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城镇化与中国现代化
来源:皮书数据库 作者:桂江丰 发布时间:2024-09-28城镇化本身是一个综合概念,具有人口聚集、产业转移、生活方式转变等多重内涵,因此实施人口城镇化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协同人口、土地、交通、社保、就业、住房、农业等部门共同开展,在科学调控人口、合理利用土地、优化基础设施、推进公共服务、促进经济包容性增长等领域实现协调发展。总的来说,需要处理好以下几组关系(桂江丰等,2012)。
一 在主体方面,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
从本质看,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经济差别是人口跨区域流动迁移、人口城镇化的内因。从长期角度看,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劳动力会从低收益的欠发达地区、农村向高收益的发达地区、城市流动,地区间工资收益率差距不断缩小,最终实现区域、城乡均衡发展;但从短期角度看,为规避市场外部性,引导人口合理流动迁移,政府需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通过信息引导和规划先行,消除人口城镇化过程中的盲目性。
二 在驱动力方面,处理好经济驱动和社会驱动的关系
国际经验表明,国家发展战略决定城镇化格局,不同的战略方向决定不同的城镇化格局。在以基于公平的社会发展为主导的国家,城镇化表现为中小型城市的城市集群的多中心发展,而在以基于效益的经济增长为主导的国家,城镇化表现为大型城市和超大型城市的飞速发展。我国在近20年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大城市无限膨胀、小城镇逐步萎缩,城镇格局的马太效应越来越明显,未来要更加注重城镇化质量,更加注重城镇化过程中的社会驱动,更加注重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最终推动形成协调均衡的城镇化格局。
三 在战略方面,处理好传统战略与现代战略的关系
城镇化以工业化为支撑,国际先发国家主要通过“先污染、后治理”“初期内部粗放式增长、后期通过产业结构的外部转移实现集约式发展”的传统城镇化战略,完成了城镇化的升级过程。但是由于环境问题国际化、货币化以及产业国际梯度转移空间有限,后发国家难以延续先发国家的传统城镇化道路,其在城镇化进程中,安排产业布局要充分考量环境成本,要实施现代的可持续发展城镇化战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效益最优,努力形成人口均衡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城镇发展新格局。
四 在区域方面,处理好因地制宜和整体推进的关系
中国最大的特点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在城镇化推进进程中,除了在国家层面制定城镇化统一规划并整体推进城镇化外,更要在各地因地制宜实施具有区域特色的城镇化战略,最终实现协同发展。在近期,东中西区域、大中小城市可以通过积分制、设门槛等制度实施梯次发展战略,西部地区要充分利用区域资源比较优势,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引导产业和人口向西部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好的地方集聚,来化解人口集中涌向东部地区的问题,同时通过提升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的通达性,来引导产业向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吸纳人口的能力,以缓解特大城市的压力。
五 在战略重点方面,处理好城镇发展和农村发展关系
城乡长期以来是一对孪生兄弟,城镇发展需要农村支持,农村发展需要城镇带动。我国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所实施战略的重点不同,在城镇化初期,通过农村支持城市,为城镇化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目前我国处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阶段,必须使城镇和农村协同发展,实施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让进城流动人口在城镇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融入城镇,让留在农村的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安居乐业,做到进城和留乡各得其所。
——摘自《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人口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