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皮书数据库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抓住稳定生育率的最后黄金期

来源:皮书数据库 作者:毕成良 发布时间:2024-09-28

稳定生育率的核心是调动每个家庭的生育积极性,提高每个家庭生养孩子的成本收益比,降低家庭养育成本,提高家庭生育的收益。

第一,合理规划城市功能与区域布局,在超大城市、省会城市、地级市、中小城市、县级市、郊区小镇之间实现合理的人口分布。

做好大城市之间的宏观布局,在国家中心城市、城市群中心城市、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之间做好产业人口的平衡。保持并更好促进西部与东北地区各个城市的均衡发展,缩小南北经济差距。控制大城市中心区的发展规模,城市中心可以借鉴西方国家“郊区化”经验,适当增加城市土地指标,积极探索发展低密度社区住宅。

做好中小城市之间的平衡,在地级市、市辖区、城郊区、县级市之间平衡。更多规划多中心的分散式的“组团式城市”和小城市群落。强化三、四线城市与小城镇的服务功能吸引人口。

第二,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稳住现有的城市化率。

把第四代工业化和城市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发展宜工宜农的小城市。要顺应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大趋势,增强城乡间要素合理有序的双向自由流动,加快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走好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之路。在三、四线小城市与乡镇要探索一条城乡融合、产城结合的工业小镇新路。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与小城镇融合发展。支持工业相关的科研院所建立在新型小城镇上,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留住当地的产业、技术和人口。

做好县域城市的平衡,在县城、城镇、工业小镇、村庄之间平衡。县域经济不搞房地产驱动,不人为制造中小城市的土地短缺,增加四、五线城市和县城的土地使用指标。在居住模式上,借鉴郊区城市的发展经验,中小城市不能发展大城市的高密度住宅模式,要发展低密度社区住宅和城乡两宜的郊区化住宅。

第三,加强社会保障,降低居民养育费用,增加居民收入,增强社会经济安全感。

建构新的供给与保障机制,把共同富裕与提高社会整体安全感结合起来,逐步解决住房、养育、医疗等核心民生问题。可以学习新加坡的组屋制度,保障每个适婚青年都能通过低息贷款拥有一套全产权房屋。解决住房、教育、医疗的新三座大山,减轻社会公众焦虑情绪。通过重建保障体制,切实解决民生问题,降低生育养育成本。

 

总之,人口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难题,稳定生育率不能仅依靠生育补贴的经济手段,还需利用更综合的社会手段。中国社会的复杂性、辽阔的疆域、差异性的地域文化让我们有空间与时间来稳定人口生育率。做好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与城乡社会比例的顶层设计,将城市化率控制在合理区间,探索新型乡镇化与乡村振兴的道路,切实降低每个家庭的养育成本,稳定生育率。

——摘自《中国卫生健康发展评价报告(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