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中国经济前景光明”系列专家观点

张志前、李浩|2024年中国经济发展展望
来源:皮书数据库   发布时间:2024-05-30

  2024年是我国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检验中国经济能否顶住各种压力实现高质量运行的关键一年。随着促进经济增长、改善微观主体预期的宏观政策进一步加力显效,中国经济有望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预计全年经济增速仍可达到5%左右,与此同时,经济复苏向通胀层面的传导效果也将逐步显现,CPI和PPI同比运行中枢将升至1%和0.5%。

  (一)经济有望继续保持较高增速

  1.消费在2024年有望继续维持温和修复格局

  展望2024年,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进一步提高,消费将继续温和修复。不过,由于国内结构性就业压力仍较为突出,收入增速可能短期内难以回到疫情前趋势水平;加之房地产市场疲软所带来的“负财富效应”持续显现,居民消费信心的恢复和超额储蓄的释放仍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由于低基数效应的消退,预计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将较2023年略有回落(约为5.5%左右),不过两年实际复合增速有望加快至6%左右。

  2.投资在2024年有望维持较强韧性

  近期一系列房地产金融供给侧改革措施(房企融资“白名单”“三个不低于”等)将在2024年逐步落地,房企融资端压力将有所改善,特别是房地产“三大工程”(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有望为行业发展打开新的增量空间。

  在制造业投资方面,出口和房地产需求减弱可能仍将对部分制造业企业资本开支形成压力,2023年盈利下滑的滞后效应和较高的基数也将对制造业投资产生制约。不过,从库存周期来看,2024年上半年可能将迎来企业“被动去库存”到“主动补库存”的阶段转换,并且PPI可能也将由负转正,因此制造业投资仍有望运行在韧性区间,预计全年增速为7%左右。

  基础设施投资将在2024年发挥对冲房地产下行拖累的关键作用。2023年第四季度增发的1万亿元国债所形成的实物工作量将主要在2024年体现,这将为基础设施投资韧性形成较为有力的支撑,同时财政政策也将有望进一步加码为基础设施资金端提供更多显性支持。预计2024年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可望达到10%以上。综合来看,2024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预计将落在5.5%~6%的区间。

  3.基数降低有望推动2024年出口同比由负转正

  展望2024年,虽然美联储加息周期即将迎来尾声,但国际经贸增长放缓以及金融条件收紧的滞后效应仍不能忽视,而全球产业链重构和发达经济体对华“脱钩断链”冲击我国出口份额也将是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外需压力依然比较大。不过,2024年出口的边际增量将主要在于高基数效应的消退,这使得出口同比增速较大概率将由负转正,预计全年增速为3%左右。

  4.结构性就业压力有望得到改善。

  展望2024年,受中长期结构性因素叠加短期冲击影响,我国就业形势预期比较复杂,特别是结构性矛盾预期仍然存在,但促进就业稳定的有利条件也在不断积累增加。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了要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确保重点群体就业稳定,随着后续更多稳经济、稳就业的政策出台,各方力量有望形成合力,我国就业形势有望总体改善。

  (二)通胀中枢或将温和回升

  展望2024年,经济内生动力巩固增强,政策端加力提效,随着国内经济进一步修复,实际增速将逐步接近经济潜在增长水平。在低基数效应和复苏加快的双重力量拉动下,国内通胀水平有望趋于回升。预计随着第二季度以后海外主要央行开启降息操作,需求和价格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拉动。中性情况下,预计CPI同比将在2024年2月重回正值区间并缓慢抬升,全年累计增速约为1%;PPI同比则有望在2024年第二季度转正,全年运行中枢预计约为0.5%。若消费需求、地产投资等超预期复苏,二者中枢均有进一步上移可能。

