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 全文
  • 标题
  • 作者
  • 摘要
  • 关键词
  • 中图分类

专家观点

进一步完善中国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对策建议

来源:皮书数据库作者:董泽宇发布时间:2018-03-14
    “十三五”时期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在总结以往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要借鉴国外成功做法,不断完善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相关法律法规与应急预案,优化突发急性传染病应急管理体制与机制,结合《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的路线设计与重点目标,解决当前中国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短板问题,进一步提高中国预防、控制与处置突发急性传染病疫情的能力与水平。
(一)提高领导干部预防意识,加强基层卫生应急力量建设
    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危机预防意识,增强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的担当精神,加强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坚持防患于未然,注重传染病源头治理,做好平时状态下的各项应急管理工作。加强基层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与应急管理力量建设,建设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强调专兼职相结合,定期与不定期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应急培训,提高基层疾控人员病例诊断、信息报告、现场消毒、应急处置等方面的能力。
(二)加强突发急性传染病公众风险教育,提高社会参与度
    要加强对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农村地区、街道社区、居民家庭、社会大众等开展各种形式的突发急性传染病风险教育,提高突发急性传染病科普宣教的覆盖面与生动性,促使全社会能够科学认识突发急性传染病基本规律,理性对待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工作,避免盲目陷入过度恐慌情绪。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要加强社会参与机制建设,坚持群防群控原则,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吸引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工作,鼓励与规范卫生应急志愿机构与组织建设,推动公共卫生防护工作由政府应急向全民应急转变。
(三)明确部门职责,建立健全常态化综合应急管理机制
    加强突发急性传染病应急管理的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常态化的综合性应急管理体制与机制,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权限,打破部门条块分割的界限,以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为牵头单位,形成统一领导、综合协调、指挥有序的突发急性传染病应急管理组织机构与指挥体系,最大限度地避免出现临时组建模式下职责不清、管理脱节等制度性障碍。加强日常状态下专业化、规范化的突发急性传染病应急管理,积极开展风险评估、监测预警、疫情发布与舆论引导等工作,统筹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工作,提高应急决策与指挥调度水平。
(四)加强突发急性传染病学科建设与应急培训演练
    加强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学科建设,积极探索与开展专业设置、学位教育、师资队伍、科研合作、国际交流等工作,大力培养科研人才与专业队伍,鼓励相关领域专家加强卫生应急研究。加强对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与应急人员的培训与演练,通过不断的培训与演练,提高应急人员现场处置的能力水平。定期培训在职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的卫生应急基本理论与技能。针对各类突发急性传染病疫情,定期开展跨部门与跨区域的应急演练。通过不断的应急演练,达到磨合工作机制、锻炼应急队伍、完善应急预案等目的。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整建制指挥部培训,提高模拟演练的实战性与针对性。建立与规范应急演练评估机制,不断提高实战演练与模拟演练的使用效果。
(五)强化突发急性传染病应急物资储备规划与管理
    充足的应急物资是做好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要前提。要加强突发急性传染病应急装备与物资储备规划,优化突发应急物资储备的布局与种类,将其纳入财政预算的经常性支出项目。完善应急物资的生产、调运、储存与紧急配送体系,将应急物资储备与企业生产能力相结合,充分利用政策与市场机制引导企业积极参与突发急性传染病的相关研发与生产制造。要及时更新应急物资储备产品,实现物资动态循环利用,避免产品积压过期,在兼顾效率的同时,避免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