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登录 | 注册
全文
  • 全文
  • 标题
  • 作者
  • 摘要
  • 关键词
  • 中国分类

专家解读

当前网络空间国际治理态势与启示

来源:搜狐财经作者:李艳发布时间:2018-09-12

  总体而言,当前网络空间国际治理保持既有节奏,即理念上继续“发展”与“安全”并重,实践中“解决老问题”与“应对新挑战”双管齐下,既有治理进程不断稳步推进,新的治理热点亦不断浮出水面。但与此同时,发展进程中的不确定因素亦在增加,国际社会各方能否有效应对与处置这些不确定因素,将直接影响未来治理发展方向与趋势。

  一、ICT发展进程中安全治理关切更加突出

  2017年,为落实WSIS(信息社会世界峰会)新十年进程规划,WSIS高峰会议论坛重点讨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趋势和包容性信息通信技术举措。联合国亦发布《快速进展——利用科技实现全球目标报告》,指明ICT4.0未来发展趋势及其对全球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并据此明确未来推进工作重点。

  从中可以看到,国际社会各方在利用ICT推动全球普惠进程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正积极行动起来,确保相关计划与举措的落实。但在ICT发展如火如荼的同时,技术与应用的发展亦不可避免地不断带来新的威胁与隐患。

  2017年以来,各类安全事件高发,如源自美国网络武器库的勒索软件全球肆虐,针对电网、银行、电信、核设施等关键基础设施的攻击令国际社会各方极度担忧。7月,国际互联网协会(ISOC)公布的亚太地区“互联网政策年度调查”结果显示,网络安全已成为亚太地区网络用户的首要关注,超过70%的受访者认为个人信息在网上没有得到充分的保护, 90%用户对网络金融服务的安全性表示不安,对服务提供商的信任度较低。

  鉴于此,国际社会各方均致力于探寻更加安全与稳妥的解决之道。七国集团(G7)、二十国集团(G20)峰会积极探索应对网络安全威胁,表示愿意同其他伙伴一起解决网络攻击问题,尤其是减轻其对关键基础设施的影响。7月,ITU发布新全球网络安全指数,全面评估成员国在应对全球网络安全问题上的承诺和行动,还提出全球网络安全议程的五大支柱:法律、技术、组织、能力建设和国际合作。

  二、重要治理机制发展喜忧参半

  当前最引人关注的两大治理机制,一是ICANN,二是联合国UNGGE,于前者,各方关注改革后新机制的运作效果;于后者,各方关注能否就国际法在网络空间的适用达成更加深入的共识性文件。

  2017年,ICANN国际化改革的方向又迈出一步。1月,宣布与美商务部2009年签署的承诺确认文件终止,至此,ICANN与美政府之间的协议已全部解除, 2月,ICANN正式启动赋权社群工作。但是就目前情况看,新机制还远未完成国际社会各方对“多利益相关体”创新机制建设的期待。如ICANN政府咨询委员会因故缺席赋权社群的首次工作会议,司法管辖权问题亦仍处争议中。而备受瞩目的UNGGE随着规则制定进入深水区,未能达成最终成果性文件。

  从此届UNGGE工作进程中不难看出,随着探讨重心从原则性规范问题转向具体条款适用,直接关系各国安全核心关切与利益,各国更难就报告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对此,国际社会出现两种声音,一种则相对消极,声称如果联合国框架都不能形成有效行为规范,网络空间行为规范建立的前景堪忧。但一种则是积极的,认为此次文件的难以达成可以理解,更重要的是这也意味着一个契机,可以推动各方探讨如何继续在联合国框架下完善或建立更有效的机制推进下一步工作。

  三、新的治理热点不断引领治理机制的完善

  除了既有治理机制,随着新一代ICT的涌现,其社会化应用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催生新的治理需求与热点,从而引领治理机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如在数字经济领域,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讨论了网络安全和数字技术传播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重点关注了数字经济背景下的透明度和安全问题,如构建安全的网络环境、发展安全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各国在数字经济发展中的信任等。

