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前景光明”系列专家观点
2023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5.2%,为实现全年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期又出台了增发1万亿元国债、提前下达地方政府专项债等积极财政措施,加之上年第四季度基数较低,第四季度经济增速有望在第三季度基础上进一步回升,预计可达5.5%左右,全年经济增速有望达到5.3%左右。
展望2024年经济增长前景,从积极方面看,随着经济恢复进程持续推进,“经济增长—收入增加—消费投资扩大—经济增长”的正循环不断加强,经济将向潜在增长水平趋近。同时我国宏观政策空间充裕,有能力继续保持对经济增长的必要支持力度。我国中央政府杠杆率是主要经济体中最低的,2022年末仅为21.4%,同时国有资产存量巨大,2022年全国国有企业和金融企业国有资本权益122.3万亿元,积极财政政策还有较大的操作空间。我国宏观经济无重大失衡,特别是通胀水平低位稳定,利率水平特别是实际利率水平还处于正区间,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还在较高水平,因而传统货币政策工具还有较大的操作空间。
相较于短期增长前景,当前国内外都更为关心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增长前景。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前景不仅关系到中国基本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也会影响中美竞争态势的演进。从经济发展规律看,高增长经济体在经历一个时期的高增长后,均有均值回归、增速下降的倾向,中国经济自2010年开始增速换挡后,也呈现持续下降态势,受多种因素影响加之疫情的冲击,目前尚未形成新的稳定的增长中枢。近年来,一些新因素出现使中长期中国经济增长前景面临新的挑战与不确定性。首先,人口总量提早达峰并开始下降,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其次,生产率持续减速。由于劳动力和资本要素增速减缓是较为确定的因素,生产率成为决定经济未来走势的主要因素。最后,中国过去支撑高增长形成的一些风险累积至较高程度并开始暴露,如房地产市场和地方债务问题等,需要认真应对。但我国也具备解决这些问题和挑战的基础和条件,经济中长期增长前景仍然光明。从人口因素看,我国人口素质明显提升。我国受过高等教育人口达到2.4亿人,占总人口的17.0%,2022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已经超过1000万,2023年将达到1158万人。2019年中国R&D研究人员总量211万人年,居世界第一,高于美国的156万人年、日本的68万人年。2021年中美印三国新授予博士学位人数分别为7.2万人、5.2万人和2.4万人。预计2025年中国STEM学科的博士毕业生将达美国的两倍。[1]尽管我国人口总量和劳动年龄人口规模有所下降,但由于人均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力资本存量仍将持续增加。从生产率因素看,我国创新驱动力越来越强,2022年我国R&D经费投入总量突破3万亿元,迈上新台阶。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达到2.54%,高于欧盟水平,接近OECD国家水平。在科技进步牵引下,我国在5G、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人工智能等新赛道新动能方面居于领先地位。这些新科技在经济中不断扩散、扩大应用,有可能逆转生产率下降趋势。从债务风险因素看,经过重大风险攻坚战,我国总体风险呈收敛态势。房地产、地方债务等领域的风险正在积极处置化解中。为适应房地产市场供需形势的重大变化,房地产市场政策已经做了很多调整,政策效应将逐步显现。针对不同地区的地方债务情况,制订实施了一揽子化债方案。在近期结束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对防范金融风险又做了进一步部署,总体看房地产和地方债务风险对整体经济和金融稳定的影响在可控范围内。此外,无论从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还是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积累的进展看,中国经济的基本面良好,有能力有基础保持回升向好趋势。我国产业体系完备,产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产业链韧性强,抗风险、抗打击能力强,在动荡不断加剧的国际形势下是一个稳定可靠的供应源。我国内需增长也有广阔空间。在投资方面,我国还处于城市化进程中,人均资本存量还仅为发达国家的20%~30%,投资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在消费方面,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且持续扩大,其消费力构成了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基础,目前我国汽车、家用电器、手机等家庭耐用消费品销售量居世界首位,但人均拥有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相关消费仍有巨大增长空间。同时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向发展型、享受型和品质型升级,将带动服务化、品质化和多样化消费需求加快增长。
[1]《美媒:中国培养 STEM 博士多于美国 2025 年将达美国两倍》,中国新闻网,2021年 8 月 11 日。
本文节选自孙学工:《2023年经济形势分析与2024年展望》,载谢伏瞻,蔡昉,王昌林,李雪松主编《经济蓝皮书:2024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第44-57页。
作者孙学工,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决策咨询部主任、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宏观经济、财政金融、国际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