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登录 | 注册
政策法规

江西南昌青云谱区:综合救助体 绘就幸福“七彩虹”

来源:中国民政作者: 发布时间:2023-03-15

  近年来,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区在成熟的“五社联动”机制、特色的“七彩虹”帮扶工作和慈善救助品牌等社会救助工作基础上,以人民群众为中心,以固根基、兜底线、保民生为出发点,以为困难群众提供精准、高效、温暖、智慧的社会救助服务为重点,试点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改革工作,全面推行“物质+服务”社会救助模式,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服务的社会救助新格局,服务类社会救助改革稳步推进、成效显著。

  抓组织领导

  “一盘棋”统筹推进

  一是找准“点”,高位谋划。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服务类社会救助改革试点工作,成立服务类社会救助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全面指导、协调、调度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工作。印发《青云谱区服务类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实施方案》,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社会救助服务机构制度建立、人员经费保障等工作。区民政局设立试点工作办公室,每周召开工作例会统筹协调、推进落实。

  二是连接“线”,协同推进。构建区、乡镇(街道)、社区(村)三级组织引领,区级层面设立“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联动相关部门成立社会救助工作共同体,区人社、教育、医保等单位指派1名联络员,协调推动本单位服务社会救助工作;各乡镇(街道)便民中心设立社会救助服务窗口,开通社会救助服务电话,社区(村)配备社会救助服务专干,开展服务需求认定、服务链接开展以及档案管理和监督考核等工作。

  三是拓展“面”,兜牢保障。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服务”的模式,实施政府购买服务、机构照料服务、部门联动服务、“党建+救助”服务、社工志愿服务、邻里互助服务、慈善救济服务七项具体措施为救助对象高效提供生活照料、健康护理、扶智致富三大类服务项目,解决辖区困难群众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迫切需求,开展社会救助服务,筑牢民生保障。

  抓机制创新

  “一口径”融合优化

  一是救助资金“多元保障”机制。多方筹集社会救助服务资金,除每年按政策从社会救助专项资金中计提2%的社会救助服务资金外,区财政还安排“七彩虹”帮扶专项资金35万元,区委以社会组织服务困难群众为主要内容,设立“红色创投基金”300万元;严格落实公开公示制度,公示救助对象姓名、救助类型、发放金额等基本信息,接受社会监督,确保政策透明,权利在阳光下运行。

  二是救助对象“主动发现”机制。充分发挥社区(村)社会救助服务专干熟悉辖区群众基本情况的优势,主动发现群众需求,主动做好社会救助前期、中期以及后期服务,解决了部分孤寡老人、精神智力残疾等群体在申请社会救助时不懂不便的难题。试点以来,通过救助对象主动发现机制,协助700余名困难群众申请了社会救助,为社会救助对象主动链接服务1.5万余人次。

  三是救助信息“高效畅通”机制。引入第三方服务机构,围绕“把任务分下去”,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和“1+N”平台,研发建立全区社会救助信息系统,开发社会救助服务大数据分析与监测平台,完善社会救助信息对接、项目发布机制,打通供需两侧,有效破解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信息不畅、供求脱节等问题。

  抓资源整合

  “一张网”联动覆盖

  一是供需对接突出“准”。建立社会救助对象、社会救助需求、社会供给主体三维一体的救助清单机制,不断完善供需匹配度,同时按照“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为补充”的思路,丰富救助内涵,辅以社会救助服务专干链接服务职能,将各服务主体提供的服务无缝对接,实现供需对接清单化、衔接联动一体化、服务群众精准化。

  二是夯实力量突出“干”。健全完善党建引领下,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会工作者为支撑、以社区志愿者为辅助、以社会慈善资源为补充的“五社联动”服务机制。依托区级社会救助中心,在全区设立88个社会救助站;引入36家公益社会组织,组建一支由235人组成的社工服务队伍;社区(村)配备社会救助服务专干88人,建立健全人员服务网络,发挥专职社工、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等主体的独特优势,形成服务合力,保障救助服务的长期性与稳定性。

  三是宣传引导突出“效”。抓好舆论引导,积极收集亮点工作成效素材,深入挖掘宣传主题,综合运用报刊、电视、网络和自媒体等多种手段,对试点工作的工作进展、工作成效和典型经验进行全方位宣传,广泛动员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推动社会救助工作深入人心。目前,相关做法已被江西日报、江西广播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

  抓品牌特色

  “一条链”亮点纷呈

  一是打造“党建+帮扶”民生品牌。结合“民情家访”活动以及城镇脱困解困中“党员结对帮扶”工作要求,开展党员与困难群众“一对一”“多对一”结对帮扶,将服务困难群众活动与“党员活动日”活动相结合,发动全区党员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每月到挂点社区深入困难群众家中主动收集群众的困难需求不少于1次,根据帮扶对象的实际需求,从物资上救济、生活上关心、思想上解惑等方面,积极开展走访慰问、送温暖、送政策等多种形式的服务活动。

  二是打造“输血+造血”特色品牌。以提升救助对象造血能力为目标,发挥“五社联动”优势,打造“慈善小篷车”“近爱课堂”“爸妈食堂”“积分超市”“爱心门铃”5个特色服务项目,开展社会融入、能力提升、心理疏导等帮扶活动,不断激发困难群众内生动力。同时依托社区内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人员主动链接慈善资源开展社会公益项目,打造“泊爱港湾”项目,为社区困难群众开展“微光每月探视项目”“残疾人串珠培训”“残疾人丝网花培训”“微心愿”等公益活动,落实社会救助惠民政策。

  三是打造“阳光+救助”优质品牌。持续强化监督力度,实现“阳光救助”“透明救助”,提升社会救助公信力。以长期公示作为监管手段,强化信息比对,实现对服务救助工作质量的动态化考核;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完善工作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充分调动基层干部干事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拓展外部监督方式,运用好“互联网+大数据+纪检监察”模式,动员外部监督力量,推动社会救助体系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