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新闻动态

2014年《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发布 <答记者问>
来源:课题组  作者:课题组   发布时间:2014-03-14

 

       11.问:2012年,全国哪些省、市、区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出现了跨区段变化?

       答:2011~2012年期间,四川省和河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出现了跨区段变化,其中,四川省由中游区升入上游区,河南省由上游区降入中游区。

       12.问:2012年,全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综合得分有什么变化?

       答:从2011-2012年各省、市、区综合竞争力得分升降来看,全国31个省、市、区中有21个省份的经济综合竞争力得分出现上升趋势,其中上升幅度最大的是西藏,增加了2.49分,其次是甘肃省增加了2.45分,山东省、四川省、安徽省、吉林省、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青海省,都增加了1分以上,但有10个省份的得分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降了1.19分。从全国平均分值来看,2012年为38.13分,比2011年增加了0.55分,上升幅度较大。总体来说,“十二五”中期全国各省市区的经济综合竞争力在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的震荡影响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提升和复苏势头。

       13.问:2012年全国四大经济区域(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是如何分布?与2011年相比有何变化?

       答:从全国区域间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综合测算和分差来看,2012年全国4大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评价分值依次为:东部地区47.22分、中部地区36.05分、西部地区31.64分、东北地区37.93分,比差为1:0.76:0.67:0.80,西部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有所缩小。与2011相比,西部地区与东部的差距缩小了1.01分,表明西部地区竞争力继续得到提升,虽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仍然较大,但与中部地区、东北地区之间的差距均呈缩小趋势。

       从2011-2012年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平均分值变化情况看,四个地区平均分值各有变化,其中西部地区分值上升最多,增加了1.01分;其次为东北地区,增加了0.55分;中部地区得分增加了0.53分。但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平均得分分别下降了0.54分和0.22分。由此反映出我国各区域经济都得到了快速、健康发展,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提升较快,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步入一个新时期。

       14.问:根据《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的研究结果,2011-2012年期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区域内部各省市(区)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有什么特征?

       答:东部地区10个省份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绝大部分都在上游区,只有河北省处于中游区和海南省处于下游区,其他8个省份都处在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的上游区,并且排位比较稳定,基本上变化不大,其中江苏省和广东省排位对调,北京市和上海市排位对调,说明东部地区在全国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但在东部地区的10个省份内部,竞争格局也是不平衡的,最明显的差距体现在海南省与其他省份之间,就是同样排在上游区的省份,也存在较大的差距。根据全国31个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得分情况发现,除江苏省、广东省、上海市和北京市得分超过50分以外,浙江省、山东省、天津市、辽宁省和福建省的得分则在50分以内,而福建省的得分也仅达到40.18分。总体上看,两年内东部地区内部的排位基本保持稳定。

       中部地区6个省份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除江西省和山西省处在下游区外,其他4个省份都处在中游区,与2011年相比,2012年安徽省的综合排位波动明显,上升了5位,其他省份排位变化幅度不大。从与其他区域比较来看,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得分差距较大,与西部地区之间得分差距较小,说明整体上而言中部地区不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中部地区内部的6个省份也表现出明显的非均衡性,河南省、湖北省、安徽省和湖南省都处于中游区的前列,江西省和山西省则处于下游区。从地区内部的排位变化来看,中部地区各省份竞争力相对变化不明显。

       西部地区12个省份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大多数处在下游区,但是也有个别省份处于上游区和中游区,如四川省处于上游区,内蒙古自治区、重庆市和陕西省处于中游区,其他各省份处于明显的竞争劣势地位。从经济综合竞争力得分来看,西部地区平均得分只有东部地区得分的67%,表明其竞争力与东部地区相比有很大差距,但西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相比,很多省份的竞争力得分差距很小,其竞争力劣势就不太明显。从2011-2012年得分变化来看,西部地区平均得分增加比较大,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在缩小,说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西部地区的竞争力得到提升。从西部地区12个省份的内部来看,同样存在明显的非均衡性,特别是四川省处于上游区,在全国处于竞争优势地位,与西部地区其他省份相比,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从综合得分来看,各省份之间的差距也是很明显的,使得西部地区各省份之间的综合竞争力排位相对稳定,除了少数省份排位有所调整以外,没有太大变化。

       东北地区3个省份相对于其他地区,2012年竞争优势有了一定的提升,其中吉林省上升了5位,但黑龙江省的排位与辽宁省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

       15.问:一些重要指标如GDP、FDI、进出口总额的权重有多少?是否作为评价一个省市(区)综合排名的决定因素?