  在CPI方面,从近年来各分项的同比影响效应来看,食品项下的肉类、鲜菜价格,特别是猪肉价格影响较大。2024年猪肉需求或继续保持稳定,供给或高位趋稳甚至小幅下降,考虑到能繁母猪存栏数领先猪价约3~4个季度左右,且前者在2023年前10个月中有9个月环比缩减,2024年猪肉价格仍有反弹可能。但鉴于本轮出清程度不如此前几轮,能繁母猪、生猪存栏数等仍在高位,预计反弹力度有限。

  在PPI方面,2024年制造业有望开启新一轮库存周期,补库存可能带来需求超预期反弹的拉动效应。库存周期是否启动,供需两方面都很重要,需求是最主要的决定因素,并且是中长期的关键因素,供给与库存均是相对被动且短期的因素。未来PPI同比继续回升较为确定,考虑到其一般稍领先库存周期一个季度左右,自2023年中PPI触底后总体上持续反弹,2024年修复上行并在年中转正可能性较大。如果历史经验可以延续,稍显全面的补库存有望在2024年展开,幅度将视需求复苏强度而定,同时未来走势更多地会表现出结构分化。

  (三)发展质量有望进一步提升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2023年,我国经济在保持较高增速的同时,发展的质量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高质量发展之路走得更加坚定、更加有力。展望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进一步提升。

  1.经济结构有望进一步优化,消费在经济中占比得到进一步提升

  消费是经济发展最持久、最可靠和最根本的推动力。作为一个人口超过14亿、人均GDP达到1.2万美元以上的超大型经济体,中国拥有一般国家不具备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消费潜力。随着国家对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视,未来超大规模市场效应和消费潜力有望进一步增强。经济总量的提升叠加消费率的上升,带动中国消费市场规模扩大,消费对短期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上升。居民消费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品质升级的特征,消费场景日益丰富,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同时,消费市场日趋成熟,对国内企业品牌建设的带动效应显著增强。

  2.在某些科技领域具有后发优势,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将逐步提升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根本和源泉。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我国在某些信息科技、人工智能等领域具有明显后发优势。超大规模市场加快了新兴技术产业转化的进程,我国在移动互联网、新能源汽车、5G等领域都体现得较为明显。中国作为全世界产业门类最为齐全的工业化国家,产业网络运行效率高、延展性和集成创新能力较强,兼具快速大规模生产和柔性化生产的能力,抵御外生冲击和外部风险的韧性较强。中国在新兴产业方面的优势逐步形成,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光伏发电设备、风力发电设备等领域产能快速扩张,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技术水平也已处于全球领先梯队。

  3.在人口总量持续下降的背景下,人均劳动生产率和人均收入将进一步提升

  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强调核心是发展,意味着要创造更多财富,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强调发展的关键是高质量,意味着每单位的投入要创造更多的产出。从劳动要素来看,经济高质量发展意味着劳动的投入产出效率要不断提高,也就是全员劳动生产率要不断提高。一般来说,全员劳动生产率越高,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速度越快,质量和效益也越高。比如按世界银行公布的购买力平价GDP数据测算,1952年,美国全员劳动生产率是中国的66.5倍,但随着中国全员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到2018年此数据已经缩小到4.03倍,而这也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从2022年开始我国人口总量已经开始减少,2023年比2022年又减少了200万人,因此,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是我国经济保持一定增速的必然选择,也是衡量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方面。

  4.产业链供应链将更加完整和安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拥有完备齐全的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新阶段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近年来,美西方等国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近岸化和本土化,全球产业竞争格局加速重构。在地缘政治变动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大背景下,构建不受制于人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是必由之路。2023年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取得新进展,国内大循环主体作用增强。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国内大循环堵点卡点将被进一步打通,各类生产要素的流动将更加活跃,发展的质量和安全将一步提升。

 

  本文节选自张志前,李浩:2024年全球与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载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投资研究院主编《投资蓝皮书:中国投资发展报告(202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第47-75页。

  作者张志前,经济学博士,研究员,中国建投投资研究院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货币政策、金融投资李浩,经济学博士,现供职于中国建投投资研究院,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

更多>> 特色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