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探析
来源:皮书数据库 作者:高洁、降霞 发布时间:2024-09-28(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提升居民生活水平,是实现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首要目标。研究结果显示新型城镇化进程快于乡村振兴进程,为此需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在农村产业发展方面,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因地制宜地制定政策,确保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针对不同地区的资源特点,发掘乡村产业提质增效的潜力,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规划,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乡村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打造农业特色产业园,引导周边乡镇发展与农业相关的文化科普、采摘等,提高当地居民收入;打造一批以休闲观光、健康养生等为主的特色小镇,推进城乡文创、旅游、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乡村经济快速增长。在提升居民收入水平方面,通过建设学校、提供奖学金、举办职业培训等方式,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提升技能的途径,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使其适应新型城镇化的要求,进行技能认证,鼓励农村居民获得相关证书,增强其在非农行业的就业竞争力。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需要收紧乡村生态关口,严防农业污染及资源浪费,营造生态宜居环境。加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好农村的生态环境,为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在乡村治理方面,增强基层领导的责任意识,通过互联网平台,构建全面系统的治理网络,加强对老弱病残等人群的关照。加强对乡村治理的组织和管理,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形成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乡村振兴的良好局面。
(二)推动新型城镇化纵深发展
推动新型城镇化向纵深发展,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推动城乡融合的过程中,紧抓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机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以提升对外连通水平为导向,强化门户枢纽功能,构建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6]加强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连接性和交通便捷性。通过加强对外联系,积极参与国家交通网络的建设和布局,为城乡发展同频共振提供重要支撑,促进资源要素的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在户籍制度改革方面,应该提升城乡人口流动的自由化程度,打破户籍限制,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实现城乡人力资本的有效配置和平衡发展。同时,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也要跟进,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和集约化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同时,消除农民对进城后土地撂荒的后顾之忧。在公共服务方面,为了加快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需要构建普惠共享的公共事业体系,优化产品与服务供给结构。一方面要提升城市公共服务质量,从而提升居民生活的品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水平,缩小城乡差距,保障农村居民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同时,还要加强城乡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支持,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三)强化成都、重庆“双核心”城市的带动作用
强化成都、重庆“双核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有针对性地提升协调发展水平,是推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的必要步骤。在落实国家战略的基础上,因势而谋,灵活调整成渝双城联系与合作框架,共同探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的对策与价值取向。对标耦合协调步调基本一致且稳居前列的目标,持续增强“双核心”城市的带动效应,为经济圈耦合协调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在采用熵权法构建指标体系的过程中,与居民收入相关的指标占较大的权重,且经济城镇化和生活富裕是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贡献最大的维度,因此应聚焦提升居民收入水平。与此同时,不同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发展水平有较大差异,在发展经济的前提下,需要具体分析各地协调的难点与核心任务,因地制宜地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向更高水平迈进。这意味着要注重发挥各地的特色和优势,因城施策,促进区域间均衡发展以及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全面发展。对于在生态宜居和乡风文明方面存在不足的地区,需要注重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和提高宜居水平,加强对土地、水资源等的监管和保护,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增强居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引导居民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投入,扩大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的覆盖范围,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摘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报告(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