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登录 | 注册
专家观点

老年社会救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来源:皮书数据库作者:郭雅欣 发布时间:2024-04-09

老年社会救助对有效提升老年群体生活福祉、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战略擘画具有重大意义,其必要性与紧迫性体现在老年群体的致贫因素多、脆弱性突出、脱贫难度大三方面。

(一)老年群体更易陷入贫困

老年群体更易陷入贫困的原因在于老年人具有生理层面、家庭层面、社会层面的多重劣势。“贫困生命周期理论”指出,贫困周期的曲线表现为W式波动,不同生命周期呈现不同的贫困风险,其中贫困风险峰值最高的三个时期分别为幼年时期、结婚时期、老年时期。[1]进入生命周期衰老阶段后,老年人的生理机能逐渐退化导致其身体素质下降,老年人易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从家庭方面来看,老年人与贫困子女的代际关联也会造成老年人贫困,老年人因向子女提供过多的支持而陷入贫困,如子代高额彩礼等带来的代际剥削导致父子两代因婚致贫。从社会方面来看,老年群体年轻时受教育机会的缺失对其工作、经济状况产生负面影响,这部分老年人更易贫困。与此同时,我国无论是政策体系、社会环境,还是个体意识,对相对低效的老年群体有着严重的歧视以及情感冷漠,导致老年人话语权缺失且被排斥在劳动力市场之外,因而老年人更易陷入贫困境地。

(二)老年群体脆弱性突出

贫困与脆弱相互作用、相互加强,老年贫困导致老年人生理、心理、社会参与、家庭等多维度、多层面的脆弱,具体表现在:经济困难使老年人生理健康水平下降,贫困老年人面临更为严峻的看病难与看病贵的挑战,在基本医疗保障和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上,他们往往面临最困难、最不利的态势,易出现“小病扛,大病拖,重病才去住病房”的现象,以及“因病致贫、因贫致病、贫病交加”的恶性循环;经济困难往往是老年人贫困及其他各种养老困境的根源,由于娱乐资源、社交资源匮乏,其精神慰藉需求、社会参与需求难以获得满足,相比于非贫困老年人,贫困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家庭和睦度、个人幸福感均较低,导致贫困老年人心理层面、社会参与层面脆弱性增强,并由此成为“具有显著脆弱性的弱势群体”。[3]此外,贫困老年人易失智失能,家庭照护者由于需要对贫困老年人进行生活照料,导致其被迫减少劳动时间或者直接退出劳动力市场,从而加重家庭经济负担,增强家庭层面的脆弱性。

(三)老年群体脱贫更为艰难

对于青壮年群体而言,可通过教育、就业等途径有效提高其发展能力与脱贫能力,而对于丧失全部或部分劳动力、健康水平较低、受教育水平较低的老年人而言,其家庭经济基础较差,加之收入波动性大,通常只能维持基本生活,导致老年群体抵御风险能力薄弱和持续发展能力不强,一旦遭遇重大自然灾害、社会风险和疾病等不良情况,容易因病返贫、因灾返贫,往往难以实现稳定脱贫,即老年群体自我脱贫能力较低,因而老年人脱贫更多地依赖社会救助制度,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与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年社会救助制度带来的公共财政负担愈来愈重,使得老年群体脱贫事业面临诸多困难。

——摘自《河北社会发展报告(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