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城镇格局存在的问题
来源:皮书数据库 作者:蒋正龙 发布时间:2024-09-28(一)城镇分布呈现“双核”形态,空间分布不均衡
贵阳和遵义是全省仅有的两座大城市,贵阳和遵义均为Ⅱ型大城市,两城市首位指数为2.25,符合城市位序规模。从城镇地域空间结构来看,两市直线距离120公里,分别是全省的省会和区域中心城市,在省域城镇体系中呈“双核”形态,对周边城镇的集聚效应非常明显。此外,受经济发展水平、城镇体系基础、自然资源条件等影响,贵州城镇分布呈现西北密东南疏的总体特征,城镇密度空间差异较大,密度最大的贵阳(16个/千米2)是密度最小的黔南(4个/千米2)的4倍,全省的城镇空间分布不均衡。在空间上,城镇密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县级行政区集中在沿河—德江到兴仁—兴义这条直线以东。
(二)城镇空间结构协调度低,协调机制尚未有效建立
2022年贵州城镇规模等级序列为2∶1∶9∶65∶772,将此序列与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等级序列对比,发现全省城镇等级规模序列主要受交通原则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受行政管理原则影响。但是,从协调合作来看,城镇空间结构协调度仅为0.71,处于低度协调水平,且存在低度协调到高度协调演变过程中边际难度逐渐增大的特征,这成为制约全省城镇结构进一步优化的又一障碍。同时,以常住—户籍人口背离来表征城镇要素聚集能力,发现2022年全省仅南明、云岩、花溪、乌当、白云、观山湖、清镇、钟山、红花岗、汇川、碧江、兴义、凯里13个区(市)常住人口大于户籍人口,表明城镇之间的资源要素流动依然呈现小城镇向大中城市聚集的现象,客观上产生了城镇空间发展的“两极分化”,归根结底是全省大中小城镇的协调发展机制并未真正建立。
(三)工业化和城镇化脱节,未能推动城镇空间结构优化
近年来,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贵州的部分市县级政府及开发区对一些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招商引资的喜好逐步降低,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资本型、资源型、技术型的现代化产业,出现了产业发展中劳动力就业的资本替代和技术替代,人为地分裂了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同发展,导致了工业发展与城镇化发展脱节。同时,一些县城及绝大多数建制镇,仍然以行政管理职能为主,仅可作为区域的政治、经济、管理和物资的集散中心,没有在经济发展中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部门,在后续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缺乏持续稳定的增长动力,势必又会影响到城镇空间结构优化升级,在激烈竞争的城镇空间结构博弈中,容易丧失原有的优势和地位。
(四)城镇空间网络系统发展落后,城镇缺乏紧密联系
经过不断的建设,贵州交通基础设施取得质的飞跃,天堑变通途,但受喀斯特自然条件和发展基础等条件的影响,小城镇之间缺乏紧密联系,特别是建制镇之间空间网络系统缺乏自主自接联系。2022年底,贵州1166个乡镇中,通二级及以上公路的乡镇526个,占比45.11%;通三级及以上公路的乡镇663个,占比56.86%;其余503个乡镇仅有四级及以下公路,单车道通行。城镇空间网络发展的滞后导致城镇相互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难以形成统一的大市场和专业化分工,缺少有序的分工协作,难以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影响了区域协调发展。
——摘自《贵州社会发展报告(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