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 全文
  • 标题
  • 作者
  • 摘要
  • 关键词
  • 中图分类

应急预案写作模板

下载

浙江省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全本)

  1 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全本的框架结构、编制原则、工作程序、编制内容和方法。

  本规范适用于浙江省境内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全本的编制,国家和省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规范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2.1 法律法规、规章、指导性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办发〔2013〕101号);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环保部令第34号);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91号);

  《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352号);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24号);

  《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

  《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17号);

  《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十二五”规划》(环发〔2013〕20号);

  《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防治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2005〕第27号);

  《集中式地表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指南(试行)》;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环发〔2010〕113号);

  《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环发〔2015〕4号);

  《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安全措施和应急处置原则》(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浙江省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实施办法(试行)》;

  《浙江省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第二版)》;

  《浙江省环境污染监督管理办法》;

  《浙江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危险化学品名录》;

  《剧毒化学品名录》;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

  《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目录》;

  《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目录》;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浙江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2.2 标准、技术规范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化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范》;

  《建设设计防火规范》;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

  《储罐区防火堤设计规范》;

  《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程》;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石油化工企业给水排水系统设计规范》;

  《事故状态下水体污染的预防与控制技术要求》;

  《水体污染事故风险预防与控制措施运行管理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导则。

  突发环境事件:是指由于污染物排放或者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等因素,导致污染物或者放射性物质等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突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危及公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或者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或者造成重大社会影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是指企业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为避免或最大程度减少污染物或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厂界外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确保迅速、有序、高效地开展风险控制、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而预先制定的工作方案。

  环境风险:是指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可能性及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危害程度。

  环境风险物质:指具有有毒、有害、易燃、易爆、强腐蚀性等特性,在泄露、火灾、爆炸等条件下释放可能对公众或环境造成伤害、损害、污染的物质。

  环境风险单元:可能导致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潜在的环境风险单元。指长期或临时生产、加工、使用或储存环境风险物质的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企业且边缘距离小于500米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

  环境敏感点:本导则所称环境敏感点,是指宏观条件下把环境敏感区的一个区域看成点。泛指企业周边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地,以及对企业的某类污染因子或者生态影响因子特别敏感的区域,主要包括:

  1、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2、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草原、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天然林、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及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天然渔场、资源性缺水地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封闭及半封闭海域;

  3、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文物保护单位,具有特殊历史、文化、科学、民族意义的保护地。

  环境风险受体:指在突发环境事件中可能受到危害的企业外部人群、具有一定社会价值或生态环境功能的单位或区域等。

  事故污水: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过程中产生的对环境造成影响的生产废水、清净下水、雨水或消防水等各类污水。

  环境应急池: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过程中容纳事故污水的水池。

  应急准备:指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进行的组织准备和应急保障。

  应急预警:是指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之前,根据以往总结的规律或观测得到的可能性前兆,向相关部门发出紧急信号,报告危险情况,以避免危害在不知情或准备不足的的情况下发生,从而最大程度的减轻危害所造成损失的行为。

  应急响应:指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有关组织或人员采取的应急行动。

  应急处置:指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采取的消除、减少事件危害和防止事件恶化,最大限度降低事件损失或危害而采取的处置、救援措施或行动。

  4 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程序

  企业委托专业咨询机构或自行组织预案编制小组按以下程序开展应急预案编制工作:

TIM截图20180601114604

  4.1 成立应急预案编制小组

  成立以企业主要负责人为领导的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针对可能发生的事件类别和应急职责,结合企业部门职能分工抽调预案编制人员。预案编制人员应来自企业相关职能部门和专业部门,包括应急指挥、环境风险评估、生产过程控制、安全、组织管理、监测、消防、工程抢险、医疗急救、防化等各方面的专业人员和企业内部、外部专家。预案编制工作组应进行职责分工,制定预案编制任务和工作计划。

  4.2 基本情况调查

  4.2.1 企业概况

  企业概况调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名称,法人、法人代码、详细地理位置(经纬度)等;

  2、经济性质、隶属关系、从业人数等;

