国,实现企业自身的高端化转型升级。对于以色列而言,可以借助中国企业对中国市场、农业政策和法律环境较为熟悉的优势,迎合广大新型农民的市场需求,进入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
(2)先进医疗器械产业和软件产业。依托于江苏常州医疗器械创新园和中国(南京)软件谷,进一步加强双方在先进医疗器械和软件产业领域的合作。中国可凭综合成本优势吸引以色列医疗器械企业和软件开发企业来中国投资,加强与以在医疗领域和软件开发领域的研发合作,学习其成熟的科研成果商业转化机制,逐步建立自己的研发体系和产业化体系。
(3)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中以国际科技合作产业园为依托,继续加强两国在水处理、半导体照明和太阳能光伏等产业领域的合作,提升中国水处理等环保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助推两国共同走绿色经济发展道路。
在合作方式上,第一,借助以色列中国企业研发中心平台,鼓励更多的中国企业在以色列设立科技研发中心,或者创造有利条件吸引以色列高科技企业来华设立科技研发中心,促进双方的科研合作;第二,效仿广东东莞的中以国际科技合作产业园和江苏常州的医疗器械创新园,挑选中国其他发达地区,如浙江、福建、上海、北京等建立科技合作园或专业项目合作园,多区域建设中以合作高技术项目的孵化器,打造中以国际科技合作创新基地和高技术产业集群;第三,借鉴土耳其中国工业园的发展经验,鼓励中国企业积极对接以色列政府,探索建设以色列中国工业园,促进中国企业发展集群式海外投资,完善产业链条,提高投资效率,增强企业抵御境外投资风险的能力;第四,效仿以色列凯撒利亚工业园区与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友好合作,继续加强中国产业园或开发区与以色列先进工业园的交流互动,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
需要进一步强调的是,在中以双方投资合作中,中方既要重视科技研发的合作,也要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以色列科技企业孵化器产业是全世界孵化成功率最高的,其孵化器以现金入股的方式与被孵化企业形成一种水乳交融的关系。中国要借鉴其先进经验,加强对孵化器产业的管理,以推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