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媒体聚焦

【2023版《气候变化绿皮书》】中国气象局:2023年气候变化绿皮书亮点速览: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需凝聚共识形成合力
来源:中国气象局  作者:本网转载   发布时间:2024-01-15

  2023年12月2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第15部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3):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2023年气候变化绿皮书”)。

  气候变化绿皮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气象局的专家联手国内气候变化领域一线学者联合编撰的权威性年度出版物。自2009年推出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09):通向哥本哈根》以来,气候变化绿皮书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融合的独特视角,为社会公众全面了解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行动提供了丰富、及时和有前瞻性的思想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

  2023年气候变化绿皮书聚焦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新形势,从不同侧面展现我国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政策和行动,对关心气候变化、“双碳”目标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各级决策者和管理人员、科研人员、高校教师和学生,以及社会公众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2023年我国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频发,多地遭遇创纪录的高温和暴雨

  2023年气候变化绿皮书指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我国极端天气呈发生数量大、影响区域广、强度极端性增大、屡创历史纪录、无前兆突发性事件增多的趋势,对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都造成了极大影响。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研究表明,2023年,我国区域性极端强降水、大范围极端高温热浪、持续性极端骤旱、高影响极端寒潮等事件发生频率增大;极端天气呈现出极端性强、破坏性强、反常性强的特点;时空尺度上非典型的极端天气接连发生,气候变化突破了季风气候的规律性;极端天气呈现快速转换趋势,旱涝急转、冷暖急转等异常现象频繁发生;复合型气象灾害接踵而来,局地性、突发性、灾难性事件趋多。

  比如,2023年6月1日至7月28日,华北大部降水偏少,华北东部和南部多高温天气;而到7月29日至8月1日,华北大部出现历史罕见强降水过程,最大累计降水量达1003毫米(河北邢台临城县);100毫米以上降雨面积17万平方公里。

  2023年气候变化绿皮书提出,气候的进一步变暖将加剧中国区域性气候风险。未来我国高温、干旱、暴雨洪涝、强台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风险增加的地区几乎全部位于我国东部人口、经济稠密地区,社会暴露度高、脆弱性大,经济社会安全受极端天气事件影响加重,同时也给建设安全、绿色、智慧城市发展的气候服务保障能力带来新要求、新机遇。

  碳中和进程中,清洁能源技术创新及发展成为全球技术竞争和博弈的焦点

  2023年气候变化绿皮书认为,碳中和进程中,清洁能源技术创新及发展成为全球技术竞争和博弈的焦点。

  碳中和进程中全球主要经济体清洁能源技术领域竞争激烈、博弈加剧。美国《通胀削减法案》于2023年1月1日正式生效,该法案的部分条款对在美国本土或北美清洁能源企业给予优惠贷款或税收减免。2023年,欧盟快速出台《绿色工业计划》《净零工业法案》《关键原材料法案》(草案),旨在缓解《通胀削减法案》的实施给欧洲清洁能源技术制造业带来的压力。

  近年来,中国颁布相关政策,积极推进清洁能源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发展,但仍面临很多挑战。2023年气候变化绿皮书指出,为实现“双碳”目标,中国需要加大清洁能源技术投入力度,推动电力、公路运输、钢铁、氢能和农业五大行业的能源转型,积极开展清洁能源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

  数字技术将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低碳转型是人类科学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与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2023年气候变化绿皮书提出,数字技术在助力实现低碳转型时往往有“乘数效应”,即通过引入成熟的数字技术,在减少人力、资金成本的前提下,给传统的低碳减排工作带来效率提升,进而活化行业的低碳减排生态,加速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随着数字技术和实体的融合、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及全社会低碳意识不断提升,数字技术将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未来,在政府对国家、区域、园区、企业和个人的碳排放管理方面,在企业的碳减排策略和碳资产管理方面,在个人参与碳减排行动并获得激励方面,在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做出准确和及时预警并提供避险警告方面,数字技术都有望发挥重要的基础性平台支撑作用及不可替代并可广泛使用的工具作用。

  通过发展数字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探索优化植物种植技术、最大限度地提升电网效率、节约用水、大规模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等,也有利于主动、综合和全面地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2023年气候变化绿皮书指出,中小微企业、县域及农村地区、消费者个人和家庭,有望成为未来数字技术发挥重要作用、助力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对象。

  科学认识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

  我国拥有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禀赋。研究基于高时空分辨率风光资源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系统评估了中国风电和光伏的技术可开发量。评估结果显示,中国陆地+近海100米高度的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约109亿千瓦(其中陆上86.9亿千瓦,近海22.5亿千瓦),中国陆上光伏的技术可开发量约456亿千瓦。

  研究基于中国长时间序列高时空分辨率风能、太阳能资源数据库和高分辨率土地利用数据库,分省逐小时电力负荷数据库等资料,构建了风光电力供需与空间优化模型,探讨了2050年中国风能、太阳能开发利用对实现碳中和的潜在贡献。2023年气候变化绿皮书认为,风能、太阳能资源的优化利用对于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十分重要。

  总的来说,气候变化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对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形势和大趋势,2023年气候变化绿皮书指出,需要从全球、国家、地方等多层面,以及科学观测、政治进程、政策实施等多维度综合考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