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北京市应急管理调查报告(2021)
评估结论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应急管理制度亟待完善
2020年是应急管理部门正式成立运行的第二年,各项职责逐渐清晰,但应急管理工作还处于过渡完善阶段。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防灾减灾等领域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相对独立,存在职权边界不清晰、法律体系支撑不足等问题,顶层设计有所欠缺。应急管理依法治理能力存在不足,法治思维和法治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全面推进和落实法治建设方面的基础性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
2.“多灾种”应急管理有待加强
北京市属于自然灾害高发区域,暴雨灾害、洪涝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灾害防控形势严峻,危险化学品爆炸燃烧事故、有限空间安全事故等事故灾难处于高发态势,新冠肺炎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针对单一灾种,北京市出台了森林火灾、地震和地质灾害等应急预案,开展了森林火灾扑救、防汛应急演练,积累了相对丰富的经验,但对多灾种耦合的应对研究和演练则相对欠缺。
3.企业应急管理存在短板
问卷调查的结果反映出部分企业在应急预案制定、应急演练实施、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安全管理人员配备、应急宣传教育开展等方面存在不足和短板,这给企业安全管理带来了极大的隐患。分析2020年北京工矿商贸安全生产事故的原因,违反操作规程或劳动纪律导致的事故有34起,死亡36人,占死亡总人数的50.0%。
4.基层社区的应急管理基础不牢
基层社区的应急能力关乎整个城市的安全稳定。问卷调查的结果反映了基层社区在应急宣传教育、应急演练、应急物资保障等方面基础不牢固,存在明显不足。
(二)完善建议
1.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建设
围绕首都发展的新形势,立足首都应急管理现状,加强应急管理机制建设。推进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防灾减灾救灾等方面规章制度的统筹协调,在风险评估、隐患排查、应急预案制定、社区应急管理等方面加强标准与制度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北京市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细则》《北京市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北京市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与处置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全面推进《北京市城市安全风险评估三年工作方案(2019~2021年)》《北京市应急救援力量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实施方案》《北京市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等方案、计划,积极做好《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应急管理事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和执行工作,不断完善应急管理法规标准,充分发挥法规标准对应急管理改革发展的规范引领作用。
2.加强“全灾种、大应急”应急体系构建
面向首都应急管理改革需要,树立“全灾种、大应急”的应急管理理念,注重将传统的单灾种应对模式转变为多灾种应对模式,既要加强各类灾种本身的应急体系建设,又要注重多个灾种之间的耦合应对。在应急预案制定、应急救援指挥、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应急物资保障、跨部门协同应对等方面,注重大数据、人工智能、无人机、机器人等软硬件对应急管理工作的支撑。
3.加强企业应急管理能力建设
在企业中推进《北京市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北京市生产经营单位安全总监制度实施办法(试行)》等相关政策的落实,强化企业应急管理主体责任的落实。推动企业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和危害辨识、隐患排查治理和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强安全管理人员配备,完善应急预案编制与演练,重视应急宣传教育,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全面提升企业的应急管理能力。
4.加强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
围绕基层应急管理存在的不足,以安全社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为抓手,加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完善应急管理责任体系、风险防控体系和应急处置体系。在应急宣传教育方面,善于运用新媒体,拓宽宣传渠道,扩大受众覆盖面,加大家庭储备应急物资的宣传力度,全方位、立体化地开展宣传工作。在应急救援力量方面,充分发动群众参与应急,加强社区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在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方面,运用大数据、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和无人机、机器人、应急移动指挥车等装备,提高应急管理的科技化、信息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