  3、“三废”排放去向(水域名称),治理措施、输送方式,排放口位置。

  4、其他情况说明。

  4.2.2 环境概况

  企业周边环境概况调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所在地的气候(气象)特征、水文特征、历史上发生过的极端天气情况和自然灾害情况等;

  2、所在区域概况、地形、地貌、地质、植被、生物多样性等;

  3、周边环境风险受体情况,包括环境功能区划、环境质量标准及最近一年的环境质量现状等;

  4、周边环境敏感点情况,包括相邻企业基本情况、周边居民区分布情况、周边道路交通情况等。

  4.3 环境风险等级评估

  依据“浙江省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第二版)”进行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评估,确定自身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

  4.4 应急资源调查

  依据“浙江省企业环境应急资源调查技术规范”调查企业环境应急队伍、应急装备、应急资源等状况。

  4.5 环境风险辨识与应急能力评估

  4.5.1 环境风险辨识

  环境风险辨识建立在环境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基本方法可参照“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和“浙江省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第二版)”,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明确企业的生产原料、燃料、产品、中间产品、副产品、催化剂、辅助生产原料、“三废”污染物等名称、目前数量和可能存在的最大数量、物化性质、对人、动植物的危害、明确各类物质相关标准及限值(居民区大气中有害物最高允许浓度,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及行业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及行业标准等)。

  2、明确企业生产工艺(包括工艺名称、反应条件、是否属于淘汰类落后生产工艺装备等情况)、废水排放去向、安全生产控制措施(包括消防验收、安全生产许可、危险化学品安全评价、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备案等情况)、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包括截流措施、事故污水收集措施、清净下水系统、雨水系统和生产废水系统等水环境风险防控措施以及毒性气体泄漏紧急处置装置和生产区域或厂界毒性气体泄漏监控预警系统等大气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固废处置和堆放情况)以及环评及批复的其他环境风险防控措施落实情况、环境风险应急管理(包括应急预案隐患排查、宣传培训)和基础环境管理。

  3、明确企业周边水环境风险受体(包括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来水厂取水口、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特殊生态系统、水产养、殖区、鱼虾产卵场、天然渔场等)、大气环境风险受体(包括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重要基础设施、企业等主要功能区域内的人群、保护单位、植被等)及土壤环境风险受体(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居住商用地)情况。

  4、收集国内外同类企业突发环境事件资料,提出所有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情景,针对每种情景进行源强分析、环境风险物质释放途径、涉及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应急资源情况分析、根据每种情景可能产生的直接、次生和衍生后果给出突发环境事件对环境风险受体的影响程度和范围,预估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级别。

  4.5.2 应急能力评估

  应急能力评估建立在应急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依托环境风险辨识,针对企业已建、在建、新建项目,对企业第一时间可调用的环境应急队伍、装备等应急资源状况和应急处置能力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确定企业必备应急资源及装备种类。

  4.6 应急预警级别与响应级别判定

  4.6.1 预警级别判定

  针对环境风险辨识及应急能力评估结论,按照突发事件环境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对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警级别进行判定。

  应急预警级别分类分别为车间级预警、厂区级预警、厂外级预警。应急预警级别应等于或高于应急响应级别。

  4.6.2 响应级别判定

  根据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警级别判定结论,结合企业控制事态的能力以及需要调动的应急资源,判定应急响应级别标准。

  应急响应级别分类分别为车间级应急响应、厂区级应急响应、厂外级应急响应。

  4.7 应急预案编制体系

  在以上调查分析结论的基础上,经过评估确定为较大及以上环境风险的企业,结合经营性质、规模、组织体系和环境风险状况、应急资源状况,编制企业环境应急综合预案、专项预案和现场处置预案。

  综合环境应急预案体现战略性,包括本单位的应急组织机构及其职责、预案体系及响应程序、事件预防及应急保障、应急培训及预案演练等内容。

  专项环境应急预案体现战术性,针对某一种类的环境风险,根据存在的环境风险单元和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类型进行编制。包括危险性分析、可能发生的事件特征、主要污染物种类、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预防措施、应急处置程序和应急保障等内容。

