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评价
1.类型多样,特色浓郁
吉林省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上不同地域和民族在这里进行了繁衍生息、农耕牧猎的活动。这种流动和交流促进了吉林省地域文化的形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淀。吉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十分丰富,仅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而言,集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十大门类。按照各类型所占的比重,可将其划分为三个级别,第一级别为民俗(12项),占比21.8%;第二级别为传统音乐(10项)、传统舞蹈(6项)、曲艺(6项)、传统技艺(6项),传统音乐占比18.2%,传统舞蹈、曲艺与传统技艺均占比10.9%;第三级别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5项),传统医药(3项),传统戏剧(3项),民间文学(2项),传统美术(2项),共占比27.3%。
吉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涵盖了汉族、满族、朝鲜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体现了丰富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文化精神。朝鲜族农乐舞和长白山满族剪纸项目因其鲜明的区域和民族特色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满族说部项目填补了东北地区史诗的空白;查干淖尔冬捕习俗项目以其神奇壮观而闻名;东北二人转作为一项喜闻乐见、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表演,也在吉林省拥有广泛的影响力。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彰显了吉林省丰富多样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族特色。它们不仅体现了吉林省地域文化的丰富性,也为吉林省的旅游业提供了独特的资源和吸引力。吉林省将继续传承和发扬这些独特的文化遗产,为地方文化的传承以及旅游业的发展做出贡献,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将继续在展示和交流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为推动吉林省的文化交流和影响力提升做出贡献。
2.分布广泛,具有一定影响力
吉林省拥有多元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涵盖了吉林省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文化特色。长白山区及松花江流域的满族文化、中部黑土地农耕文化、图们江和鸭绿江流域的朝鲜族文化、西部深受草原游牧文化影响的农牧融合文化以及萨满文化等,融合成吉林省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吉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显示出分布广泛但相对集中的特点。在地理上,东部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成了朝鲜族文化的核心区域,中部的九台、四平、伊通则是满族文化的核心区域,而西部以前郭尔罗斯为核心的地区则展示了蒙古族草原文化的特色。这三大文化区域聚集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活化利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吉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了较大的文化影响力。朝鲜族农乐舞、长白山满族剪纸、满族说部、东北二人转等一批富有吉林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经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吉林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吉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呈现了多元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发扬和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活化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周边的其他旅游资源融合紧密,也为吉林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吉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继续在文化和旅游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摘自《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发展报告(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