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5月19日共同发布的《财政发展蓝皮书:中国财政发展指数报告(2023~2024)》指出,应调整收支规模,并进行财政结构性改革,“多管齐下”提升财政服务国家治理的水平。蓝皮书建议,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以及适当培育地方税种;与“逆周期”调节理念相关联,减税降费不能与债务规模的大幅扩张同步;通过调整消费税税目,将应税商品集中于高档商品和负外部性产品等。
蓝皮书认为,在基本完成现代财政制度体系架构以后,中国财政发展站在了改革的十字路口:一方面,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另一方面,宏观经济环境、财政治理结构以及包括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和新冠疫情在内的外生冲击都对未来发展提出了挑战。在公用资源池层面,财政发展面临资源汲取路径偏差所诱发的财政运营问题、财政资源配置不均所诱发的财政均等化问题以及财政平衡考量偏差所诱发的财政风险问题。这些问题由规模层面生发,逐渐聚焦结构层面,并最终共同指向代理结构下的财政治理脆弱性。
蓝皮书建议,财政发展在短期内应当通过创新“开源节流”,优化财政运营结构,避免落入“顺周期”陷阱;在长期内应当着眼于修正财政治理的脆弱性,明确中国特色现代化财政体系的逻辑,注重培育现代财政治理能力,重点在税收体系、现代预算管理体系、政府间财政体系和债务管理上取得突破。
蓝皮书指出,传统理解的“开源节流”路径在中国财政实践中均有践行:减少公用经费、提高赤字率、扩大专项债发行规模、建立中央直达地方的转移支付机制等等。但是如果长时间将财政支出压缩于“刚性支出”水准,或者依靠债务叠加累积实现短期平衡都将忽视政府作为生产者的乘数效应,并因损失治理绩效和导致民众满意度问题而不具可行性。
同时,为应对地方政府对土地出让收入、中央转移支付和债务的依赖度较高的情况,需要在保持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资源的调控能力基础上,进一步对中央和地方间的财权进行合理分配,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以及适当培育地方税种。通过调整消费税税目,将应税商品集中于高档商品和负外部性产品。适当提高烟草、奢侈品、高污染产品的消费税、环境税和资源税税率。在不扭曲公平竞争的原则下实现税收收入增加。
蓝皮书分析,对于中国地方政府来说,一方面,如果对规模庞大的政府资产缺乏有效的统计和管理,大量政府资产就会闲置,造成资源浪费。仅通过进行国库现金管理比较可以发现,美国联邦财政在美联储账户的库底资金保持在50亿美元左右,而中国库底资金则以万亿元计算。
另一方面,一些政府资产可能在竞争领域诱发资源错配问题,进而造成负效率问题。因此,未来在对政府资产进行摸底和统计的基础上,应当盘活和出租一些闲置政府资产;对于长期依赖补贴或现金流为负的领域,出售股权的方式可以缓解财政压力。
除了调整收支规模,蓝皮书还提出了一些结构性改革的策略建议。
第一,完善中期财政支出框架。已有研究表明,中期财政支出框架可以帮助国家走出“顺周期”陷阱。以预算编制为突破口,真正实现跨周期预算平衡等工具的功能,才有可能协同财政支出和经济周期的步调。
第二,探索建立财政收入绩效评价体系。和“逆周期”调节的理念相关联,减税降费不能和债务大规模扩张同步。因此,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短时间内不能达到优化财政资金配置的情况下,应当对财政收入的合宜规模、结构以及主体认同情况进行必要性判断和有效性评价。这可以帮助地方政府真正识别减税降费效应,避免宏观层面过大的行业性和地区性差距、诱发新一轮资源错配问题,以及财政部门内部的资金空转。同时,围绕主体认同的满意度调查也有助于地方政府提高税收征管效率、服务水平。
第三,尝试建立财政优先目标管理体系。在财政资源充沛的情况下,各项政府活动都能获得充足的资金保障。但面对紧缩或者削减的财政状况,就需要地方政府有能力和有技术识别支出目标的优先次序。当前,以“三保”为支出重点的安排可能短时间内能够帮助地方政府维持财政稳定,但是未来还应当培育地方政府基于偏好的信息优势和成本优势进行支出目标优先安排的能力,提高基层财政治理韧性。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