  现场处置预案体现操作性,针对环境风险较大的重点岗位进行编制。包括危险性分析、可能发生的事件特征、应急处置程序、应急处置要点和注意事项等内容。

  综合环境应急预案、专项环境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预案之间应当相互协调,并与所涉及的其他预案相互衔接。编制过程中,应征求员工和可能受影响的居民和单位代表的意见。

  4.8 应急预案的评审和演练

  预案编制完成后,企业组织专家和可能受影响的居民、单位代表对环境应急预案进行评审,开展演练进行检验。

  4.9 应急预案的签署发布

  预案经企业有关会议审议,由企业主要负责人签署发布。

  5 综合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

  5.1 总则

  5.1.1 编制目的

  简述预案编制的目的、要达到的目标和作用等。

  5.1.2 编制依据

  简述预案编制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规范性文件,以及企业环境风险评估与应急资源调查结论等。

  5.1.3 适用范围

  说明预案适用的工作范围和事件类型、级别等。

  5.1.4 事件分级

  针对突发环境事件环境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将突发环境事件划分三个级别,明确响应启动标准:

  车间级:事件出现在企业的某个生产单元,影响到局部地区,但限制在单独的装置区域。

  厂区级:事件限制在企业内的现场周边地区,影响到相邻的生产单元。

  厂外级:事件超出了企业的范围,临近的企业受到影响,或者产生连锁反应,影响事件现场之外的周围地区。

  5.1.5 工作原则

  明确企业环境应急工作应遵循的预防为主、减少危害,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企业自救、属地管理,整合资源、联动处置等原则。

  5.1.6 应急预案体系

  说明企业应急预案体系的构成情况。可用框图形式表述预案之间的横向关联及上下衔接关系。

  5.2 基本情况

  综合基本情况调查内容,简要描述企业基本情况调查结论。

  5.3 环境风险辨识

  5.3.1 环境风险物质

  根据环境风险评估结果,列表说明企业环境风险物质的物质名称、化学文摘号(CAS号)、目前数量和可能存在的最大数量、存储位置,说明企业环境风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值)、储存方式与场所等。

  5.3.2 生产工艺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

  根据环境风险评估结果,简要说明企业生产过程、废水排放去向、安全生产控制、环境风险防控措施、环境风险应急管理、基础环境管理情况,说明企业生产工艺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值)。

  5.3.3 环境风险受体

  综合基本情况调查内容及环境风险评估结果,从以下几个方面归纳企业环境风险受体:

  1、列表说明企业边界5公里范围内大气环境风险受体和土壤环境风险受体的名称、规模(人口数、级别或面积)、中心经度、中心纬度、距企业距离(米)、相对企业方位、服务范围(取水口填写)。

  2、列表说明企业雨水排口、清净下水排口、废水总排口下游10公里范围内水环境风险受体及跨境水体的名称、规模(级别或面积)、中心经度、中心纬度、据企业距离(米)、相对企业方位、服务范围(取水口填写)。

  3、基本情况调查结果。

  5.3.4 环境风险等级

  根据环境风险评估结果,说明企业环境风险等级。

  5.3.5 环境风险单元

  从以下几个方面归纳企业环境风险单元:

  1、环境风险物质的种类、数量、存储方式等情况;

  2、企业生产工艺及重大危险源辨识结果;

  3、废气、废水、固体废物等的收集、处置情况;

  4、可信事故预测结果。

  明确企业环境风险单元。

  5.3.6 环境风险辨识

  从以下几方面归纳企业环境风险:

  1、环境风险物质的危险特性;

  2、环境风险单元关键装置、要害部位的风险程度;

  3、明确周边需要保护的环境敏感点。

  明确每个环境风险单元可能发生的事件情景、源强分析、事件后果(事件波及范围、人员影响及环境影响等)和突发环境事件级别。

  5.4 应急能力建设

  依据应急能力评估,结合企业环境风险辨识内容,从以下几方面归纳企业环境应急能力,提出环境应急能力建设计划与目标:

  1、环境风险管理制度评估结论。结论包括环境应急预案和演练、环境应急物资和设备管理、环境应急救援力量、环境安全培训、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机制、环境风险岗位责任制等制度落实情况。

