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皮书观点

平安浦东:浦东打防结合的高品质市民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来源:皮书数据库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6-12

  平安浦东建设能力的进一步强化需要从提升城市安全建设理念、持续提升数字赋能水平、理顺部门协作机制以及不断强化社会主体参与层面着手,通过多样化、创新性的政策工具,推动城市安全环境的优化升级。

  (一)进一步提升安全城市建设理念,营造安宁无感的安全城市环境

  城市安全犹如空气,受益不觉、失之难存。让市民在无形之中受益于平安城市带来的舒心与安宁,恰恰是评价城市安全水平的最高标准。为此,需要在城市安全建设过程中不断创新工作方式与方法,将安全服务保障工作细化在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充分做实安全保障工作。一方面,综合运用多样化的政策工具、技术工具与规范化、制度化的风险处置机制,推动城市安全防治从“有形为主”向“无形为主”转变。在强化安全保障关口前移、风险源头治理的同时,增强安全风险自动监测和防控能力,促使安全风险的预警、监测、排查、处置向系统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推动安全保障工作从“台前”向“幕后”转变。政府部门应在幕后做好充分的应急准备工作,既要全面摸清影响城市公共安全的风险源、隐患点,又要注重紧抓安全薄弱环节,着力解决影响城市安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积极补短板、堵漏洞、除隐患。

  (二)持续提升数字赋能水平,打造高品质市民安全保障网络

  筑牢“城市安全墙”,离不开现代化技术工具的加持。扰乱社会治安、威胁民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不法分子对科学技术的运用同样十分敏感。当前违法犯罪分子往往十分善于利用最新科学技术手段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如运用现代交通工具流窜作案,利用通信设备相互联络、遥控指挥等。可见,充分运用智能化技术手段不仅是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应对当前复杂的城市安全管理形势的必然要求。浦东在打造高品质市民安全保障网络的过程中,应当坚持贯彻技术防范、人力防范与物力防范并重原则,积极探索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提升城市安全风险感知、认知和处置能力。同时在技术的易用性与可扩展性层面下功夫,通过形成稳定可靠、灵活适配、扩容及维护便利的智能安防平台,进一步提高安全保障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以保障浦东社会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果不受侵害,人民群众面临的安全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

  (三)促进顶层设计与基层力量相结合,进一步理顺部门协作机制

  顶层设计是从宏观层面塑造城市安全秩序的重要路径,基层力量、基层方案则是提升制度本土适应性的关键。因此,构建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的城市安全制度体系对于构建行动有序、富有活力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通过城市安全制度体系的顶层设计,构建多领域多主体的城市安全管理工作机制。例如,完善安全管理主体的职责分工体系;构建企事业单位、专业机构、社会组织、社区居民、志愿者共同参与的监管体系;建立完善的监督考核体系,增加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在浦东新区各街镇政绩考核中的比重等;继续强化城市安全保障组织建设,如在区级层面设立分工明确、合作高效的城市安全协调机构等。另一方面,坚持治安管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基本方向,将基层作为城市安全保障的主战场,真正将城市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到最基层。

  (四)不断强化社会主体参与,提升安全城市的共建共享水平

  汇聚民智、激发民力是建设安全城市的必由之路。首先,浦东城市安全水平的进一步提升需在强化政府统筹协调的同时,不断拓宽专家学者、社会组织代表、社区居民和志愿者参与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渠道,降低参与门槛。其次,进一步创新共治模式,建立社会主体参与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机制、社会沟通协调机制、舆论引导监督机制,通过不断强化市民参与城市安全保障的机制建设,充分发挥群众监督和社会媒体监督的作用,增强多元社会主体自觉维护城市公共安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助力城市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向更高水平的“共治”方向转变,营造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平安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最后,在风险程度较高的行业与区域加快推进“吹哨人”制度建设,强化民众在事故隐患预警中的积极作用。此外,安全城市共建共享水平的提升有赖于市民高度的参与自觉。为提升民众参与平安城市建设的自觉意识,可通过开展安全文化创建活动,鼓励创作与传播以安全城市建设为主题的公益广告、短视频等,将安全文化元素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营造关心城市安全的浓厚社会氛围,促使全民共建共享高品质的城市安全环境。

  全文参见《上海浦东高品质生活发展报告(202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年5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