       答:在210个四级指标中,所占权重最大的两个指标为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万元GDP综合能耗,权重为0.88%,其次是教育经费,权重是0.85%,权重排在前三位的指标都与科技教育、环境治理有关,说明了科技创新、知识经济、节能减排在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通常情况下,完全根据GDP来决定地区经济综合实力的排名方法是相对不合理和不科学的,难以综合体现该地区的潜在竞争能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科技创新、安全生产、新增债务等指标的权重,更加重视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因此,本指标体系综合考虑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指标设置中,纳入了影响排名的各种要素,尽可能地体现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内涵要求,如地区生产总值即各地区的GDP所占的权重为0.63%,实际FDI所占的权重为0.54%,进出口总额所占的权重为0.67%。这些指标所占的权重就不是很高,这也表明了我们所设置的指标体系是比较全面、比较广泛和比较科学的。

       16.问:《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的综合排名与过去以GDP为主要衡量标准相比有什么不同?

       答:《蓝皮书》所建立的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综合考虑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各种影响因素,建立起目前国内指标最多、体系比较完整的评价体系,涵盖宏观经济、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财政金融、知识经济、发展环境、政府作用、发展水平、统筹协调等经济领域,而不是仅仅是把GDP作为主要的衡量指标。

       如,2012年上海、北京和天津三市GDP分别排在全国第11位、第13位、第20位,但根据《蓝皮书》所设立的评价标准,这三个市的经济综合竞争力却分别排在全国第4位、第3位和第7位,这是因为《蓝皮书》只是将GDP作为其中的一个基础性指标,且所占的比重较小,对总体评价结果不会产生明显影响,而是通过与其他指标计算比重和比率的方法,更多地从结构、增长和效益来反映各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这也更加说明本《蓝皮书》所采用的指标体系是比较全面,比较完整,更有代表性。

       17. 问:《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是如何客观地体现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经济综合竞争力?

       答:根据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构成和特点,按照科学性、客观性、系统性、公正性、可行性、可比性的设计原则,兼顾考虑“综合性”要素和“开放性”要素、“直接性”要素和“间接性”要素、“现实性”要素和“未来性”要素、“显性”要素和“隐性”要素、“多维性”要素和“动态性”要素,采用国际上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的主流研究体系与方法,建立一个由四个层次指标构成的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来客观评价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经济综合竞争力。

比如2011年天津市GDP排在全国第20位,但由于人口较少,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第1位)、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第1位)、人均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第3位)、人均工业增加值(第1位)、人均服务业增加值(第3位)等人均指标名列前茅,就业结构优化度(第4位)、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第3位)等反映结构和效益的指标,以及人均教育经费(第4位)和平均受教育程度(第3位)等反映发展潜力的指标排位也都比较靠前,共同推动天津市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在全国第7位。

       18.问:《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的特色体现在哪里?

       答:(1)形成了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理论体系。在本《蓝皮书》之前,理论界和学术界尚未形成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专门理论,虽然也有一些专家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索,但基本上是照搬国外竞争力研究的模型和评价体系展开研究的,既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也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指标体系。本《蓝皮书》首次对中国的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问题进行了理论论证,初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关于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理论。当然,这一理论创新是建立在学习、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之上的,决不是凭空而起的臆断。

       (2)建立起国内首个指标最多、代表性强且基本不使用主观性评价指标的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立足中国经济发展的具体实际,既考虑总量、增量和均量指标(如GDP、GDP增长率和人均GDP)的作用,又考虑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显在因素和潜在因素、当前因素和长远因素,同时还考虑指标整体性、全面性和国家统计体系的可查阅性等多方面因素,建立了一个内容丰富、视野开阔、逻辑合理的比较科学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是迄今为止使用指标个数最多、最具创意、也最能经得起检验和评价的一个指标体系。

       (3)形成了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立体化的研究模式。追踪国内外区域经济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等研究动态,同时,立足竞争力研究的前沿方法研究,近两年又开辟了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研究。此外,有别于国内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的框架设置,本《蓝皮书》形成了省域省情分析、逐层对各级指标的评价、指标变化的动态综合分析、发展路线和提升对策建议等完整的研究结构,这在目前国内是最完整的立体化研究体系。

       (4)建立了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稳定性变化趋势评价模式。《蓝皮书》突破了以往只对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静态分析的研究模式,既重视静态分析研究,又加强动态分析研究,在国内第一个开展对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动态性研究,进行跨年度的追踪研究,对每个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变化趋势及稳定性作出结论,并指明每个层次中最具张力的指标、处于持续下降趋势的指标和变化最不稳定的指标,为深入认识和把握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变化规律开辟了一个新的层面和领域,也为稳定、有效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明了方向和关键着力点。

       (5)重视从大区域经济竞争和发展的角度研究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提升问题,为省域综合经济竞争力研究开辟一个新的视野。《蓝皮书》全面开展对了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等四大区域的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比较研究,通过从一个大区域的经济竞争中观察区域内处于相同发展水平的不同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变化比较和不同大区域中处于相同发展水平的不同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变化比较,揭示出各大区域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发展差距及其相对差异性,为优化我国区域间竞争与合作关系和统筹区域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视野。

 

12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