  2、环境风险防控措施评估结论。结论包括环境应急有关标识标牌、环境应急池、初期雨水收集系统、危化品存储区域截流设施及切换阀、危化品装置区和装卸区截流设施及切换阀、雨水(清下水)排放监视和切断装置、生产废水总排口监视和切断装置、可燃或有毒有害气体报警和远程切断系统等。按“事故状态下水体污染的预防与控制技术要求”标准设计的初期雨水收集池或环境应急池容量、方位和应急阀门状况。

  3、环境应急资源评估结论。说明包括应配备的应急物资、应急装备种类和应设置的应急救援队伍种类,说明可请求援助或协议援助的应急资源状况。

  5.5 组织机构和职责

  5.5.1 组织机构

  以组织机构框架图的形式明确以下内容:

  1、明确应急组织机构的构成、一般由应急领导小组、应急处置小组(一般包括综合协调组、现场救援组、环境保护组、物资调度组、后勤保障组、信息发布组等,可依据企业具体情况调整)、专家组等构成。

  2、根据不同的事件级别,分别明确现场负责人,指挥调度应急救援工作和开展事件处置措施。

  5.5.2 职责

  规定环境应急体系中各岗位的应急工作职责、协调管理范畴、负责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具体操作步骤等。

  5.6 预防、预警及信息报告

  5.6.1 预防

  1、建立健全预案体系

  根据企业生产实际,及时修订综合环境应急预案,根据环境风险单元及生产工艺的变化情况,制定新增风险的专项环境应急预案和重点岗位现场处置预案。

  2、环境风险监控

  结合企业实际,可结合“浙江省环境安全隐患定期排查报告制度”工作,每日开展生产设备、“三废”处置情况巡查,每月对自身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及环境安全状况进行排查,对存在的环境安全隐患及时进行整改。每月自查完成后形成环境风险源检查情况表,并汇总整理成环境安全风险源管理台账。

  根据企业环境风险,有针对性地开展环境监测工作,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对重点废气、废水排放点位进行例行监测,及时分析汇总数据。

  5.6.2 预警

  根据环境风险监控状况、事件险情紧急程度和发展势态或有关部门提供的预警信息进行预警,明确预警的条件、方式、方法和信息发布的程序。

  5.6.3 信息报告

  1、信息接收与通报

  明确24小时应急值守电话、事件信息接收、通报程序和责任人。

  2、信息上报

  明确事件发生后向上级主管部门、上级单位报告事件信息的流程、内容、时限和责任人。

  3、信息传递

  明确事件发生后向可能受影响的居民和单位,以及请求援助单位通报事件信息的方法、程序和责任人。

  5.7 应急响应

  5.7.1 响应分级

  根据事件紧急、危害程度和企业控制事态的能力,对应急响应进行分级,根据事件分级明确分级响应的启动标准。

  5.7.2 响应程序

  根据事件级别的发展态势,明确应急指挥机构应急启动、应急资源调配、应急救援、扩大应急等响应程序和步骤,并以流程图表示。

  5.7.3 应急处置

  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包含以下内容:

  1、污染源切断

  明确环境风险单元、生产系统、“三废”排放系统终端污染源切断责任人及联系方式、应急物资,明确不同污染物切断方式方法。

  2、污染源控制

  明确不同级别突发环境事件污染源控制责任人及联系方式、应急物资,明确水污染物、大气污染物、危废等泄漏事件控制方式、方法。

  3、人员紧急撤离和疏散

  (1)明确事件现场人员清点、撤离的责任人、联系方式及撤离方式、方法;

  (3)非事件现场人员紧急疏散的责任人、联系方式及撤离方式、方法;

  (4)现场实时监测异常情况下抢险人员撤离的责任人、联系方式及撤离方式、方法;

  (5)事件影响区域,如周边工厂企业、社区和村落等人员紧急疏散的责任人、联系方式及撤离方式、方法;

  (6)受影响水域应采取的措施说明。

  4、人员防护、监护措施;

  (1)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

  (2)制定群众安全防护措施、疏散措施;