  各国亦在双边层面上不断探索新的机制,保障数字经济的平稳发展,可以看到,数字经济国际合作与促进机制的建立已是大势所趋;除此,围绕新技术发展本身,国际社会各方未雨绸缪,围绕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等应用,制定新的规则与探讨建立相应的安全管理机制。相关国家在其物联网设备频遭攻击的情况下,不仅推动国内物联网保护相关立法,更尝试建立国际合作机制;美欧日等国,联合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等国际组织与机构亦采取相应行动对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规则制定进行探讨,密集出台战略文件和报告。虽然这些问题还处在方兴未艾的起步阶段,但已为未来进一步相关领域的国际合作机制建设奠定了一定基础。

  四、网络大国关系促使治理态势复杂化

  事实上,网络大国关系对网络空间国际治理态势走向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一些重要议题上能否达成大国共识或一致直接决定治理的力度与效果。

  2017年以来,网络大国关系呈现一些新的变化与特点。从中美来看,双方一轨、二轨对话机制相对建全,相关工作持续推进。但网络关系作为中美关系重要一环,受现实国际格局与双边关系影响,尤其是特朗普上台以来,网络政策整体倾向国内且重双边机制建设,国际治理议程尚不明朗,这就使得双方在网络空间国际治理合作中的深度与广度有限,离外界期望还有很大距离。

  从美俄来看,不断发酵的“俄网络干选”事件,使得双方网络关系更趋紧张。特朗普7月在Twitter上发表声明称将和俄在未来“讨论组建一个不可逾越的网络安全部门”,以防范黑客对选举造成干扰,但三天后参议院民主党人便提出了一项独立法案,拒绝为任何诸如建立共同网络安全部门之类的计划提供资金。8月,美共和党参议员亦向美国会提交一项授权法案,禁止特朗普与俄罗斯建立联合网络安全部门。

  此次事件除了给网络空间整体稳定带来不利影响外,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网络对政权安全与社会稳定影响的日趋增长,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各国均高度重视网络对政治的影响,网络社交平台治理问题进入各国视野并有所举措。虽然国情不同,可能关注的具体内容与重心有所差异,但西方一直倡导的所谓网络民主自由,其与安全关切之间的天平已有所偏移。

  五、结语

  综上所述,鉴于当前网络空间国际治理态势,未来我有效参与治理进程,提升国际话语权,落实习总书记“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构想,可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因势利导:

  一是针对国际社会核心安全关切。除了既有的,相对较为传统的打击网络犯罪与恐怖主义,应对网络攻击等问题外,当前国际社会网络安全核心关切向更加专业化的领域拓展,如金融系统安全,物联网安全、关键基础设施保护以及隐私保护等领域,这就意味着安全合作向着实践“一线”延伸,相关对接需要更加专业化和精准化;

  二是针对重要治理机制,如何提升既有机制的有效性是各方关注的重点,尤其是联合国框架和机制在未来网络安全维护与治理中的作用,这应该是我具有相对优势的领域,亦是我一向看重的机制,对此,我应该积极作为,就未来机制完善与发展拿出能够最大程度发挥我主动性的“中国案文”,而不仅仅只是参与;

  三是针对新热点,如数字经济、物联网、人工智能发展等,在这些领域,我往往具有良好的基础与优势,一定要下先手棋,进行前瞻性布局,引领并主导相关国际机制建设,争取取得先发优势;

  四是针对网络大国关系的新内容,要抓住其中的新变化,如当前各国对网络政治安全的高度关切,通过适当的舆论引导与议程设置,继续引导国际社会就网络内容,尤其是网络政治谣言、虚假信息等问题治理的合理性与正当性形成客观的认知,推动国际社会网络社交平台治理进程,营造有利于我的国际氛围,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我国相关政策一直以来受到的国际质疑与压力,更有利于我提升话语权。(作者李艳,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信息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登录 | 注册