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点
编者按:2022年3月1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和社科文献出版社共同组织的“旅游新发展格局”:第20本《旅游绿皮书》发布暨研讨会召开。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创始人、名誉主任张广瑞参会并致辞。
尊敬的“两院”领导,利民社长,各位嘉宾,学术界的朋友和媒体的朋友们:
大家好。久违了。
我今天出席这个发布会,是专门来祝贺“中国旅游绿皮书”第20本出版的。旅游绿皮书从创意、准备、正式出版到现在已经走过了23个年头。对照人生,这还不到30而立,但从连续编撰出版一个专业学术出版物来说,的确不是“弹指一挥间”,20多年的工作实践让我们懂得了“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的道理。也许提出一个动议比较容易,实现一个创意实在不易,而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则更难。
“旅游绿皮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的一个品牌,是中国社科院财经院(财贸所)和文献出版社合作的结晶,一个成功案例。皮书系列丛书的问世是社科文献出版社的一大创举,而“旅游绿皮书”在这个系列中也算是个“老字号”了。要知道,当年旅游研究还是个资浅望轻的“小学科”,尚未找到个合适的婆婆;而旅游是否算得上产业还在争论不休,在国家经济体系中尚无一席之地。在这样背景下,确定做这本绿皮书体现了当年社科文献出版社领导的眼光和勇气,它的问世为促进旅游学科的创建与发展助了一臂之力,功不可没。在这个时候,我非常感谢谢寿光社长,非常感谢社长长期以来的关注和支持。我记得当时和他有个君子协定,“我只管编书,不管赔钱赚钱”,在这一点上他一直是很大度的。旅游绿皮书能够坚持做下来,这自然是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科院财贸所/财经院和文献出版社领导们的远见与支持分不开的。
旅游绿皮书连续出版了20本意味着什么,大家自有公论。不过需要说明一下,其实不是20本,而是20+1,因为我们还出版了一本英文版。我想,按照每本平均40万字来计算,20本已经超过了800万字,参与本书撰稿和编辑的超过了500人次,涵盖国内外。这套书连续记录了中国旅游20多年的发展史,为学术界研究中国旅游发展过程创建了一个资料库;它比较完整地记录了中国旅游发展战略和政策的沿革,而这个过程正好与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历程相伴相随,从而成为研究中国作为一个具有独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传统的发展中大国旅游发展规律的重要依据,而其中有不少原则和规律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大相径庭,也和东方很多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差异,这本身就丰富了世界旅游学术研究的宝库,对世界各国,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的旅游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20多年来,我们在编撰年度绿皮书的过程中,就有意识地通过这个载体,向世界展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向国际社会传播学术研究成果和案例,旨在提高中国旅游学术界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对于我们来说,这个体会越来越深,责任感也越来越强,这是我们这个团队20多年能坚持不懈的动力所在。
有鉴于此,我愿向一直坚持在第一线的研究团队和同行朋友表示祝贺,祝贺大家有幸参与了这件事,没有这个群体的坚守与执着,旅游绿皮书也不会走到今天,也就不能如此深刻地意识到这份工作的意义。我注意到,在过去20多年中,我们这个团队有不少人从意气风发的中年进入到古稀,甚至永远离开了我们;从开始攻读博士的热血青年现在已经当上了中学生甚至大学生的家长。他们为什么能够坚持这么久,是因为他们热爱它,认识到绿皮书作为公共产品的价值,其社会意义远比他们自己的收获大得多。在他们的努力下,中心的这一品牌能与时俱进,得到了社会认可,也获得不少次表彰和奖励,让旅游绿皮书保持了颇具影响出版物的地位。我非常高兴地发现,在今年旅游绿皮书的作者名单中仍有一些老学者,更有许多新面孔,文稿中还有新老学者合作的成果,这是个美好的传承。从总体上说,旅游绿皮书保持了既定的风格与特色,尤其是坚持集体研究成果的主导地位和学术观点的独立性。从文稿选题和内容上看,也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接地气。成熟并不意味着保守,接地气则意味着务实。一直坚持着为政府、为学、为企业和社会服务的使命,秉承“博采众长,精益求精”格言,不断创新,这一点更是值得祝贺的。我上面一番话不是自我喝彩或评功摆好,而是提醒大家不忘初心,不辱使命,自己给自己打气加油,增强自信心,今后不仅要继续做下去,而是越做越好;不能躺在荣誉上,而是要增强创新意识,不断进取。
我虽退休多年,但还给我保留了旅游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和绿皮书顾问的头衔,因此,在这里我想说一点个人的希望和企盼。我一直在讲,我们是扛着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大旗做事,这是我们的定位与定力,这就要求我们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做好大国学术。这一点刚才几位领导讲得非常明确。我以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责任和使命,从科研的角度讲,既不同于政府部门的研究机构,也不同于大专院校,更不同于企业和咨询公司,我们一定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和使命。旅游虽是个新学科,但研究潜力大;旅游是小学科,研究领域广;旅游研究具有跨学科的特质,所以要不断扩大现有的研究领域,弄明白中国的事,讲清楚中国的理,既要将研究成果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更要努力让我们的成果升空跨界,发出中国学术界的声音。要坚持以智库为己任,要习惯于坐冷板凳,不求只做解说员,不要过分争“网红”,不要老想着在云端,更要踏踏实地站在大地上。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世界持续了两年多,可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还会要与病毒共舞,现在有一个重要的命题摆在我们面前,那就是一场如此严重的危机一定会引发重大的社会变革。很不幸,旅游活动和旅游业受到疫情的冲击最严重,伤害很深。在这一特殊时期,我们的研究不仅要关注产业的恢复和振兴,但也不能仅局限在经济和管理的范畴,要研究未来的旅游活动和旅游产业所面临的重大变革与转型,重新定义旅游,审视未来旅游发展的趋势,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探索人的旅游行为和产业发展如何真正沿着可持续的道路前行。或许,这个不幸的疫情会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反思机会。
最后,我恳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和财经院的两院领导一如既往地给予旅游研究中心和旅游绿皮书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把旅游研究中心的平台做大,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把网络做得更大,把旅游研究水平提高一步。关注这个团队建设,鼓励院内外不同领域的学者积极参与旅游研究。同时,应把组织、编撰绿皮书作为科研工作的一部分,把在旅游绿皮书上发表的成果列入研究成果考核范围,不求格外照顾,至少要体现公平。这件事也请社科文献出版社帮助呼吁,因为社科文献出版社的皮书系列早已列入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也是国家和社会承认的“权威报告、连续出版、独家资源”的皮书数据库和智库成果出版与传播品台。也希望出版社尽量把旅游绿皮书的定价降低一些,要让大学生能够买得起书,要让更多关心旅游的读者愿意买书。
归根结底一句话,我衷心地希望旅游研究中心的平台越来越大,越来越牢固,让旅游绿皮书成为社科院大树下一支永葆青春的常青藤,为旅游研究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也期望着能再次祝贺下一个20本的问世。
谢谢大家!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