  (3)明确事件现场的保护措施。

  5、应急监测

  (1)明确应急监测方案,包括污染现场、实验室应急监测方法、仪器、药剂,可能受影响区域的监测布点和频次。

  (2)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企业环境监测机构要立即开展应急监测,在政府部门到达后,则配合政府部门相关机构进行监测。

  6、现场洗消

  明确相关人员洗消的应急物资及方式、方法。明确事件发生现场净化方式、方法,明确事件产生废水、废气、危废的相关防治方案。

  7、次生灾害防范

  视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次生灾害防范措施、监测方案,防止次生环境事件。

  5.7.4 应急终止

  1、明确应急终止的条件。

  2、明确应急终止的程序。

  3、明确应急状态终止后,继续进行跟踪环境监测和评估的方案。

  5.8 信息公开

  明确向有关新闻媒体、社会公众通报事件信息的部门、负责人和程序以及通报原则。

  5.9 后期处置

  1、明确事件污染物处理及环境损害赔偿方案。

  2、配合有关部门对突发环境事件中的长期环境影响进行评估。

  3、根据当地环保部门要求,明确开展环境恢复与重建工作的内容和程序。

  5.10 保障措施

  5.10.1 应急通信与信息保障

  依据突发环境事件分类、分级,明确与环境应急工作相关的单位和人员联系方式及方法,并提供备用方案。建立健全环境应急通讯系统与配套设施,确保应急状态下信息通畅。

  5.10.2 应急队伍保障

  明确环境应急响应的人力资源,包括环境应急专家、专业环境应急队伍、兼职环境应急队伍等。

  5.10.3 应急装备保障

  明确企业的环境应急物资和装备类型、数量、性能、存放位置、运输及使用条件、管理责任人及其联系方式等内容。

  主要包括应急堵漏设备、应急监测仪器、应急交通工具、应急标示标牌和事故污水消纳、处理设施等。

  5.10.4 其他保障

  根据环境应急工作需求,确定其他相关保障措施(如:经费保障、交通运输保障、治安保障、技术保障、医疗保障、后勤保障等)。

  5.11 预案管理

  5.11.1 培训

  明确对员工开展的应急培训计划、方式和要求。明确对可能受影响居民和单位的宣传、教育和告知等工作。

  5.11.2 演练

  明确不同类型环境应急预案演练的形式、范围、频次、内容及演练评估、总结等要求,适时组织有关单位对演练进行观摩和交流。

  5.11.3 评估及修订

  明确预案评估、修订、变更、改进的基本要求、时限及采取的方式等,以实现企业环境应急体系的可持续改进。

  5.11.4 备案

  明确预案备案的方式、时限、报备部门以及报备文件目录等。

  5.11.5 签署发布

  企业针对预案真实性及有效性进行审议,通过后由主要负责人签署负责,并发布实施。

  6 专项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

  根据环境风险单元特点,明确可能发生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突发环境事件类型,制定各类型突发环境事件的专项应急预案。

  6.1 环境风险辨识

  根据存在的环境风险单元和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类型,针对存在某一种类环境风险(如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的环境风险单元进行危险性分析,明确其危险特性。

  6.2 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针对存在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某一种类环境风险的环境风险单元,进行可信事故预测,判断其主要污染物种类,分析可能发生的事件后果和事件波及范围,并充分考虑伴生/次生事件后果与波及范围。

  6.3 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6.3.1 组织机构

  明确专项环境风险应急组织机构的构成,并与综合应急预案应急组织机构相衔接。

  6.3.2 职责

  规定专项环境风险应急组织体系中各部门的应急工作职责、协调管理范畴、负责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具体操作步骤等。

  6.4 应急处置措施

  6.4.1 突发水污染环境事件现场处置

  根据污染物的性质及事件类型、可控性、严重程度、影响范围及水环境状况等,明确以下内容:

  (1)可能受影响水体情况说明,包括水体规模、水文情况、水体功能、水质现状等;

  (2)制定监测方案,开展应急监测;

  (3)事件发生后,切断污染源的有效方法及泄漏至外环境的污染物控制、消减技术方法及工程措施说明;

