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系统地明确了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即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包括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五个方面。在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2016年作为“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要贯彻落实这些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为“十三五”规划的实施打开一个良好的局面。
继续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新的增长动力
2015年经济运行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但同时还存在着支撑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力量。充分发挥这些支撑力量的作用,是能够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5%以上的年度增长速度的。中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尚未完成,继续推动工业化和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是中共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做出的一个战略部署。中国城乡发展和地区发展不平衡,实现协调发展是必然要求,从2015年情况看,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等方面,中西部地区继续走在前面。1~9月,东部地区投资同比增长8.6%,中部地区投资同比增长14.5%,西部地区投资同比增长8.7%。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的后发优势将进一步凸显。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已经形成,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相关的旅游、保健、卫生、教育、医疗等行业的增长速度快,增长后劲足。人才储备总量不断增长,每年700多万名高校毕业生构成了人才队伍发展的基础,在人口数量红利逐步耗尽之际,人口质量红利必将发挥重大作用。
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2015年第三季度市场信心提升。9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回升到49.8%,其中大型企业的PMI为51.1%,生产指数为52.3%,均高于临界点,表明制造业生产继续保持增长,增速有所加快。新订单指数为50.2%,比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重回临界点上方,表明制造业市场需求有所改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始终保持在53%以上,表明非制造业持续保持平稳增长,市场信心稳定。
转变增长动力结构,不仅要进一步提升消费水平,还要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逐步把以往由要素增长主导的发展动力结构转变为由创新引领的新型动力结构,形成创新红利。中共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充满活力的新局面。这是2016年以及整个“十三五”时期带有根本性的发展战略。
全力推动就业创业,消解潜在就业压力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三五”规划的建议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努力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出更多就业岗位,还要着力解决各种结构性就业矛盾。扩大就业空间,增加就业机会,结合现实情况和已有的经验来看,企业是全社会用工主体,要大力促进各种所有制企业发展,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做大做强。从2014年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联合实施的全国私营企业抽样调查(以下简称“2014年全国私营企业抽样调查”)结果看,大中型企业用工总量大,而且更加稳定。在接受调查的5541家企业中,有大型企业435家,中型企业1996家,小微型企业3110家,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和小微型企业雇工人数占三类企业总雇工人数的比重分别为52.5%、35.7%和11.8%。在调查年份这些被调查企业的新增就业人员中,大型企业新增员工数占41.5%,中型企业新增员工数占44.1%,小微型企业新增员工数占14.4%。当然,这一结果也意味着,中国小微型企业的发展很不够,远未像一般国际经验所显示的那样成为社会就业主体,因此还要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如互联网就业)的支持,促进劳动者自主创业就业,尤其是要进一步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带动青年就业创业。
要继续大力提高劳动力素质,这是中国在人口数量红利窗口期即将或已经结束的时候开启人口质量红利窗口的关键,也是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劳动力的素质技能状况与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之间不匹配)的必由之路。一是要紧跟劳动力市场的需要,下大力气发展各种类型的职业教育,不仅要大力发展职业学校,还要改革普通学校教学结构,引入职业教育的部分内容。二是要加快推行和完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尤其是要为城乡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退役军人提供日益充分并且负担得起的职业技能培训机会。
努力稳定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战略
“稳增长”是中共中央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一个战略要求。不仅要稳定经济增长,也要稳定城乡居民收入增长。2015年的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凸显了最终消费在经济增长动力结构中的主导地位。收入增长是消费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居民收入增速放缓,必然带来居民消费增速的回落。相比于上年同期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实际增速,2015年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速同比回落0.4个百分点。从城乡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看,在从2014年第四季度到2015年第三季度的四个季度中,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同比名义增速分别为8.0%、6.6%、7.6%、7.0%,在波动中下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同比名义增速分别为12.0%、11.7%、11.5%、10.7%,呈现持续下行的趋势,与同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同比增速变动趋势一致。因此稳定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是2016年收入分配政策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尤其要关注农村居民收入增速的稳定问题,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要采取措施稳定粮价。中央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试行耕地轮作、休耕,在国际粮价下降和国家粮食库存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不失为一项应对措施,但2016年可能也只是会在部分地区尤其是地下水漏斗区和重金属污染区启动试点,对调节全国粮食生产的作用还不会很显著。还要加大农业生产补助力度并进一步完善补助执行机制,完善国家粮食收购制度。
要继续推进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和利益关系的调节,不仅要加快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要加快缩小不同社会群体和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目前,全社会的收入差距问题仍然是受到广泛关注的问题。2015年全国综合社会调查结果显示,在15类备选的重大社会问题中,选择收入差距过大和贫富分化问题作为当前最重大社会问题的被调查者所占比重排在第三位,而认为贫富之间存在比较严重或者非常严重的冲突的被调查者所占比重则位居第一。
