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点
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爆发给经济社会带来了强烈冲击。作为以人的移动为基本特征的旅游业,自然难以避免,甚至首当其冲。此次疫情到底会对旅游造成什么影响,这是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问题。目前大部分论断局限于“全面停摆”“遭受重挫”等描述性判断。少数定量分析或参考此前对春节旅游收入的预测数据和去年同期的实际情况,或对照2003年“非典”所造成的损失,从而预测出本年度全国旅游总人次和总收入等指标的变化。这自然要比简单的文字表述或现象描述看起来更接近科学,但似乎还不够充分。
在此,我们不妨以不避有“掉书袋”之嫌的态度稍稍多追问下。比如,我们是在什么时点上做出判断的?当我们谈论疫情的旅游影响时,对象所指为何,是旅游经济的总体产出、旅游产业的结构、旅游业中的某个细分行业,还是某类旅游企业?影响指的是何时的影响?什么层面、哪个方面的影响?评判影响大小的依据是什么?是和什么相比的大或者小,等等。
总体来看,就此次疫情的旅游影响,我们至少可做如下几个方面的区分。
第一,就研究实施的时点而言,需区分事中预测和事后评估。对于此类疫情,事发之前进行旅游影响预测的极为少见,可忽略不计。就事中预测和事后评估而言:从可靠性角度来看,事后评估因事实展现充分、相关数据齐备、研究时间充裕,故而结果应更加可靠。但是,从关注程度来看,事中预测往往更受关注。疫情结束后,除极少数专业研究者外,大多数人的关注点会转移到其他热点问题上,不太想也不大会再关注旅游影响的评估结果。当疫情仍在进行之时所做的预测,因疫情走势不定、可得数据有限、研究时间仓促,加之正身处其中、感受强烈,其结果可能要比实际更为悲观。以2003年为例,当年6月或稍晚时候,有不少学者预测,“非典”将使旅游总收入损失2000多亿元(具体数额为2100亿元和2768亿元人民币等),这几乎是上年旅游总收入的接近一半。然而事实上,2004年发布的旅游统计公报显示,2003年全国旅游总收入为4882亿元,仅比2002年的5566亿元减少了684亿元。即使考虑不发生“非典”的自然增长率(即所谓的反事实评估),2003年“非典”给旅游总收入带来的损失也是1200亿元左右,为事中预测结果的一半左右。当然,我们不能拿“非典”和此次疫情做简单照搬,只是想藉此提醒大家,尚在疫情之中时所做的预测,可能会比疫情结束后所做的评估更悲观。形势越严峻,二者之间的差别可能会越大。
第二,就预测关注的时域而言,分为当期影响、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所谓当期影响,是讨论此话题之时或疫情进展初期已经发生的影响。对于此次疫情而言,便是春节假期至今所造成的影响。所谓短期影响,时段划分不一,大致为疫情高峰两个月之后,为期半年到一年。所谓长期影响,大致为疫情发生一年后。目前关于此次疫情影响的讨论,大多以当期影响为主,所展示的事实是春节期间至今所发生的。值得注意的是,春节期间本是旅游消费的旺季,旅游市场骤然全面停止,其冲击之强、影响之大,令人瞩目。需要注意的是,从当期影响到短期影响乃至长期影响,其程度是逐次放缓、有所衰减乃至不排除反弹的可能。由于当期影响最为直接、显著和直观,且已发生,因此很容易在判断时成为主要参考依据。我们在对后续发展态势乃至总体影响做出判断时,既要考虑到当期影响,又不能做简单的线性推演,更不能将当期影响沿着时间轴顺延成总体影响,否则会夸大疫情对旅游的影响。
第三,就影响的传导路径而言,至少包括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所谓直接影响,就是疫情给旅游产业、旅游市场、旅游经济、旅游企业、游客(心理、行为、消费时间、消费偏好等)、旅游从业者等带来的直接影响。所谓间接影响,是由于疫情给其他领域(如居民收入、医疗等支出、就业状况等)和其他产业(如农业、金融业、制造业等)、其他要素(如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等)带来冲击,从而间接地传导、波及到旅游业。比如:若疫情导致经济下滑、失业增加、居民收入尤其是可自由支配收入大幅减少,则旅游需求会出现萎缩,所谓的报复性反弹便难以实现;若疫情带来金融市场较大波动、资本市场普遍悲观,则旅游投资会面临缩减,大量旅游在建待建项目可能沦为烂尾等等。需要提醒的是,目前大家更多的只是关注直接影响,减少涉及间接影响。如此则可能低估此次疫情所带来的旅游影响。
第四,就影响的研究对象而言,抛开游客需求不谈,仅就供给或产出而言,便涉及对旅游经济总体的影响、对旅游产业结构的影响和对旅游企业运营的影响。三个层面的影响,其内容、可能引发的问题以及需要关注的重点都是不同的。第一个层面是对旅游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不同时点上旅游总人次、旅游总收入、旅游就业人数等的变化。这是目前关注最多的问题。如前所述,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既不能止步于文字性表达或描述性判断,也不能简单参照此“非典”时的历史表现,需要更为系统、专业和复杂的假设、建模和测算。第二个层面是对旅游产业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对其内在结构的影响。比如是否会带来剧烈的产业链震荡,是否会提高某些细分行业的集中度,是否会在某些领域引发大量兼并收购或行业洗牌,是否会造成投资烂尾,是否会推动技术更深的渗透,是否会加速产品升级换代等等。