  (4)制定水污染环境事件预防、告知、救治等措施;

  (5)其他说明。

  6.4.2 突发大气污染环境事件现场处置

  根据污染物的性质及事件类型,事件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以及风向、风速和地形条件等,需确定以下内容:

  (1)切断污染源的有效措施;

  (2)制定气体泄漏事件所采取的现场洗消措施或其他处置措施;

  (3)明确可能受影响区域及区域环境状况;

  (4)制定监测方案,开展应急监测;

  (5)可能受影响区域企业、单位、社区人员疏散的方式和路线、基本保护措施和个人防护方法;

  (6)临时安置场所;

  (7)周边道路隔离或交通疏导方案;

  (8)其他说明。

  6.4.3 突发土壤污染环境事件现场处置

  根据污染物的性质、污染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需确定以下内容:

  (1)切断污染源的有效措施;

  (2)制定防止发生次生突发环境事件的技术和工程处置措施;

  (3)明确可能受影响区域及区域环境状况;

  (4)制定监测方案,开展应急监测;

  (5)可能受影响区域人员疏散的方式和路线、基本保护措施和个人防护方法;

  (6)临时安置场所;

  (7)周边道路隔离或交通疏导方案;

  (8)其他说明。

  7 现场处置预案的主要内容

  根据环境危险较大的重点岗位(包括重点生产岗位、环境风险防控岗位、污染物处置岗位)和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类型分析,确定污染源切断、污染物控制、污染物应急处置的具体操作内容,要与专项应急预案相衔接,制定现场处置程序,以卡片形式置于岗位现场明显位置。

  重点生产岗位现场处置程序应明确污染物切断应急响应流程(包括应急信息报告流程,污染源切断措施,现场工作人员应急防护、自救互救程序等)以及各步骤责任人员及联系方式。

  环境风险防控岗位现场处置程序应明确污染物控制应急响应流程(包括应急信息报告流程,应急阀门切换流程,污染物扩散监控流程,现场工作人员应急防护、自救互救程序等)以及各步骤责任人员及联系方式。

  “三废”处置岗位现场处置程序应明确污染物处置应急响应流程(包括应急信息报告流程,“三废”应急处置流程,现场工作人员应急防护、自救互救程序等)以及各步骤责任人员及联系方式。

  8 附件

  8.1 规范化格式文本

  应急信息接报、处理、上报,应急预案变更等规范化格式文本。

  8.2 关键的路线、标识和图纸

  主要包括:

  (1)企业所处位置图、区域位置及周围环境敏感点分布、位置关系图、本单位及周边区域人员撤离路线图;

  (2)企业环境风险单元分布图、应急设施(备)分布图、应急监测建议点位图;

  (3)企业厂区雨水、清净下水和各类污水收集、排放管网图、危险物质运输(输送)路线图。

  下游10公里以内包含城镇(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企业,还应绘制企业周边饮用水水源地情况示意图。

  8.3 环境应急联络表

  列出企业环境应急指挥部、环境应急功能小组、外部协议援助部门、外部可请求援助部门等环境应急联系人、联系方式。

  8.4 有关协议或备忘录

  列出与相关应急救援部门签订的应急救援协议或备忘录。

  8.5 环境风险评估报告

  依据“浙江省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第二版)”编制的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报告。

  8.6 应急资源调查报告

  依据“浙江省企业环境应急资源调查技术规范”编制的企业环境应急资源调查报告。

  9 预案格式和要求

  9.1 封面

  1 预案编号

  封面右上角第一行,根据管理需要自行对预案进行编号。

  2 预案版本号

  封面的右上角第二行,标明预案的版本序号。

  3 企业名称

  企业的名称。

  4 预案名称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名称。

  5 预案发布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签署负责人及签署发布日期。

  6 编写单位名称

  如委托外部有资质单位编写预案,注明预案委托编写单位名称。

  7 编制日期

  预案编制的时间。

  9.2 责任表

  预案编制人员名单及签名。如委托外部有资质单位编写预案,编制人员应包含预案委托编写单位编写人员。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