总结以往反贫困工作的经验,中央正式提出精准扶贫的战略,并且提出要从产业扶持、转移就业、异地搬迁和社会保障托底四条主要路径入手,把精准扶贫工作推向深入。应该说,社会保障托底只是最后手段,主要针对那些自身能力比较欠缺、只有得到国家和社会的帮助才能走出贫困的扶贫对象,并且一般只能使他们从物质上初步或暂时摆脱贫困。从长远的角度考虑,还要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帮助他们进行能力建设,逐步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还要注意到,产业扶持、转移就业和异地搬迁等措施在以往的扶贫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瞄准偏差问题比较普遍,因此在实施产业扶持政策时一定要深刻理解和严格遵循精准原则。通过转移就业来扶贫的关键,则在于扶贫对象的能力建设,而不只是简单地给他们安排一个工作,要加大贫困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力度,使他们的转移就业可持续。在实施异地搬迁时,要充分尊重扶贫对象自身意愿,要关注他们搬迁以后在迁入地的社会融入需要(如果是整村搬迁,还有一个社会重建需要),同时也要充分满足他们的职业技能培训需要。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进一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社会事业的充分发展,尤其是教育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2015年国家投入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力度有所加大,但目前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然严重。根据2015年全国综合社会调查,有51.4%的被调查者认为“看病难、看病贵”是当前中国最重大的社会问题,排在第一位。近年来,国家为了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启动了基层医疗机构改革、基本药物制度改革以及公立医院改革等重大改革,但由于长期积累下来的资源配置格局和医疗卫生事业激励制度安排问题,改革工作在政府(公益)与市场(激励)之间艰难徘徊,成效不明显。未来的工作方向,综合来看,除了继续深化这些方面的改革之外,还要深化医保支付制度改革,要大力发展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增加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在“体制内”解决不了的问题,交由“体制外”力量解决,从而反过来带动“体制内”问题的解决。
教育事业的发展在近年来成效显著,但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很多。高考制度改革引发了关注和讨论,但改革的关键可能并不是高考等招生制度的改革,而是教学制度和课程体系的改革。现行高考制度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还是得到高度认可的。根据2015年全国综合社会调查的初步结果,认为现行高考制度比较公平或非常公平的被调查者所占比重高达74.1%,高居榜首。而认为其不太公平或非常不公平的被调查者仅占14.0%,排在末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是促使教学制度和课程安排更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发展中等教育尤其是高中阶段教育,是今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中央关于“十三五”规划的建议提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出发,要普及高中教育。这是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项重大决策。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的目标是,到2020年,全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中国目前已经具备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据统计,2014年,中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已经达到86%,距离90%的目标值还差4个百分点。如果算上2015年,总共有6年时间,平均每年需要提高毛入学率不到0.7个百分点,因此数量的扩张并不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关键,重要的是提升高中阶段教育的质量,尤其要高度重视更加合理地在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配置相关教育资源,以及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和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合理规划普通高中教育和高中阶段职业教育。
2015年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已经取得很好的成效,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要求相比还有较大距离。各项主要社会保险的覆盖率要进一步提高,特别是要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要加快迈向全民覆盖目标的进程。从2015年全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看,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率都不到50%。农民工社会保险覆盖率更低。从用人单位看,特别要加强内资非公有制企业的社会保险体系建设工作。2015年全国私营企业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全部被调查企业中,只有67.8%的企业明确承认为其员工交了一定数额的社会保险费。继续合理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也是今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此外,社会救助也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大体实现了应保尽保的目标,但救助水平偏低仍然是一个突出问题,尤其是对于那些因为各种原因丧失劳动能力的城乡低保人员,已经不存在因为低保依赖而不积极就业的问题,应当合理提高他们的救助水平。要改革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制度,根据救助对象的年龄、体能和技能情况设置不同的救助水平档次,实现低保救助的精准化,做到既救助了需要救助的人,又不造成所谓的福利依赖。要扩大各种临时救助的规模和范围,为规模不低于现有低保对象群体的城乡低保边缘群体提供帮助。
加快国家和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促进社会整体和谐稳定
继续加大从严治党和反腐败工作力度,坚持把权力关进法治的笼子里,始终保持对腐败分子的高压态势,不断减少腐败存量,严厉遏制腐败增量,建设一个清正廉洁的政府,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高效的服务型政府,加强和改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和化解干群矛盾,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首要任务。
中央关于“十三五”规划的建议提出,在“十三五”期间,要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和企业合法权益。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主战场在企业,重点又在非公有制企业。要加快建设和完善劳资协商以及三方协商体制机制,推动集体协商。要加大企业劳动合同相关工作力度,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推动企业实施集体劳动合同制度。根据2014年全国私营企业抽样调查结果,在全部被调查企业中,只有68.3%的企业与员工签订了劳动合同,覆盖这些企业72.8%的员工。集体劳动合同的普及率更低,仅为13.9%。要严格劳动合同的执行,逐步杜绝各种损害劳动者利益的现象(尤其是拖欠工资现象)。
要建立健全社会矛盾冲突预警监控体制机制,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冲突,减少群体性事件(包括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和已经发生的群体性事件所造成的损失。树立现代社会治理理念,把现代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建设放在更加广泛的社会基础上,现代社会治理追求的不只是社会治安,更是整个社会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治理,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机制有机结合的社会建设发展过程,在党的领导下,既要注重发挥好政府的社会治理职能,同样要调动社会(包括广大社会成员以及各种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积极性。本文摘自《社会蓝皮书:201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