在这方面,最值得关注的问题是此次疫情所带来的突然、剧烈冲击,会不会导致行业出现大面积“踩踏”乃至产业并购潮,如何平衡好“不可抗力”情境下退订背后的法律、行规与道义问题,如何在头部企业率先垂范建立新规则的前提下维护好产业生态体系、乃至实现产业链协同,是否有必要或者如何通过产业链金融、供应链金融、商业保险等方式解决可能出现的商业纠纷问题等等。第三个层面是对旅游企业的影响。由于旅游企业规模、所有制、所处行业、所在地区、业务结构、商业模式等各不相同,此次疫情对其影响也不一而足。总体而言,头部企业、大型企业、国有企业相对免疫力强,抗风险和冲击能力强;而微型企业市场退出成本相对较低,沉没成本、沉淀资本相对较小,转型相对容易;最为艰难的恐怕是中小企业,容易遭遇资金链断裂或人员流失。这也是此次各级政府救市政策的主要施策方向。当然,对于不同企业而言,影响大小除了规模外,还有其他很多因素。总之,旅游经济、旅游产业、旅游企业三个层面的影响相互关联,但不可等同。从总量到结构到个体,受冲击程度不同、抗冲击能力不同。如果一定要套用“脆弱论”或“敏感论”的说法的话,旅游经济层面应该是敏感的,而少数本身供给就过度饱和的细分行业和一些企业则可能是脆弱的。在上述三个层面中,目前对第一和第二层面的关注较多,而第二个层面的影响其实也极为重要,不可忽视。
第五,就影响的市场范围而言,包括国内旅游市场、入境旅游市场和出境旅游市场。三大市场所受影响的程度和方向应有不同。首先,回顾2003年“非典”时三大市场的反应可见,入境旅游所受影响最大,国内旅游次之,出境旅游反而有大幅增长。2003年入境旅游人次比上年下降6.4%,其中外国人比上年下降15.5%,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比上年减少14.6%;入境过夜人次比上年下降10.4%,其中外国人入境过夜比上年下降17%。2003年国内旅游人次和国内旅游收入分别比上年下降0.9%和11.2%,出境旅游人次比上年增长21.8%。也就是说,入境旅游、尤其是其中的外国人市场、远程市场、过夜游市场受到的冲击最大。其次,就三大市场的格局而言,抛开国内旅游不谈,仅就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而言,其格局也已发生很大变化。当前入境旅游所面临的局势远比17年前严峻许多。过去十多年里,我国入境旅游持续低迷,甚至在多个年份出现负增长,目前虽有启稳微增之势,但在市场吸引力、旅游支付、国际航线、景区门票和高铁车票销售、社会资源开放度、低价竞争等方面仍存在较多问题。不难想象,这次疫情会使原本就低迷不振的入境旅游市场雪上加霜。境外游客旅行从计划到实施耗时更长、需要考虑的因素更为复杂,因此,入境旅游的重振需要更高程度的重视、更加系统的谋划、更大力度的支持和更加持久的努力。就出境旅游来看,过去十多年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且规模巨大、范围广泛。目前我国出境旅游已超过1.5亿人次,目的地从港澳台到周边国家、欧美市场乃至南极北极。尽管世界卫生组织在宣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已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专门强调,不赞成甚至反对对中国采取国际旅行或贸易禁令,但是先后有80多个国家对中国公民采取不同程度的入境管制措施。此次疫情后,出境旅游走势如何,目前还难有定论。无论如何,考虑到出境旅游规模如此之大、范围如此之广、出境旅游历史上反弹幅度最高的情况下,其疫后发展需加以审慎引导。
最后需要提及的是,围绕疫情结束后的旅游市场发展态势,很多人认为会出现反弹,尤其是在大小长假、暑期等重要时点甚至会出现报复性反弹。当然最终结果取决于疫情的发展态势和结束时点。对此要理性看待。从经验主义的角度看,至少2003年“非典”时的反弹并不显著。当年6月份疫情全部结束,而“十一”国庆节期间的旅游人次仅比上年度增加了1%左右,旅游收入的增幅则更低。如若考虑到此次疫情走势的复杂性、波及地区的广泛性和对学校开学时间的影响等各种因素,恐怕也不宜对“五一”、暑期和“十一”等重要时点的反弹有过于乐观的判断。
总之,科学评估此次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是政府部门制定救市政策、企业做好危机应对的前提。就不同层面、不同对象、不同时段的影响而言,恐怕不能一概而论。只有加以谨慎区分,并从多个维度加以分析,才能做出相对全面或基本合理的判断。
作者简介
宋瑞,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图书推介
《2018-2019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
宋瑞 主编
【内容简介】
2018年,中国旅游业进入转折之年:机构改革将旅游纳入新的发展轨道;旅游在对外开放、促进消费、乡村振兴、精准扶贫、“一带一路”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全域旅游全面推进,旅游品质备受重视,公共服务日益完善,旅游投资热度不减。本书以“新时代下的旅游改革与创新”为主题,通过主报告、2018年中国旅游十大热点、旅游投融资与消费创新、旅游业态与产品创新、旅游与区域发展创新、旅游经营与管理创新等篇对2018年中国旅游发展进行全面透视。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